第1篇: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
枣庄八中孙莉
一、教学目标及设计意图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有了新理解、感悟的过程。(第一课时)
2、理解母亲的深沉伟大及母亲对作者生命观的影响。(第二课时)
3、品味、积累优秀语句。
4、设计意图: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选在了“精神支点”板块。在文章中作者对生命进行了解读,由解读个体生命到探询生命永恒的流变。选文节选了两部分,作者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不幸经历和对生命的思考。因此这篇散文那么文章理解的重心应在“精神”上。要让学生理解到作者面对个人不幸的命运如何实现自我超越的以及“人应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苦难”。
二、内容分析
1、文章分析
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的故事,不是直接叙述事件,而是通过自我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自我设想母亲的想法。写母亲实际上是写我对母亲的“理解”,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态度”的理解,而这些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展示了母亲面对苦难时的“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母爱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他们所处年龄可能只会停留在具体做法这一认识层面。因此要引导他们向更高层面去思考,向永恒的生命去靠拢。还要培养学生旺盛的生命斗志,特别时面对生命的苦难挫折时的态度。
3、资源分析
史铁生散文《秋天的怀念》
《我与地坛》(全文)
普希金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设计亮点
1、从整体把握文章,避免将文章分割成字词句。
本文是一篇凄婉动人的散文,在设计中力求从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学生熟悉了课文之后,便用一个大的问题领起全篇:第二部分主要写母亲,但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为什么不用《我与母亲》,这是否背离了文章的中心?这一问题就将学生原本停留在“母亲”为作者做的一些具体事情上的目光转移到了地坛,“我”,“母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确保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避免将文章条块化。
2、注重学生个人感悟,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老师的适当点拨有机结合。
3、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语言积累。
文章对于我们的情感冲击,对于我们的心灵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本文的语言有着其独特的特点:沉静的,绵密的,抒情的。在课堂上注意了学生的读、悟、记相结合,对于特别好的句子,采用老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等形式。比如选文的倒数第三自然段“曾有好多回……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情。另外学生自主找感动自己的语句来记忆,增加其语言积累。
四、现场实录(片段)
师:大家已经熟悉了课文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但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为什么不用《我与母亲》,这是否背离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自主思考讨论)
生: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发生在地坛的。
师:除了因为事情发生在地坛,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学生沉默)
师:看来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有点难。那好,咱们把这个问题化难为简,首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地坛,作者与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生1:母亲送“我”去地坛。
生2:母亲去地坛找“我”。
师:一位年迈的老母亲推着自己年轻残疾的儿子,如果你是这位母亲你有怎样的想法?或者你是这个年青人,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生1:作为母亲非常痛苦、难过、担心。
生2:作为这个年青人,痛不欲生,感到前途渺茫。
师:当时这位母亲一定是非常痛苦、难过、担心,但是这位年青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不会注意母亲当时的感受。那么当母亲去世,他冷静下来后如何描写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有一些词句表现了母亲当时的心情,如:犹豫、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师:由此看来母亲痛苦着作者的痛苦,那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来面对这双重的痛苦?
生1:是一个理解儿子的母亲,“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生2:是具有坚忍意志的母亲,“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生3:是毫不张扬地爱着自己儿子的母亲。“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理解儿子、具有坚忍意志、毫不张扬地爱着自己儿子的母亲。母亲这样的一生为作者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生:面对苦难时要坚强的活着,要自强不息。
师:我们一直围绕着“我”与母亲的故事在做文章,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好像还应该是“我与母亲”,但为什么是“我与地坛”?
生1: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和母亲的故事与地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我对母亲的沉思都是在地坛完成的。
师:很有层次性,能不能将“我”地坛母亲之间的关系阐述的更完整?
生:地坛是连接“我”和母亲的纽带。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样说地坛是我虚化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
五、自我反思
本节课,注重了文章的整体性,能够较好的驾驭教材。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有较好的课堂效果。但在处理母爱这一主题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还不够。课堂上学生读书时间太少,对于“学生如何读”指导不够。对于疑难问题老师的点拨还不到位。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深刻。
六、观点争鸣
观点一:课堂基本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课堂上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过少。
观点二:本文的重点应该是在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上,从母爱入手可以,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母爱的层次上,应该从母爱切入生命。
七、专家评说
本节课执教老师教学素养高,教材驾驭能力较强。学生自己找文中喜欢的句子背诵,体现了自主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够将学生由母爱转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新课改课堂上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必要的语文知识理解要与朗朗读书声相结合;学生的体验感悟与表达交流要相结合;教师的适当引导要与学生的思维广度相结合。另外作为一节好的语文课,除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外,还要注意师生文本等多维互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关注学生的学,看看学生知识理解力是不是有所提高。
第2篇:《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指导思想
当今提倡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其实探究并非一个深奥的东西,就是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照实了说就是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自主处理课文信息、感受语文文字和生活积淀主动探索研究;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我认为为,教师是学生探究的促进者、合作者,应尊重学生的疑问,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澄清问题。凡别人没注意的的地方而你注意了都要深入研究。
《我与地坛》(节选)中深刻的表达着他对生死的思考。地坛中的小生物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而地坛景物和母亲也启示着史铁生要好好活下去。这一主旨要学生一下子理解是困难的。一个本来想求死的人,他是怎么由欲死走向了想活的呢?他这一路的经历中是什么给了他生存下去的勇气?我们期望,学生在在探究中了解解决这一切问题的过程中,能生成自己对生命的体悟。
教学情景
下面以我教学生阅读《我与地坛》来说说怎样探究.
我教这篇课文是在校级公开课上。我教学这篇文章,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探究情景关系,领悟作者对生命的理解”(第一部分)、“感悟母爱,理解生命意义”(第二部分)。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解决字词,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史铁生为什么选择了地坛?(目的在引领学生关注地坛景物的特点)
2、史铁生在地坛思考了些什么?(目的在引领学生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
3、思考的结果?(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使学生珍爱生命)
当我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经过阅读很快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自认为生命荒芜了。而地坛正是“荒芜零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两者多么相似。况且地坛是“可以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所以史铁生选择了地坛.。
一、探讨情景关系,理解对生命的认识
我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发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一位同学举手,我示意他发表见解。
生1:“老师,大家说地坛荒凉,我也认同。只是……”
师:“只是什么?”
生1:地坛中的景物并不都荒凉,比如“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怎么能说荒凉呀?!而且,这一景物和荒凉情景不协调!
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时有准备的。于是我要求大家讨论解决。我要求同学们细读课文,观察到一个个脸上有疑惑。同学们议论纷纷。。。。。。
师:咱们来看看地坛怎样一个“荒凉”?文章怎么表现的?
生2: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师:那古柏呢?
生3:苍幽,就是苍翠、幽绿的意思。把他放在一起是。。。
生4:是不是,对比?
师:说说为什么比。
生5:如果都是荒凉,史铁生怎能参悟生命?我认为只有荒凉中的苍幽才能给史铁生以启示!
师:对呀!
生6:所以说“荒藤野草叶茂盛的自在坦荡”也不是荒芜,而是写生命力旺盛!!
生7:也就是后文说的“荒芜但不衰败”。
生8:所以,这个时候“我该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说明大家认真阅读、仔细研读思考了!并且能把句子放在文段中理解。也就是说,史铁生把自己的生命和古园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的身残和古园的荒废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不屈和的柏树联系在一起。
我们学生研读!史铁生在地坛思考了三个问题,思考的结果如何?
生9: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是,而是上帝教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为了顺便保证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师:这位同学找得真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生10:老师我不清楚史铁生怎么明白“如何活”的,也就是说第7的段景物描写它和第5段相似,只是写了生命力,并不能回答“怎么生”的问题!(学生生成了问题)
这个问题是我在预设时不曾考虑的,当时非常的纠结,如果给这位同学解决,很可能完不成预定任务,这可是公开课,全校语文老师都在呀;但又不能不解决,况且这是学生生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舍弃了所谓的“进度”引领学生进行了探讨。(学生生成的问题永远比预设的问题重要)这正是符合当今教学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的教学理念。
二、深入探究景物的象征意义,理解史铁生怎样参悟生命
生11:我觉得和第5段不一样。看“譬如暴风雨降临园中,激起一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然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好像还没考虑成熟)
师:“暴风雨”象征着什么,自然界的风雨与人生的“风雨”(教师进行点拨、启发)
生11:老师,我好像有头绪了,“暴风雨”如果用必修一学过的意象分析法是不是象征了人生的风雨、人生的不幸、打击?联系史铁生的经历、遭遇不正是遭受了打击吗?史铁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遭受了人生的不幸!
师:这位同学用意象分析法了,学以致用!!
生12:那“无数个夏天的事件“呢?
众学生思考
生11:它在整个夏天,从幼苗到成苗经历的无数次的风、雨、雹,来自各个方面的打击!
众生:(点头)
师:有道理!!写这个是要……
生11:告诉人们,生活中的种种苦难,我们只有面对,勇敢的面对!!
师:有理吗?
众生:(点头)
生12:那我明白了。秋风、早霜象征忽然而至的苦难;“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是说落叶面对忽然而至的灾难且歌且舞,即使死去也“坦然”!启示史铁生直面人生的苦难!!
生13:那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是怎么回事?
生12:有些许多的感叹呀!慨叹草木命运的悲苦同时也慨叹自身命运的悲苦!!
师:同意吗?
众:同意!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热烈,也非常有见地!
生13:可是前头那些句子呢?(引导学生注意整个文段)
下面分组讨论选一代表回答。
一组:无论是将落的太阳,还是秋天的雨燕都很顽强!
师:怎么见得“顽强”?
一组:“夕阳”还把余辉洒向大地,雨燕在苍凉的秋天大声歌唱。
二组:怎么见得是秋天的?
一组: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不是秋天的情景吗?
三组: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是写孩子无论环境怎样都总在成长着!古柏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谈都站在那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扣了前头那句“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师:三组同学怎么做的!
众:把语句放入语境中思考。
师:(对生10)这段景物描写回答了关于生的问题,明白了吗?所以我们阅读这类文章(写景的哲理文)就要体会、领悟作者描写的情景。
接下来我和学生分析了第二节“我与母亲”学生们理解了母亲面对我给她带来的“双倍的苦难”她是怎样坚强地生活的。也告诉“我”如何活下来。
教后反思:文中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这通常是被学生忽略的、是他们不感兴趣的阅读部分,可是,如果这些描写都被忽略的话,那这一部分的内涵、作者寄予文字中的意蕴和情感都被齐齐砍掉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本人就试图从景物描写的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真正走入文本,正在尝试和作者交流。体会文中的史铁生的思想变化,并且我期望学生能从这体会中生成自己的对生命的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指导者的地位,而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阅读文本,在阅读中质疑,在讨论中解决。更为可贵的是学生生成了新的问题,这比老师预设的问题有更高的价值。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我也没有急着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
石俊海
第3篇:《我与地坛》 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放映背景音乐)
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
第4篇:我与地坛(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2.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
第5篇: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地坛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2.揣摩肯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复杂的情感。
3.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4.对生命的思考。
一、 导入
在中国文坛上,史铁生,可谓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之一。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净的思和深切的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板书课题、作者)
二、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
第6篇:《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课堂实录)
世界上最伟大的声音
师:(展示奥运赛场的视频)美国著名运动员卡尔刘易斯以9秒99的速度夺冠,卡尔刘易斯是数届奥运短跑冠军,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但卡尔曾经和一个中国作家会晤时说,你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你比我更强大。这个人是谁呢?这是在一个文人相轻的传统中,却得到异口同声颂扬的人!就是中国的传奇作家--史铁生。关于史铁生,同学们了解多少,谁来谈谈?
生1:我知道他是一个双腿残疾的作家,但却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师:什么优秀的作品,能够列举一些吗?
生1:我知道他的代表作品是《遥远的清贫湾》,还有《我与地坛》等。
师:好,说得不错。知道史铁生名字的含义吗?
生(齐声):不知道。
师:要知道,作家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节,常常影响到我们对他们作品的认知。作为当代最有思想的作家之一,史铁生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
第7篇: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设计理念
《我与地坛》是一篇带有浓厚自传和哲理色彩的散文,教材编写人员将其归属于阅读教学的“文本研习”中。“文本研习”更多的侧重于通过阅读文本中的语言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与“问题探讨””文学鉴赏”以及”活动体验”是有所不同的。本教学设计就是着眼于引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文本语言来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在教学策略上,重视朗读,重视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重视课外拓展,重视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来引发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二、 教材分析:
新课程将《我与地坛》置于“珍爱生命”这一专题的“精神支柱”话题之下。作为该话题教学的重点,《我与地坛》一文意在促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做深层思考。课本《我与地坛》节选了原文的其中两章
第8篇:我与地坛(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震泽中学revian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掌握阅读散文的一些方法。
2、 探讨地坛与母亲在本文中的精神价值。
3、 教导学生坚强面对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母亲、地坛在文中的精神价值。
2、散文的一种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母亲、地坛与我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信息量;课堂提问直奔重点而去,提高效率;散文的阅读,方法很多,就本篇而言,找过渡句带动全文,找议论句挖掘思想,体会意图。(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概况,熟悉文章内容,大致把握文章情节思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电脑播放贝多芬钢琴曲:《命运交响曲》
教师简单介绍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可这位音乐家却在29岁时就不幸地患上了失聪的毛病,在他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