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牧童》教案
《牧童》是唐代吕岩的诗歌,牧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今天小编整理了牧童教案供大家参考。一起来学习下!《牧童》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栖蟾的《牧童》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到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一首描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 读课题—《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 “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1.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1)“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
郁郁葱葱 青草繁茂 绿茵遍野 绿毡铺地 绿草如毯 铺青迭翠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生机盎然 绿草茸茸 绿草如毡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 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自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板书“弄”字)
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低了 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 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牧童》教案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第2篇:牧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蓑”字。2.熟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3.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教学重难点分析
1.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牧童》板书课题,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3.要求学生划分节奏,自由读。
4.教师正确订正节奏划分,再次通读。读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5.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熟悉古诗,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原野 笛声 它们各是怎样的?
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铺”字读音以及意思?(铺开,铺展)把草的茂盛以及草地给人一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3.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晚风轻拂,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2.吹笛的人是谁?出示图片
3.读诗句。诗中是怎样写牧童在吹笛的?(笛弄晚风三四声)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
4.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带着嬉戏、调皮的感情再读一遍
5.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五、理解三、四句诗。
1.牧童吹完笛子后干什么了呢?理解第三句
2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蓑衣有什么作用?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在读古诗后两句。书写“蓑”字。3.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4.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5.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6.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学生带着想象齐读整首诗。
六、推荐作业 1.小练笔
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和同学交流写下来。2.背诵《牧童》
第3篇:《牧童》教案
《牧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奋的好品德。
2、通过学习《牧童》这首歌曲,使学生初步了解其他民族放牧的景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用愉快的心情欣赏《牧童》这首歌。
教学难点:
学生把握乐曲的节奏和想象乐曲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牧童》:
1、初听乐曲。
师:从教材中的插图请你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哪些内容?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复听乐曲,请同学边听边随音乐做动作。师:乐曲是怎样表现小牧童由远至近的? 生:(用强弱)。
3、教师指导学生听乐曲,并用双响筒随音乐敲一敲,让学生感受节奏变化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课堂小结:
今天的音乐课上我们随着音乐看到了一群群牛羊,看到了美丽的山坡,还看到了快乐的小牧童,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也像小牧童一样快乐!
第4篇:牧童教案
普安县南湖街道三板桥小学语文教研组
任课教师:董家洪任课班级:五(任课时间:
教
研
活
动
教
案
2)2017年7月 《牧童》教学设计
执教时间:2017年7月13日 执教班级:五年级(2)班
执教课题:古诗词三首《牧童》 执教人: 董家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体会古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教学过程
一、以古诗《所见》导入,激发兴趣
让学生诵读古诗,并认识古诗中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特点。
(让生大胆说出:如对仗工整、押韵、可展现一副画面、可表达作者的情感等)。得出顺口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
第5篇:牧童教案
民族街小学导学评案
年级 :
一年级
主备人 :王晓雪
学科 : 音乐
课题 :牧童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放牛歌》、《牧童》,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重、难点]
[突破方法]
1、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创设有关情景
[教学用具]电子琴、音乐课本、多媒体 [课题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同学们欣赏一段水墨动画片,请同学们看完后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放映《牧笛》时间控制在2分钟以内)
牧笛、牧童…..2、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想起了一
第6篇:牧童教案
课题:《牧童》
年级: 五年级第二学期 执教:席恒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牧童》以及欣赏《牧场上的家》与《吉祥三宝》,感受这些作品的音乐形象与情感,体验作品所表现的牧场生活的温馨和睦、吉祥快乐。2.在歌曲唱奏、讨论探究、拓展欣赏等音乐活动中,复习巩固并运用齐唱、轮唱、合唱、重唱等歌曲形式。
3.能以均衡的速度轮唱歌曲,以和谐的声部合唱歌曲,并体验各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力。教学重难点:
能用轮唱与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并体验、探究、了解多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牧童》 1.唱、奏歌曲《牧童》
用口琴吹奏并演唱歌曲第三段,说一说歌曲表现了怎样的牧童形象?
2.复习歌曲的演唱形式
设问(1):刚才我们是用了什么演唱形式歌唱《牧童》的? 设问(2):我们学过的集体演唱歌曲的形式还有哪些
第7篇:《牧童》教案
《牧童》一课时教案 周梦竹
教学目标:炼字,想象画面,锻炼口头表述能力,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你知道那些知名诗人呢?吕岩并不知名,这首《牧童》却为何能够流传至今呢?它的魅力何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今天所要学习的古诗《牧童》。
课堂主体
1、教师泛读,并让学生为生字注音。
2、学生散读,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畅想事件。(要求:学生先各自读,再齐读,再由小老师带读)
在读的过程中明白以下词语的含义:牧童、横野、弄、蓑衣等。
3、说说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字或词,为什么?
4、老师最喜欢的却是这个“弄”字,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吗?(先释意,再体会情感)
提示:——谁在弄晚风?
——笛子会动吗?笛子是死的,不会动,那么是谁在吹笛? ——所以实际上是牧童在弄晚风。
——想象画面,也是晚风弄牧童,在与牧童
第8篇:牧童教案
第一部分:前奏
同学们,在这组图片中有没有看到你们自己的影子,你有没有玩过这样的游戏。告诉教师,你们都玩过什么游戏呢?(生自由答)加游戏视频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第二部分:导入
好,今天教师给们介绍一位新朋友《牧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这首诗自由轻声地朗读一遍。完了就坐好。
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吕岩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吕洞宾,这个人同学们知道吗?
(尽量用这段活跃气氛)那你们知道关于吕洞宾的什么?(八仙之一)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成为神仙吗?现在我告诉你这个秘密,你可不能说出去呀。(故做神秘)因为他向往神仙的那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呀,被称作是逍遥大仙。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笔下的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