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
一、教学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四、探究、品悟(熟悉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感情)
(一)、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我们就先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并讨论作者围绕“归”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重点)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以上问题。
⑴从何而归?(哪些诗句中的哪些字眼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明确:官场。作者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⑵为何而归?
明确: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追问:我们还可以从哪句诗句里读到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明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追问:这句用到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追问:既然厌恶官场,热爱田园,为何要出仕?作者用了哪个字替自己辩解?(注意炼字)
明确:“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这个“误”字包含着作者的懊悔及对官场的厌恶。(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追问:据我们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又做官,难道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为了大济苍生,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只是个托词。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他最终彻底醒悟,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继续留在官场的代价就是同流合污,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可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
追问:归园田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明确:
B、守拙归园田。(注意炼字)
追问:如何理解“拙”?
明确:拙与巧相对,守拙就是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守拙实际是拒绝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坚守自己的本心。(误——守——归)(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归去何如?
师:诗人自己是如何概括他的田园生活的?如何理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有余闲”? 明确:“无尘杂”是说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有余闲”是说可以不必做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吟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这句话写出了田园生活之乐,反映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师: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
小结: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3、把握了诗歌感情,全班朗读,进行评价。
师:从我们同学朗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意识地注意读出诗人的情感。
五、分析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意境。
(三读体味)
师:古人云:“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我们刚刚围绕题目中的“归”字着重体会了诗人情感。我们这首诗是不是也验证了这句话呢?请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就是诗人所生活的田园。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师:这些景物写在诗歌中,就是营造诗歌意境的意象。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袁行霈)。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
那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这些意象为我们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呢?请同学展开讨论准备发言。(点拨鉴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首先抓住景物的特征,思考这样的景物引起了我们怎样的联想、想象,景物中蕴含的情感。其次抓住写景的角度:远近、声色、动静。)诗句赏析参考: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春天,榆树柳树浓荫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争艳,弄姿堂前,素淡与绚丽交相成趣。尤其是“荫”和“罗”两个动词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它们几乎是含情的,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你看那暮霭中隐约可见的远处村庄,还有那轻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烟,有着浓浓的乡村气息。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同时,“暧暧”、“依依”都是叠音词,又使诗歌具有了一种音韵美。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诗人不写虫吟鸟唱,不写人,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狗在幽深的巷子中吠叫,鸡在桑树的顶端打鸣,这完全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世界,让我们不禁想到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必定是怡然自得、幸福快乐的。同时,狗吠、鸡鸣虽写动,诉诸于听觉形象,却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正是这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营造出的是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小结:
(板书)这八句话作者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动有静地描绘出一幅简朴幽雅、清新自然、祥和安谧、宁静闲适而不失生机的优美的田园生活画画(恬淡自然)。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第2篇:《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板书题目)
二、了解作者
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了解一下作者陶渊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明确: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也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板书)。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就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诗经》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什么?(“二二”节拍)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二三”节拍。好,今天早上我们已经听过名家的朗读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试着模仿,来诵读这首诗。请注意:要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停顿,读出情感。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生读)
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了情感呢?(生答)
(学生点评完后教师总结)所以今后大家朗诵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变化,读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羁(jī)鸟恋旧林:羁——马笼头,羁鸟,笼中鸟。
守拙(zhuō)归园田:拙——笨拙,守拙,在这首诗中,是爱丘山,固守住节操,不随波逐流的意思。
暧(ài)暧远人村:暧暧——就是昏暗,模糊,光线暗淡的意思。那么,大家猜猜这大概是什么时候呢?(傍晚,黄昏,夕阳西下时)
久在樊(fán)笼里: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如此比喻,可见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四、疏通诗意
(1)好,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解决其它的疑难字词,疏通这首诗的大意。
(2)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生问)那么谁能够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咱们有惑就需要解惑。(生答)
(3)这首诗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一些重要的字词意思请同学们再熟悉熟悉,给大家一分钟时间。
五、分析内容
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归)那么,本诗围绕这个“归”字又主要写了“归”的什么内容?
明确:归的原因,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以及归后的田园生活。
问:那归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厌恶官场,喜爱田园。
问:哪些诗句说明了诗人的这种态度呢?请找出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又问:可是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出现官场、田园两个词呀,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呢?
明确:尘网、樊笼喻指官场,旧林、故渊喻指田园,羁鸟、池鱼喻指官场中人。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养在池塘中的鱼。
问:这二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都失去了自由,受到束缚)那么这反映了诗人身在官场时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没有自由,痛苦不堪)
六、鉴赏语言
(1)诗人身在官场是这样的感受,他归向田园后又是什么感受呢?他所生活的田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我们一起将这些诗句朗诵出来。(师生齐读)
(3)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4)这种农村生活景象都是最常见的,十分普通,可是在诗人笔下怎么就显得这么的美丽呢?请大家鉴赏这些诗句的美感,深深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学生答,教师引导、补充)
明确: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春天,榆树柳树浓荫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争艳,弄姿堂前,素淡与绚丽交相成趣。尤其是“荫”和“罗”两个动词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它们几乎是含情有意的,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你看那暮霭中隐约可见的远处村庄,还有那轻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烟,是不是有着浓浓的乡村气息啊?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同时,“暧暧”、“依依”都是叠音词,又使诗歌具有了一种音韵美。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诗人不写虫吟鸟唱,不写人,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狗在幽深的巷子中吠叫,鸡在桑树的顶端打鸣,这完全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世界,让我们不禁想到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必定是怡然自得、幸福快乐的。同时,狗吠、鸡鸣虽写动,诉诸于听觉形象,却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正是这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营造出的是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e.“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写出了田园生活之乐,反映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无尘杂”是说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有余闲”是说可以不必做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读书吟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这是多么安宁和谐的田园生活啊,现在同学们再次深情朗诵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认真地去感受这田园生活所带来的情趣。(生读)
(5)我们一起鉴赏了这首诗的语言,现在就请同学们再回忆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篇,说说他的诗歌的艺术风格及特点。(生答,教师及时引导)
明确:语言朴实如话,意境清幽恬淡,感情真挚自然。(板书)
补充:由于他的这种诗风在当时独树一帜,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到唐代又发展为一个顶峰,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所以陶渊明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始祖”(板书)。另外,由于他的归隐田园的追求为后世失意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因次又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板书)。
七、拓展延伸
(1)那么你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怎么看呢?请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你的见解。给大家两分钟的讨论时间。
明确: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时代,他这种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2)下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也有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你又怎么评价呢?
明确:在当今社会,有些人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这是由一个人的性情所决定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在都市间找寻不到精神世界的宁静,渴望于山水田园中寻得一种心灵的和谐。也有人是以一种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态度面对人生,希望干出一番大事业,成就辉煌。当然,第二种选择于当前来说,这是一种主流意识。但是我们对每一种选择都不能够否定,因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方式,只要这种选择对社会无害,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该去干涉。
八、课堂作业:
最后,就请同学们再次来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乐趣,自由地朗诵这首诗《归园田居》。这首诗通俗易懂,最好能够做到当堂背诵。
第3篇: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
第4篇: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
第5篇: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园田居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
第6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
第7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从而体会诗中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
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及描写(白描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前一阵子风靡网络的一款游戏,叫开心农场,同学们肯定不陌生。很多玩家都沉迷于自拔不能自己,废寝忘食,甚至有人在凌晨2:00起床偷菜,或者自己到农场除除虫、除除草,可以说吸引玩家的不只是游戏本身,还有的就是这种田园生活的美妙的感觉,玩家后来
第8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难点:
作者的真挚情感与高尚情操。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新课: 一个人在都市生活久了,离恬静纯朴的大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物质文明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生活的退化。整天萦绕于心的是焦灼和忧虑,回旋在耳畔的是嘈杂和浮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的宁静、恬淡而优美,向往那份潇洒自由放松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的梦想。早在1700年前,我国东晋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呀,为了追求心中那个“田园梦”,自解官印,回归田园。并且在他回归的过程中,他开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