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免费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板书标题、作者)。对于陶渊明,同学们应该不陌生了,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散文„(生答《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善良淳朴,安居乐业。外国人把理想世界称为“乌托邦”,中国人则称为“桃花源”,指的都是无法达到的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出虚构的桃花源呢?这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追求有关。
陶渊明生活在什么时代?(生答:东晋)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正是如此,陶渊明才创造出理想中的桃花源,他的想法代表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愿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正是陶渊明个人理想追求的写照,他的追求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齐读,正音。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 jī拘束
拙 zhuō 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 yīn 四声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 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 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 fán 篱笆樊笼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三、细读讲解
1、诗题解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2、分段并概括大意
(1)前六句,作者回忆过去做官的经历和归隐田园的原因;
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作者的爱好和追求。作者是热爱自然生活的,厌恶官场的世俗生活,无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写出了诗人的悔恨和沧桑,“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羁鸟”和“池鱼”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 “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
(2)中间十句,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图景;
A、守拙: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B、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C、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很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同学们找一下哪些是写远景的,哪些是近景的,哪些写动,哪些写静?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D、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明确:作者能把常见的景物描绘得如此诗意,体现了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开创了将农村生活作为题材的田园诗,农耕、农家的景象第一次被写入诗歌中。
(3)后四句,作者归田的心情
“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净的内心。“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的事,看不到令人恶心的“官场现形记”,“有闲余”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作诗,这一“有”一“无”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最后两句更是诗人对以前误入尘网中官场生活的形象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虚室:双关,既指环境的清幽,又指内心世界的虚静;
自然:双关,既指回到自然生活之中,又指内心的自然状态。
四、小结:
1、思想上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淡自然。
五、解答问题。
1、陶渊明三次入仕做官,为什么反反复复的辞官又出仕,一个“误”字能解释吗?陶渊明身处东晋时期,社会黑暗,政治高压,很多文人为了逃避祸害,纷纷转向玄学。当时老庄思想盛行,陶渊明也受此思想的影响,向往自然,抱朴守真,在这首诗中就有体现。另一方面,他也接受儒家的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于是他积极入世,却又屡屡失望。终于在彭泽
任县令八十多天后,他辞官返乡,终老此生,并留下一句有名的话,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讲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2、思考:陶渊明放弃做官,甘愿归隐田园,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全班讨论)提示:正面——返璞归真、保持自身的操守
反面——消极避世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注意对仗和押韵)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8.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二十五中孙永平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陶渊明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为读懂本诗作准备。 2.赏析动静结合、白描和比喻的手法。3.体会陶诗清新朴素自然的......
归园田居一、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流露的感情 学习运用解题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解题的方法逐步分析鉴赏诗歌。三、教学手段:传统板书教学......
归园田居的思想艺术价值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