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民主研究总结
中国民主研究总结
中国民主研究总结
近二十年来俞可平有关民主的研究取得较高成果,并对政界、学术界以至国外都产生颇大的影响。不管是在民主的概念,还是民主与社会治理,民主与中国政治改革方面,俞可平都做过自己的论述,阐发自己的看法。
俞可平,浙江诸暨人,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20xx年《北京日报》在争鸣版刊发他的《民主是个好东西》这篇文章后,随后被《学习时报》文摘版、人民网、新华网全文转载,一时洛阳纸贵,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中国最新政治风向标,视为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重大突破。《中国新闻周刊》认为他“将政治民主提上公共议程,打开一扇虚掩太久的窗”[1]、 是 “民主的思想推手”[2]。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俞可平有关民主的研究取得较高的成果,并对政界、学术界以至国外产生颇大的影响。为此,恰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改革到了“突破”的关口之际,对俞可平有关民主的研究进行梳理,对进一步促进民主研究及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俞可平对于民主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特征:首先,俞可平对民主的诠释是建立在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之上的。正如他在《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所强调的那样:“马克思的民主思想并没有离开人类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长河,正是因为马克思充分吸取了人类创造的一切民主政治的优秀成果,才使他实现了民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飞跃。”正是如此,在《民主是个好东西》中俞可平认为民主包含六个方面:1,民主是个好东西, 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 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2,民主不是十全十美的, 它有许多内在的不足;3,民主它只是人类众多制度中的一种, 主要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 而不能取代其他制度去规范人类的全部生活,有内在的局限性;4,民主需要代价;5,民主是有条件的;6,民主最实质性的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人民的选择。[3]
其次,俞可平还引进当前西方有关民主研究的最新成果。当前西方,政治学家们开始把民主争论的重点从“人民”和“统治”本身逐渐转向“人民”与“统治”这两者的关系。一些人强调“人民”对于民主的意义,另一些人则强调“统治”对于民主的意义。强调“人民”的理论被称为“实质民主论”,而强调“统治”的'理论被称为“程序民主论”。很显然,俞可平借鉴更多的是程序民主论,为此还专门把他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编辑成书,就取名为《民主与陀螺》,而且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民主就是主权在民,或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具体地说,民主是这样一种政治状态,在这种政治状态下,个人的权利得到了最大或者最充分的保护。它既是一种实体,又是一种程序。作为一种实体,民主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一部法律,一般是宪法,它规定这个国家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人类成功的民主实践表明,民主通常只有在宪政条件下才能实现。民主不光具有实体的意义,而且同样也具有程序的意义,即必须有一整套实现民主的运行机制。所以我特别打一个比喻,民主就像陀螺,必须运转起来才有意义”[4]。而当现场观众问道:“‘民主是一个陀螺,要运转起来才有意义’,那么抽这个陀螺的鞭子拿在谁的手里?”时,他又确信的回答“人民群众自己和官员合起来,就是民主这个陀螺旋转的动力”。[5]在理解民主的基本内涵之后,俞可平进一步指出民主亟待厘清六个关系,分别是民主与法治、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民生、民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6]
最后,俞可平对民主研究还借鉴当前西方流行的治理理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兴起一种新的治理理论潮流,那就是善治。在当时,对于西方政治学界新起的“治理”理论,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治理与善治还是新的概念,甚至连统一的中文译名还没有。而在当时国内仅能发现的4篇从政治学角度研究治理和善治的文章中,有3篇是由俞可平撰写的。俞可平认为,人类的政治核心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善治已经成为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他认为,“善治包含了传统的政治理想状态,如善政、仁政。但是它又超越了善政、仁政”。从此意义上,俞可平的善治理念并不排斥公民社会。那么善治与当今
世界普遍认可的民主、法治理念有什么关系?俞可平认为,“善治包含现代民主政治的大多数基本要素。同时,它超越了民主的范畴。民主需要法治、需要公民参与、需要透明和政府责任,所有这些也都是善治的基本要素。但是善治也包括了效率、稳定、公正、严谨等——这些也是有些人用来反对民主的要素。”可民主政治不包含效率、稳定、公正、严谨等这些政治目标,这是可以商榷的,或者说良好的民主政治与善政之间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显。但俞可平还是强调,“善治与民主并不能等同,但善治确实能包含民主的诸多要素,从某种意义上,善治是民主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当然,俞可平最为强调的是还是善治的超时空性。“在政治领域,很难有什么东西可以普遍认可,许多政治概念充满着争议和分歧,民主、人权等东西之间南辕北辙,甚至在中国学者内部也充满争议。善治的时空适应性就更大”。如果说善治是超时空性的,那么是可以超越民主政治(主要是西方式的民主宪政)直接到达善治,还是通过民主政治走向善治?对此,俞可平把视角引向国内。
三
对于民主在中国的重要性,在其《民主是共和生命》中就已强调:“民主不仅是党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当然,由于民主它起源于西方,对中国来说是个泊来品,但是民主是个好东西,“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它的好还在于“民主政治是人类的普遍价值,有共同的要素。但是, 由于实现民主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而这些条件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可能极不相同,因而, 世界各国的民主都或多或少会带有自己的特征。”[8]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我们来说,民主是一个好东西,也更加必不可少。我们正在建设的民主,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优秀成果;但另一方面, 我们不照搬国外的政治模式。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条件。”[9]
我们正在建设的民主,是既要充分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条件。因此,要如何“发展民主是为了造福于我们伟大的人民,造福于我们伟大的国家”[10]。俞可平一方面坚持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认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中国民主化进程是一个增量的过程。罗马不可能一夜建成。“增量民主”是俞可平提出的一个概念。认为中国的民主发展将是一种“增量式”发展。中国的民主改革将以存量为基础,即以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为前提。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要与既定的社会
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在渐进发展中有所突破,它不能离开先前的历史轨道,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在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在他《增量民主与善治》中形象的比喻“中国已经是一个民主社会,只是民主的还不彻底,就像一个水缸,它已经有了半缸水,现在只要不断地再增加‘民主的量’,把水缸装满就行了”。并对关于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俞可平解释如下:一、正在或者将要进行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有足够的“存量”,即必须具备充分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二、这种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种新的增长,是对“存量”的增加;三、这种改革和发展在过程上是渐进和缓慢的,它是一种突破但非突变;四、增量民主的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
因此,在中国的增量政治和增量民主改革中的“存量”与“增量”,俞可平认为“所谓存量,就是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30年来,中国民主发展积累了可观的存量。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主要内容可归结为六个方面: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党内民主、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改革。这些民主实践,给我们在观念和制度层面留下了财富。”[11]增量在俞可平认为则是:“第一,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掌握民主话语的主动权;加强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对策研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谋划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未来发展。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努力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三,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人民代表的选举、议事、决策和监督制度,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立法和监督机关的重要作用。第四,改革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特别是政协委员的遴选、咨询和监督制度,更好发挥各级人民政协作为咨询和监督机关的重要作用。第五,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特别是在扩大党员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方面,应当有实质性的改革措施。第六,大力推进基层民主,特别是县乡两级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方面,应当有实质性的改革举措。第七,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关键环节,例如党政关系、权力监督、干部推选、党内选举、基层选举、政治透明、公民参与等方面,要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12]
用这样一种“存量”基础之上的“增量”来看待看待中国民主政治改革,俞可平很显然地认为中国民主政治改革将沿着三条路线稳步向前推进。第一,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民主,是推进中国民主的现实道路。第二,逐渐由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推进。一些重大的改革将通过基层试验,逐步向上推进。第三,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人民在政治选择方面的自由程度将逐渐提高,竞争性选择的机会将日益增多。”[13]
四
民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诚如俞可平所强调的那样“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民主本为作为一个美好理想,在现实的“风吹雨打”当中往往会让步于现实,具体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个“虚虚实实”混合体。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不停地追问,民主究竟是什么?但不管怎么追问,要民主已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这也就是俞可平研究民主问题的最大现实意义。当然,俞可平有关民主的研究存在许多的不足与理论缺陷,就像学术界一直对俞可平所追问的 “提出增量民主意义有多大?”“如何实现增量民主,其途径方法何在?”一样,争论仍在继续,研究也在进行。但不管怎样,正如俞可平的比喻:“民主是一个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样运转起来才有意义”。
第2篇:中国的民主进程
中国的民主历程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沧桑的历史;一段迷茫的历史;一段摸索的历史;一段执着的历史。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前途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地探索中国未来的方向。他们已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但是青山不改,绿水长青,能穿透岁月的帷幕擦亮后人眼睛的,永远是那些与民族同在尊严,因为他们为黑暗的中国点亮了一盏民主之灯,积极地宣传民主,给中华民族带来光明与希望,今天,我们实事求是地解读中国近代史,就必须意识到: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其实,真正关心个人前途命运的有产之士,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大问题:个人该走向何方?关心物价就业看病的无产之士,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大问题:共产党该走向何方?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有识之士,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大问题:中国该走向何方?有产之士在移居海外,以备中国内乱,无产之士在多存钱物,以备忍饥挨饿,防备经济危机,有识之士该怎么办?能不能讨论出一个社会改造方案?此方案能让所有诚实正直的中国人,所有勤劳富裕的中国人,所有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能够恢复对社会的期待和信心,反思弱肉强食的竞争信条,形成共度危机的强烈愿望,从而化危为机,甚至成为一个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的真正的和谐社会。
为了这一愿望的实现,我们必须解读历史,近代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回首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步履蹒跚却异常坚定地向我们昭示着两个字:民主。民主乃立国之根本,只有民主的道路才是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民主的原意是“民众的统治”或“大多数人的统治”主要是指政治民主,现在指由公民选出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制度。民主分为两类: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直接民主又称纯粹民主,是指公民直接投票决定政府政策,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古希腊民主是典型的直接民主,他只有在人数及地域比较小的情况下可行。代议制民主,又称为间接民主,是指公民不直接通过票决定政府政策,而是通过自己所选出来的代表参加政府实体或会议。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是代议制民主。民主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㈠民主竞选,指国家或地区领导人通过由选民定期自由公正地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有选民罢免的职责。民主竞选是民主的主要方式和内容,也是民主国家的根本标志。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权利之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因此选举的制度决定了官员是对他的领导负责还是对百姓负责。㈡分权制衡,为了保证主权在民,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民主的实质就是制衡政府,保证公民的各种权益,孟德斯鸠曾这样说:一切有权利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历史也有力地证明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是目前政治科学所知道的,唯一能制约政府,防止独裁和腐败的办法。㈢舆论监督,即公民有权接触多种独立的信息来源,并对范围广泛的各种政治事物享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言论自由也是人权的根本,所以有了舆论自由公民才能享有言论自由。㈣结社自由,即公民为了一定的宗旨,自由地组织社会团体进行活动的权力,它是维护人权和制约政府的重要机制。㈤地方自治,即地方官员不由中央任命而是在制定地方宪法的基础之上由当地公民普选产生,并划分地方和中央事权的制度。
这就是民主,它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㈠民主是民权的保障机制,其目的是保护人权,因为没有民主就没有人权,而没有人权即使有最好的衣食住行,一个人的人格也是不完整的;㈡民主能产生巨大生产力,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根源于每个公民之中,而民主保障了每个人的自由,使个人的思想、智慧、创造力等能得
到很好的发挥,所以民主是最大的竞争力,最大的创造力,最大的生产力,没有民主的国家是没有创造力的国家:㈢民主是腐败的克星,没有民主最最大的害处就是腐败丛生,因为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这是铁的法则,是政治学第一原理,诚然任何制度下都有腐败,但民主国家出现的是个体腐败而非集体腐败,即使出现个体腐败,人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媒体及时揭露并通过选举把他更换下去,这样腐败可以得到及时有力的遏制,正如金大中总统所说:民主是维护尊严的绝对保证,也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义的唯一道路;㈣民主能提升人的道德素质,由于不存在实质性约束,专制下当权者人性的丑恶就会肆意释放,极大地破坏社会道德,而民主政治能充分体现人权、人性、博爱、宽容,实现人人平等相处,公平竞争,容易培养人的诚实、正直、坦荡、勇敢、务实、负责、宽容的品质并且可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公民的道德文化水平;㈤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在民主国家权力相互制衡,利用军队国家化维护国家统一,利用强大的独立司法体系充分地体现民主的强大意志。民主他并不是神秘的高不可攀而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它所带来的巨大价值,给我们敲响时代的警钟。正是民主自身的这种特殊价值和政治功效,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强烈追求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地奋斗。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我们可以发现先贤们已经达成共识:民主乃立国之本。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然而只是从经济上进行改革,无法也不能避免旧瓶装新酒的悲剧。洋务运动的失败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必须进行政治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1898年的戊戌变法,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除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几个问题展开。进行了中国民主化的首次尝试,第一次把民主之风带到中国;清朝的预备立宪使中国形成了民主社会的雏形,立宪就是以宪法为根本,以民主为核心,以保护人权为目的的社会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派人考察西洋宪政,设立专职机构,颁布宪法大纲,推行地方自治,改革官制等。预备立宪失败了,却瓦解了大清专制的统治,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为中国民准备了资源积累了条件;1912年到1928年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民主社会的开端,被称为“大陆迄今为止最民主的时期”,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并在1912年底和1913年初中国举行了全国首次国会议员选举,这次中华民国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和国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的真正开始。实行三权分立制度,颁布的宪法都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总统的权力,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和保障;正是由于言论自由得到一定的保障,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民主的启蒙,涌现出大量进步的思想,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民主深入人心;1920年到1925年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联邦主义的实践,联邦制是若干单位组成的多中心、非集体的统一的国家的制度,可以限制政府权力,因为它把权力合理地分布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使社会形成多个政治中心,从而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发生,中国的联省自治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却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价值的政治尝试,揭示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病源;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主张并进行实践与创新,提出主权在民,要学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探求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共产党民主政治的思想和实践,才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其说是共产党的胜利,不如说是民主的胜利。
漫长而短暂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然而对民主的探索和追求永远没有过时,今天我们走进民主国家,了解民主,解读民主并不仅仅是满足一种合理地 好奇心,我们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可以从中受益地启示,不是单纯地看到一个民主空壳,而是寻找民主的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真实和激情,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希望。因为民主的崛起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趋势,其实三权分立、司法审查、联邦制、媒体监督、非政府组织监督、投票这些机制,我们早已通过课本耳熟能详,但是我们从小受到的道德教育却是把这些词汇揉成一团,扔到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的箩筐里,不予正视。西方的民主全部都是骗人的东西,这是我们时不时能听到的论断—对于那些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极尽嘲讽,确实是中国社会的奇异景观之一。不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了解并为这种拒绝寻找任何理由还因此而洋洋得意。今天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很多年了,许多中国人到世界各地去留学、旅行和出差,但是不幸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克服精神上的闭关自守,仍然认为民主是可怕的。精神和思想的开放,并不是说要去无条件地去接受,去顶礼膜拜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而是指放下以前所积累的成见,保持一点虚心和一点好奇心,暂时搁置政治、地域和阶级上的判断,真正出于对知识的兴趣,去从细节上,从实际事务上去了解,去观察,去比较不同社会的运转方式,发现它的闪光点,为我所用而不是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当今中国存在很多所谓的左派和右派之争,生存权和人权之辩,可是这些往往是假问题,如果左派真想治理腐败,推进平等,维护民主,就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右派所倡导的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的由权问题。自由之不存,平等将焉附?其实民主化的过程中,政治的每一个进步,都不是自动出现的,都经历了无数来自民间的抗争,而不是来自开国之父和开国元帅们的恩赐,这种抗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节节胜利,也依赖于制度提供的空间,可以说这空间就是自由的空间,自由是平等之母,正是斗争的自由才使得平等的成果变为实实在在真实存在的东西。由此可见:中国如果想走上民主的道路就必须提供一种自由的制度。政治自由和市场自由并鼓励竞争,鼓励多元,鼓励参差不齐,鼓励精英主义让自由之花开遍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而今天的中国,由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分化的利益集团,多元的价值观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理由也更有条件生长民主。
对中国民主我们要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展望中国的民主,相信有一天:㈠中国会有权力的制衡机制,有类似于国会、政府、法院的三权分立,形成各个权力的相互掣肘的局势,政府可以提案,但是国会必须比准,国会可以立法,但是国会可以宣布法律违宪独立判案,但是法官却不由自己任命,这种未来的格局形成了“你拽住了我的头发,但是我踩住了你的脚,他扭住了你的胳膊,但是你拧住了她的脖子”的复杂格局,使得任何一个权利都不敢恣意妄为,轻举妄动,而通过权力制衡做出来的决策,一般不至于赢者全赢,输者全输,各方利益都能沾点光,从而使政治矛盾缓和;㈡中国会正视政治的集团利益,而不是再单纯的使用“人民群众”这一模糊概念,因为农民是人民群众,企业员工同样也是人民群众,北京市民是人民群众,保定市民同样也是人民群众,永远不可以,也不能够用一个整体概念代替所有的人。所以民主的中国必将不再用一个政治势力全方位地代表全体人民群众,而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团体都可以自由的表达心声;㈢类似于联邦制,会有联省自治来制约中央政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有各的权力分工,将公共政策的制定权交给地方政府,不再去干涉地方自治,在同一个领域里,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不必再保持统一步调,可以具体情况具
体分析;㈣民主的中国会有活跃的公民组织,因为只有一个充满着活跃公民组织、团体的社会,政治民主才能正常运行,公民组织越发达,民主越健康;㈤民主的中国,媒体和文化产业会迅速发展,让记者不再敢怒不敢言,可以有真正的言论自由,敢于发现问题,并且敢于说出来,在自由的土壤上,让不同的意见都能得到呈现,这样能够督促政府悬崖勒马,避免酿成灾难性的结局;㈤民主的中国,投票机制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起到作用,而不是内定,暗箱操作之后,采取形式主义的投票,选举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选举是万万不能的,选举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给民众一次机会,见他们不满的政治家赶下台,同样重要的是选举动员的过程所激发的公共生活,它可以带动民众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国家政策的讨论,促进草根民间的公共意识,并加入其中,总之,真正的民主不仅仅是选举,真正的选举也不仅仅是投票,而是一个无数公民向公共生活凝聚的过程,这过程对中国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
我们今天可以对中国的民主进行合理而美好的展望,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追求民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的挫折,民主也会有失灵的时候,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民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不断的完善,其实很多今天在中国引起民怨沸腾的现象都曾惊人相似地在民主的美国上演过,美国的军队不是没有开枪射杀过示威游行的群众(1877年铁路工人大罢工),美国也有过野蛮的强制拆迁(18世纪30年代开始实施的印第安人拆迁法)美国煤矿工人也遭遇过层出不穷的矿难,美国19世纪末也出现过买官卖官的现象,这一系列的事件,不过因为年代久远人们往往忘记了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历史。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些挫折,坚持不懈地为民主为自由抗争。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对中国走上民主的道路充满信心,而且要认识到途中的艰辛,坚持民主,关心国家的命运,心系社会的发展,树立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这是知识分子良知的体现,是产生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的动力,知识分子的真正使命是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努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站在人民的立场,拒做“愤青”要对历史和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不再为专制独裁辩解,不能“逢西必反”应该认识到民主的普世价值,拒饮“狼奶”。
我们感谢中国近代,各位先贤对中国民主进程所做的各种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历史为中国树立起民主的灯塔,给了后人鉴往知来,以史为鉴的机会,为后世的民主指引了光明的方向。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理应成为民族的脊梁,沿着为民主而奋斗的先辈们的脚步,不懈的追求民主,担负起实现百年民主之梦的历史使命,每天都要反省自问,我为民主的实现做了点什么?贡献了什么力量?承担了什么责任?相信通过你、我以及更多有识之士的努力,终有一天中国会走上民主的道路。
对于民主的追求尚未实现,同志们仍需努力。
第3篇:中国姓氏起源研究总结
中国姓氏起源研究总结
中国姓氏起源研究总结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 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
第4篇:民主评议会总结
XX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
XX年党员民主评议会总结
一、认真按照党委的要求,确定评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本次民主评议会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对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党员在理想信念、工作作风、安全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重点以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主要内容,认真对照检查在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展。
二、认清形势、广泛动员,积极营造出民主评议活动的氛围
党支部紧紧围绕公司中心工作,结合我公司特点,于10月8日召开了党员民主评议会,落实我公司开展评议活动安排。一是积极制定活动方案。根据公司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要求,按照时间顺序制定出了我公司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安排,将活动细化。二是广泛动员,全员参与。
三、是加强学习、深化理念,提高对开展评议工作的认识
第5篇:民主议事总结
2013年学校民主议事工作总结
近几年,学校党政领导非常重视民主议事工作,使我校各项工作均有显著提高。把民主议事活动作为推动学校发展、体现党内民主的重要渠道,不断激发教职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校的民主管理,民主议事工作日益规范化合理化,真正发挥了民主议事重要作用,使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现将本学期民主议事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学校民主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我校经过民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校民主议事委员会,成员如下: 组
长:姜红欣(校长)副组长:玄 斌(党支部书记)
栾友奎(副校长)
万东明(副校长)
刘雁冰(副校长)联络员:邱 胡(工会主席)
成员:
孟改莲(教学主任)
郑宝山(教导主任)于焕龙(教导主任)
陈 丹(团委书记)孔祥龙
第6篇:民主考评总结
杨柳司法所2011年民主考评基层
站所长活动总结
2011年我所在杨柳镇党委政府和区司法局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以“四个立足”为基点,认真组织开展“基层站所长民主考评”活动,不断加强自身的政风、行风建设,全面提升了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民主考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民主考评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提高认识上谋开端,进一步明确创建意义
自民主考评活动开展以来,我所认真组织干警学习上级考评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民主考评重要意义,并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以服务经济建设、基层组织、人民群众为宗旨,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业务、工作技能的学习,以学习推动民主考评活动的开展,以学习统一全所干警对各项创建活动的认识,以学习激发人人参与民主考评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第7篇:党员民主总结
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又将开始,我感到,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年来工作的一次大检阅,在检阅中发现一些党员在理想信念、根本宗旨、组织纪律、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使每个党员通过评议达到思想上有触动、行动上有改进、工作上有提高、作风上有转变、纪律上有增强。
通过对照学习,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情况,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学习情况,有收获也有不足。现将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给大家汇报如下:
一、在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贯彻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给我无限的信心的同时也有更多的压力。时刻提醒着我注意,什么是一个党
第8篇:民主法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加强民主法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任务,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
1、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既要坚定不移实施,又要积极稳妥推进,特别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全会《决定》从三个方面提出和部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