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汇总23篇)

教学试卷 时间:2023-11-27 06:18: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试卷】

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组织。教案的编写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想要提高教案的编写水平吗?不妨阅读一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案范文。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一

1、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春天)你了解哪些关于春天的信息?(学生自由回答)。

2、(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春天景象)是啊,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柳树发芽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放了,你们看,蜻蜓哥哥、蝴蝶姐姐和树叶妹妹也高兴地飞进了我们的教室了。

3、(将蝴蝶、蜻蜓、树叶图片放大定格)这些美丽的图案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它们的两边是一样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的?(看出来的'。)是啊,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板书:观察)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蜻蜓、树叶左右形状一样)。

4、生操作后汇报:还可以对折。(板书:对折)。

图形)。

6、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

7、小结: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对称图形的呢?(观察和对折)。

1、日常的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看到过美丽的对称图形?

2、学生自由说。

3、同桌对说。

1、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美丽的图形,想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我找的是不是对称图形。(出示梳子、衣服、小树、数字1、叉子图片)。

2、学生判断。

3、刚才我们发现对称图形通过折在图形的中间都留下了一道折痕,这道折痕我们叫做对称轴,一般用虚线表示。

4、你能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圆、等边三角形)你打算怎么画?(学生自由说)四人小组用尺和水彩笔画出对称轴。

5、交流作业。

6、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

1、这些图形都是老师剪出来的,你想想我是怎么剪的?

2、如果让你剪一个,你会剪什么?

3、请大家利用箩筐中的工具,也来创造一幅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把你们小组的作品贴在白纸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漂亮。

4、学生创作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5、把好的作品上交,组长整理好材料,学生欣赏作品。

五、欣赏对称图形。

生活中美丽的对称图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对称图形的图片)。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二

1、下面各数,只读一个零的是()。

a.20600000b.94000000c.10600900d.50220703。

2、7()5808万,()里可填的.数字范围是()。

a.0~4b.1~4c.5~9d.0~9。

3、读两级数时,()的0都不读。

a.每级前面b.每级中级c.每级末尾。

4、整数最小的计数单位是().

a.0b.1c.10。

5、比最大的七位数多1的是().

a.10000000b.10000001c.100000000。

6、最大七位数比最大四位数多()。

a.9990000b.99999c.9999d.999。

7、最小的九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的()倍。

a.1000000b.100000c.10000d.1000。

8、下列各数中,最接近1亿的数是()。

二、写出下面个各数。

三、用万或亿作单位求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8865009324500394000。

0009998543980050051943009546。

49600000300089457005900。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三

课题: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15页)。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教学准备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四

一、算一算。

二、在里填上“”“”或“=”。

三、帮小动物找家。(连一连)。

四、写出四道得数是14的`算式。

+=+=+=+=。

五、找规律,填合适的数。

六、填表。

上午卖出8朵6朵8朵下午卖出9朵5朵7朵一共卖出()朵()朵()朵。

七、看图列式计算。

1.

2.==。

八、解决问题。

1.=(朵)。

2.

3.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棵)。

一、11131516151215142151216161113。

二、===。

三、提示:得数分别是13、15、17、12、18、16,连线略。

四、答案不唯一,如:9+5=14、10+4=14、8+6=14、7+7=14。

五、14117888112。

六、171115。

七、1.7+6=132.9+9=18。

八、1.8+8=16(朵)。

2.8+6=14(个)。

3.8+7=15(棵)。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五

一、认识钟面。(6分)。

1、钟面上有()个数,长针是(),

短针是()。

二、连连看。(16分)。

6时5时4时9时。

三、看钟面写时刻。(16分)。

()时()时()时()时。

四、我会算。(18分)。

五、写一写。(8分)。

六、填一填。(20分)。

(1)16是()和()中间的数。

(2)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3)1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4)2个十是()。

(5)1个十和6个一组成()。

(5)最大的一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它们的'和是()。

七、我会列式计算。(16分)。

(1)。

(2)。

(3)。

(4)。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六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1、尽可能地提出问题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2、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3、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地提出问题。难点: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2、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3、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第二课时一、授新课(一)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二)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二、小结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教学目标: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2、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难点: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以研究的问题。教学准备:1、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2、乒乓球、尺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二、玩游戏提问题(一)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第二课时一、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二、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三、拓展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参考资料:吹泡泡溶液配方1、吹泡泡溶液最佳配方:2份洗涤剂,6份水和1~4份的甘油。减缓泡泡消失的方法:水的蒸发很快,水蒸发时,泡泡表面一破,泡泡就消失了,因此,在泡泡溶液里必须加进一些物质,防止水的蒸发,这种具有收水性的物质叫做吸湿物。甘油是一种吸湿液体,它与水形成了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从而减缓了水的蒸发速度。肥皂水的调配会影响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二份洗碗精加6份水调出的肥皂水即可使用。若欲使泡泡持久,则配方改为2份洗碗精加6份水及1至4份的甘油。把甘油倒了一点到水里,再倒了些洗衣粉,飞快地搅拌・・・・・・,洗洁精(洗衣粉)加水后放入少许食盐,或者甘油,就成泡泡水了2、沫浴露+水+蜂蜜方法一:胶水+洗洁净+水,比例是1:2:3方法二:肥皂,热水,彩色墨水(增加色彩)把一份液体香皂、1份甘油、6份水搅在一起,自制成泡泡水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做成吹泡泡用的水,例如:把肥皂切碎溶於水中,也可以用洗碗精或洗发精加水。经由实验证明,将浓度比较高的肥皂水、洗碗精和洗发精三种溶液加在一起,可以让吹出来的泡泡较持久,不易破掉。另外一个方法是:在肥皂水里加入一小匙的砂糖或少许的茶叶,放在阴暗处过夜后,就会发现这种肥皂水吹出来的泡泡颜色不但鲜艳,而且比较不容易破裂。

-->。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七

一、填空。

1.12:()==0.6=()15=()%。

2.18的约数有(),在这些约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式是()。

3.3b=ac,(a、b、c都是不为零的自然数)则:

4.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5.这是一个()比例尺,用数值比例尺表示是()。

6.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之积正好是最小的质数。已知一个内项是,那么另一个内项是()。

7.a、b、c不为0,ab=c,当c一定时,a和b成()比例;当b一定时,a和c成()比例;当a一定时,b和c成()比例。

8.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这个比例式的内项分别是6和4,这个比例应该是()或()。

二、判断。

1.一张地图的数值比例尺是1:50000米。()。

2.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3.在比例里,如果两个内项的乘积为1,那么这两个外项就互为倒数。()。

4.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反比例。()。

5.5x=y2可以改写成5:y=y:x。()。

三、选择。

1.甲数的是乙数的2倍,乙数与甲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a、3:2b、2:3c、1:6d、6:1。

2.下面()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a、4、6、12和15b、1、2、3和4。

c、2、8、9和36。

3.x的等于y的,x与y的比是()。

a、b、c、1d、4:7。

4.图上距离10厘米的地图上,比例尺是1:1000,表示实际距离()米。

a、1000b、100c、10000d、100000。

5.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

1-=1=-==0=。

2.解比例:

:=x:24x:=:0.6。

3.列式计算:

8和0.4的比等于20和x的比。

五、解决问题。

小明所在学校的操场的长是600米,宽是400米,小明想把他们学校的操场画在信纸上介绍给北京的小朋友。小明想选择下面的比例尺来画操场的平面图,你能帮他选出一个合适的比例尺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六、画一画。

请你把你的语文书的封面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画在下面,在测量时取整厘米就可以了。你选择的比例尺是()。

七、列式解答。

2.一条人行道,用边长0.3米的方砖铺地,需要1200块,如果改用边长0.4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3.一间会议室用面积16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54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知识来解)。

4.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砖。如果铺地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用比例知识来解)。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八

五单元。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逐段阅读,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船的演变,感悟人类的智慧与社会的发展。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重难点、关键: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17船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船演变的最初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如果让你出去旅游,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4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5指名强调识字重难点。

(1)字音。

棍喷稳舰扁。

(2)字形书写。

喷舰。

6回到课文,同桌合作练习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找一找:船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四学习课文的确1、2自然段,了解船的发展变化。形式。

1具体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文中介绍了船的哪几种发展形式。

各有什么特点。

(3)朗读这段。

2小结学法: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3学法导读,放手自学第二自然段。

独木舟:又快又安全,可以放东西。

配船桨:走得更快。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快。

五.总结课堂,初步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说说:你从船的这些演变中,体会到了什么?

3设问,引导课后自学:接下来,船的发展又经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并查找有关船的其他资料。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7船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的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2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的发展。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各种船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文中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导言: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船的几种发展形式,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法导读,自学课文3――5自然段。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指名介绍学法。

(2)教师强调: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2同桌合作,运用学法自学课文3――5自然段。

3独立填写自学反馈表。

船的发展形式多样。

特点。

体会。

4指名反馈:展示、介绍表格中填写的内容,评议。

(1)船尾大轮上装桨:轮子转动就能走。

(2)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3)原子能发动机:大、先进(客轮、货轮、军舰。

油轮、潜水艇……。

5.总结感悟。

(1)教师引读板书内容,加强感知船的演变过程是日益先进。

(2)思考、交流:从船的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类的智慧与探索;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拓展激励,结束课堂。

1拓展:说说你知道哪些船?向大家介绍介绍。

2激励:正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才使得船从一根树干演变成为今天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威武的军舰,神奇的潜水艇。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相信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勤奋努力,为祖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3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8祖冲之。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与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重点、难点、关键: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18祖冲之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祖冲之对月食发生的时间的研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月食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认识人物。

板书课题介绍祖冲之。

二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并标出段落序号。

2从文中找出本课生字新词,读读认认。

3分段指名读课文。

4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5认读生字词。

(1)字音。

资证州置剩准。

(2)字形。

敲剩。

6同桌互读课文。

三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祖冲之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反馈,评议、补充。

4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祖冲之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2)祖冲之用事实向人们证明月食是自然现象。

5指名分段,评议。

(1)第一部分;1――3自然段。

(2)第二部分:4――6自然段。

6男女分段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探索。

1教师导言: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在这一篇课文中主要讲他研究什么呢?(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他为什么想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又是怎么研究的?结果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

3交流。

(1)研究的原因:人们的愚昧――发生月食慌作一团,认为月食不吉利。

(2)研究的过程:刻苦认真――翻阅、分析、研究、验证。

(3)研究的结果:清楚月食发生的原因,准确推算月食发生的时间。

4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堂,设置导读。

1谈谈:读了课文1――3段的内容,你对祖冲之又有哪些新的了解?

2学生发言。

3教师导读:祖冲之经过努力准确地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后,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思考。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8祖冲之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课前观察月亮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说说:人们刚开始是怎么看待月食的?祖冲之又是如何去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的?

3学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1导读:祖冲之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4――6自然段。

3交流。

(1)人们的愚昧,不相信月食是自然现象。

(2)祖冲之对月食的胸有成竹,对科学的坚信与执著。

4分角色读书4、5自然段。

5结合朗读,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坦然、处置、皓月当空、灯火辉煌”――体会祖冲之的平静,及当时环境与月食现象的反差,感悟科学是不容置疑的。

6学生读6自然段。

7引导想象:众人为什么全呆了?你知道他们当时的心里回想些什么吗?

8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愚昧的人们面对真实的科学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心里。

三.总结全文,拓展了解。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2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3拓展延伸,了解月亮的变化。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9看门人的魔镜。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安东尼的认真与执著,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

2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重难点、关键:

1抓住重点词句,感。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九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古文,都是山水游记,唐宋明清各一篇。柳宗元、欧阳修的游记是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袁宏道、袁枚的游记则体现了明清时代山水游记的特点,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词,诗多言壮志,词则写柔情,都是古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注意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的语言表达习惯;要联系各篇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体会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十

(1)15×3=(2)42÷7=(3)9×5=(4)28÷4=(5)12×3=。

二、计算。

(1)9×8+12=(2)20+24×2=(3)72÷8+30=。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8+16÷8。

=24÷8。

=3。

改正:

=25×2。

=50。

改正: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十一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课件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4)讲解24乘12竖式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十五第1题。

-->

-->

-->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十二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十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十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课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4、选择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聪聪、明明问小朋友们最想上哪儿的大学,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华是很多学生们向往的大学,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能到那儿去上大学。北大、清华都在北京,如果从银川到北京,我们可以怎样去呢?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十五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挂图。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82×4052×6012×90。

18×3024×5019×70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十五第1题。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十六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口算乘法

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课件、口算卡片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 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十七

-->。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第(1)题中红旗是黄旗面数的几倍,第(2)题中黄旗是红旗面数的几倍,再重点说一说两道题的区别。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略)。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十八

1、一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2个十是()。

2、18是()位数,十位上是(),个位上是()。

3、和15相邻的数是()和()。

4、17是由1个()和()个一组成的.。

5、一个加数是2,另一个加数是12,和是()。

6、减数是4,被减数是14,差是()。

7、16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8、(1)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1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3)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4)“11”十位上的1表示的是一个()。

(5)2个十是()。

(6)比14大,比16小的数是()。

(7)和15相邻的数是()和()。

(8)14个位上的数是(),表示()个();十位上的数是(),表示()个()。

9、一个数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3,这个数是()。

10、1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自测题,能帮助大家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十九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二十

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观察、启发分析、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汇报。

集体备课教学调整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

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

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

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

怎样变化的。(先观察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国寻找“不变”。(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二十一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板书:2100+380—20xx=480(元)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练一练1—4题。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二十二

一、从小到大排一排。

30415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计算题。

3+8=。

9+6=。

13-6+1=。

9+8=。

14-7=。

10-5=。

5+8=。

19-9=。

6+7-8=。

3+3=。

15-5=。

8+7=。

三、解决问题。

1、树上有19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4只,第二次飞走7只。树上一共少了几只小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本科技书,我两天看了18页,昨天看了6页,今天看了多少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路公交汽车上有4人下车,现在车上还有8人,车上原来有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篇二十三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5522653.html】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专业18篇)

一个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的编写应注意课堂教学的时序控制,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经典的教案......

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模板18篇)

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了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把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示例,供大家借鉴......

第五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崔巍(wēi) 作践(zuō) 沮丧(jǔ) 哀悼(dB、砭骨.(bi...ào) C、阴霾.ān) 羸(mái)......

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选出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4分)A.硬面饽饽(bō)值更(gēng)梆子(bāng)跳踉(liáng) ....B.万籁俱寂(lài)入垢入詈(lì)殚智竭力(dān)嚎......

下学期第五单元测试题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下学期第五单元测试题,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汇总23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测试题(汇总23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