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_杨九民_综合测试试卷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现代教育技术试题一”。
综合测试试卷一 一. 单项选择题
1、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属于教育技术研究中的_____领域。
A.设计 B.开发 C.管理 D.评价
2、教育技术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
A.教学媒体使用 B.教学资源的配置 C.教学过程
D.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3、作为认知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泊尔都强调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生长的学习才是成功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中,他们的观点却不尽相同。其中布鲁纳提倡的是_____。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 D.合作学习
4、下列关于戴尔“经验之塔”理论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
A.学习是经验的不断增长,“从经验中学习”,是该理论的出发点
B 根据媒体所呈现信息的抽象水平由低到高,戴尔将人的学习经验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
C.顶层经验的获得以底层经验的获得为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也应按照这种顺序 D.看重媒体的形式却忽视媒体的内容,是该理论一个很大的局限
5、在某项教学活动中,对阶段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反复的考察、判断,以便及时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这一过程称为_____。
A.诊断性评价 B.调控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6、马杰的ABCD编写法提出,一个教学目标应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并特别强调用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基本上反映了_______的观点。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7、在进行小学数学“统计初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杭州学军小学的教师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并完成调查报告,要求有数字说明的图表。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处理搜集到的数据,达到对“统计”这一知识的初步理解,是一次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比较成功的课例。其中,“完成调查报告”这项任务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要素中的_____。
A.情境 B.会话 C.协作 D.意义建构
8、教师通过Email对学生作业给出评语,并对修改后的多次作业给出个别评价,使学生能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正确理解。这充分体现了评价的_______功能。
A.诊断 B.激励 C.调控 D.教学
9、Internet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不具备下列_______的特点。
A.非面对面教学 B.节省时间 C.资源获取方便快捷 D.交互性强
10、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根据等压线判断某地的风向,是一种______的学习。
A.言语信息 B.智力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二. 多项选择题
1.教育技术是20世纪初期从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中演变而来的,由一个教学实践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除了视听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还包括了_____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
A.教学设计 B.心理学理论 C.程序教学 D.系统技术
2.下列关于教学媒体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根据信息呈现形态的不同,媒体可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 B.与计算机相比,电视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缺少教学信息的反馈和交互 C.多媒体教室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教学系统,主要是进行教学演示 D.随着媒体功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媒体取代老的媒体是教学的必然需求
3.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习者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下列属于该项分析内容的有_____________。
A.考试成绩和卷面分析 B.先决能力和目标能力 C.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 D.年龄、性别、家庭背景
4.以下属于认知类学习内容的有_____________。
A.问题解决 B.原理应用 C.价值判断 D.认知策略
5.微格教学是依据______和______,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
A.系统原理 B.反馈原理 C.设计理论 D.评价理论
三. 判断题
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是探讨教学现象内在关系和规律的学科。
A.正确 B.错误
2.感官刺激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比单一媒体形式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A.正确 B.错误
3.电视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能表现事物的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A.正确 B.错误
4.依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教育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品德三个领域。
A.正确 B.错误
5.学习风格源于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学生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的定型化、习惯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A.正确 B.错误
6.教学媒体可以脱离教师独立起到教学作用。
A.正确 B.错误
7.CAI课件是学习资源的一种,不存在教学设计问题。
A.正确 B.错误
8.“教育技术”中的“教育”两字,限定了教育技术的教育科学属性。
A.正确 B.错误
9.学习资源必须与具体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才具有现实意义。A.正确 B.错误
10.教学设计作为理论上的一种设计,不是教育技术中的所谓的“技术”。
A.正确 B.错误
四. 简答题
1. 什么是教学设计?其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2. 教学设计是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试用、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修改
3. 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区别,并举例说明这些区别在教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有怎样的刺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并不只关心外显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注重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但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因此在教学上,行为主义体现为强化;认知主义体现为对学习者头脑中信息加工过程的精确分析;建构主义则特别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协作、对话,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4. 结合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谈谈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更重创新和实践,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关系等都需要进行改革。建设学习资源,驾御学习过程,并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
五. 论述题
=在一项有关媒体效力的比较研究中,“研究人员事先准备了一盘录像带和一套小人书。小人书里讲的是三名歹徒结识一位漂亮的孤女之后幡然悔悟、改邪归正的童话故事;录像带则是根据这个故事拍摄的影片。然后他们把一群儿童分成两组:一组听大人讲故事,自己看小人书;另一组则观看同一内容的录像。结果显示,两组儿童表现出很多有趣的差别。看书的儿童不仅能回忆出较多的故事内容,而且还能准确地引用故事中的不少原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大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复述故事的详细内容。与此相反,看录像的儿童顶多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复述时既不能引用原话,又不能表现出富于创造性的联想,而只是紧扣原作,不敢越雷池一步。”…… 你如何看待和解释这个研究结果?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如何辨证地处理媒体与教育的关系?……这其实引发了一个关于媒体教育应用的话题,以上问题只是抛砖引玉,下面希望看到大家的观点。
六. 材料题
摘自http://www.daodoc.com/cgi-bin/forums.cgi?forum=9&topic=53,有改编 课堂实录:我在美国教《荔枝蜜》 杨朔的《荔枝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篇散文,也是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国语文课程第二册课本中的一课。在说这个故事之前,先介绍一下我的班上的学生: 旧金山林肯高中的中国语文相当于国内高中程度的中国语文课程,主要提供给高中第一年的学生选修,选课学生必须通过一个汉语水平考试。全班28个学生里面,有一半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或者台湾的移民学生,另外一半是美国出生的华裔,只有两个同学不是华裔。美国出生的同学,多半是来自旧金山校区著名的中文双语沉浸计划,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读中文,一直读到初中毕业,高中就来到林肯。林肯高中虽然不是根据成绩来选拔学生的,但是因为所在的区的关系,学生大部份都来自中上阶层的家庭,对学习非常认真,因此,林肯高中在全市目前是成绩排前三名的高中,也是最热门的高中。中国语文课程是学校中英双语计划的一部份,目的是培养中英双语、双文化的人材。
介绍以上背景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我在下面的课堂实录,并不代表美国的普遍情形,我的教学方式,也不会在美国大多数的高中看得到。
上课铃响,学生陆续走进课室。课室有四张大桌子,学生分成四组围坐在这四张大桌子周围。课室前面有一块很大的白板,有一张长桌子,我的平板电脑和电脑投影机已经打开,投影在白板上面的是《荔枝蜜》三个字。在白板的一侧,我用中文写了日期,星期和下面的标准板书(全校大部份老师都使用这个格式,如右图)。
我们有一个无线流动电脑车,哪个老师上课需要用到电脑,把电脑车推到课室里面,电源线一插,然后把网线一插,电脑车里面的十五台手提电脑就可以使用了。因为是无线的,学生们从车里面取出手提电脑,打开就能上网,无须接线。学校有三台服务器,学生自己都有用户名和密码,可以把自己的文件存在学校的服务器硬盘里面。
“我们今天的新课的作者是杨朔。大家是想看了课文再了解作者呢,还是了解了作者再看课文?” “先看课文吧。”大多数人对于新课文有着很大的好奇心。
“那好,大家自己读课文,在小组里面把值得讨论的东西拿出来,然后我们在班上面解决。时间监督员,对表,我给你们十分钟。”
学生们哗哗地翻开书,翻到课文那页,开始读起来。课文很短,大部份人不到几分钟就读完了,开始在小组里面讨论起来。每一个小组的记录员也开始在电脑上记录起来。我打开新的一页,准备接收小组讨论的结果。
十分钟到了,我举起手,时间监督员发现了我的手势,全班都安静下来了。
“好,各小组把你们的记录传给我。”
每个小组的记录传到了我的电脑,通过投影,投在了白板上面。一共有四个问题:
第一组:作者是文章里面的“我”吗?假如是,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的?理由:文章提到热情的“同志”为他弄到了一瓶荔枝蜜。
第二组:“温泉公社”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组织?我们有一半人认为是地名,一半人认为是组织。
第三组:我们上一课学的《丑石》,贾平凹用的是咏物抒情的方法来写散文。这课,杨朔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吗?假如是,为什么题目不是《蜜蜂》,而是《荔枝蜜》?
第四组:我们感觉到杨朔好像在写游记,而且,好像他很悠闲,有点像林语堂的风格。他这篇文章究竟想说什么?好像不仅是赞美蜜蜂。
大家都看到了第一组的问题,顿时笑翻了天。“有知道第一组的答案的吗?”
有一个广州来的同学举了举手:“从前大陆的人互相都称呼同志,据说是一个革命称呼。” “真的?!”香港和台湾来的同学觉得不可思异,互相拍起肩膀,用怪声叫对方“同志”。
“好……大家从这个词学到了什么?”我在电脑荧幕上面写了很大一个“同志”,投影在白板上了。平板电脑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当投影仪用,还可以记录写过的东西下来。
“不同的地方用的词语不同。”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相互了解来自更多的语言交流。”…… “第二组的问题有人会答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我简单地告诉他们“公社”是什么东西,很快,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三组和第四组的问题。对于第三组的问题,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比如作者喝到很好喝的荔枝蜜,本来写蜜蜂的,结果变成把印象最深的东西写了出来;比如这大概是作者一贯的风格?比如……大家说得热闹,我微笑着听,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想过。一个学生建议:“方先生,还有杨朔其它的文章吗?给我们读读,大概就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命题了。”另外一个学生说:“杨朔还在不在?最好请他来自己告诉我们最好。”
“好啊,大家去去图书馆,找找杨朔的其它散文。”我们经常使用网上的书库,学到一个作家的时候,大家可以马上上去读这个作家的相关文章。
不到一分钟,此起彼伏的声音就响了起来,“我们找到了《海市》!”“《茶花赋》是不是他写的?” “这里也有一篇……” 学生们两个人用一台电脑,紧张地看他们找到的杨朔的其它散文。
“好,大家看一下,我觉得第三组和第四组的问题是相关的。看完你们找到的杨朔的散文,你们可以跨组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共同的地方,猜猜作者究竟想说什么。我给25分钟给你们。” 这回,学生们没有刚才那么静了,一边看,一边已经在发表意见:
“我认为他还是像林语堂,吃海鲜就写得那么高兴……”
“不对,他写的东西是有骨的,共同的特点都有歌颂新生活的主题。” “对呀,跟闻捷的诗的主题很像啊,也是歌颂那个年代的幸福生活!”
“老师,我有问题了:上学期我们学散文的时候,你先给我们讲了词语,然后分析作者的中心,段落大意,文章修辞欣赏。为什么上节课的散文和这节课你都不讲这些了呢?”
“好问题。你们上学期已经学了一个散文单元,学过怎么分析散文了,这个学期假如还教你们同样的东西,不闷吗?该让你们来分析了吧?” “可我们不知道标准答案啊?”
“大家想想,文学分析会不会有标准答案,为什么?”
“我认为肯定有标准答案,否则老师你就不要考我们了,我们回答什么都可以了。” “我认为看分析的对象……”
“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作者大概在写的时候都没有想让我们怎么分析的。”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班里面吵得一塌糊涂,学生们没有按照原来的组,而是东一堆,西一堆聚在一起,激烈的争论,我在每个组都旁听一阵,偶然发表一下意见:
“你们为什么会这样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我要你们从课文里面或者作者的其它作品里面找根据来支持你们的观点。”
二十五分钟以后,每个组开始向全班报告他们的发现。我规定别人报告过的观点,其它组不可以重复,因此,每一个组都设法多找几个值得报告的发现。
第一组的报告:我们主要的问题是:究竟作者想通过荔枝蜜抒发什么感情。我们研究了几个网站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找到了大陆希望学生掌握的标准答案(理由是好几个语文参考资料或者课本参考资料的网站说的都一样,因此我们怀疑这就是标准答案)。这个答案,虽然他们说的不清楚,但是我们的总结就是:荔枝蜜是一个象征,象征生活像蜜一样的甜。使用荔枝的原因是因为荔枝是名贵的水果(对杨朔来说,因为他是山东人,那边没有荔枝)。而甜蜜的生活需要像蜜蜂一样辛勤工作的人们去创造,或者,酿造的。所以,作者是通过了荔枝蜜去赞颂了创造蜜一样生活的劳动者。其中包括了对劳动者性格的赞扬(证据是蜜蜂光劳动不问报酬;遇到外敌一致对外;宁愿死在外面也不弄脏自己的窝等)。跟杨朔的其它散文一样,最后也有对文章的点题:他看到了在田里面工作的农民,让人很自然联想到蜜蜂。最后,他甚至梦见自己变成了蜜蜂,更深一步点题。不用《蜜蜂》作题目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歌颂的是新生活,蜜;蜜蜂只是实行新生活的手段。
第二组的报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我们认为,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讽刺当时的政府的。政府就好像什么都不做的蜂皇,让工蜂们拼命给她劳动,而且,还让可怜的工蜂们相信不计报酬地劳动是创造荔枝蜜—好生活所必须付出的牺牲。我们可以看到,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有意把镜头投向了在春天的水田插秧的农民:表面是说他们很勤劳,其实,在广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春天插秧的时候水田的水是非常非常冷的,其实那些农民是非常辛苦非常惨的。但是,作者不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只能通过这样的暗示。
第三组的报告: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61年。根据我们在网上面刚才查找的资料,中国当时遭受自然灾害,农民普遍过着很穷困的生活,所谓“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然而,在杨朔的文章里面一点都没有看到农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情景。他的这个时期的散文全都是描写农民们的生活像是天堂一样,为什么会这样的?根据我们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我们发现他很早就加入中共,而且在延安的党校学习过,一直是随军记者。我们认为,赞扬党的领导,赞扬政府政策的正确,已经成了他的职业的一部份,他不可能,也不会反映社会的黑暗面的。因此,我们认为杨朔在这段时期写的散文,都很假,并不是真的悠闲,而是有意赞美政府的领导有方,这跟林语堂、梁实秋他们那种悠闲、舒适、小资式的散文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组的报告:我们的发现是比较了杨朔的网上的几篇散文以后作出的:他的散文的写作方法比较千篇1律,没有什么变化。总是看到了一个景色,然后设法进入了这个景色,然后深入了解这个景色背后的故事,最后抒情,顺便点题,而且,点题的结果总是歌颂生活,歌颂普通人们,歌颂党的领导好。都是按照这个格式来写的。相比之下,同是大陆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变化就多很多,写法也没有那么单调。不过,我们也在想,是不是作者有意这样写,让大家看到他独特的风格呢?比如我们学过欧*亨利的小说,他的小说的结尾全都是一个风格的,也没有人说他单调、闷啊!“老师,我们几个组的报告,哪一个对?” 报告完了以后,就快下课了,按照平时的上课安排,该我小结了,大家都想知道。
“什么是标准答案?我个人的意见是:最能让证据支持你的论点的答案,就是最接近正确的答案。刚才几个组的报告都非常精彩,而且,都有支持你们论点的证据。但是,我们从报告中看到什么呢?” 我在平板电脑上面写了“色调”和“感情”,投影在白板上。“还记得什么是色调,什么是感情吗?” “记得,色调就是tone,感情就是mood。” “告诉我英文翻译没有意思,我要内容。”
“色调是读者从作者的文章中看出来的思想和感情。感情是作者试图呈现给读者的思想。” “色调和感情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或者说,不一定会一样。” “为什么?”
“时代不同就不一样。比如,杨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真的是真心歌颂新生活,但因为我们跟他的时代相隔了两代人,我们看到的色调竟然是讽刺和灰暗的,也有可能。”
“太好了,你们已经帮我做了小结了。回去以后,还想做我布置的今天的课文练习吗?” “当然!不过,现在我们大概可以试一下不看书做练习了,呵呵……” “回去想想,下节课我们该做什么?” 下课铃响了。
【认真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这堂课与你熟悉的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有什么不同?
学生是主体,有选择学习内容、顺序、方式等的自由,学习过程和结果都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是引导者、激励者。
2. 你认为这堂课中运用了哪些媒体?是否恰当?为什么? 网络,计算机,课本,白板……
3. 如果组织这种类型的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情境创设,明确目标,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学习者协作的机会;自主建构,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 你认为在我国组织类似方式的教学有什么困难?(5分)如有可能,请为克服困难出谋划策!①资金:用电脑和网络困难(1分)②学生:人数多,信息素养低,不习惯这种上课方式 ③教师:教师信息素养低,不习惯这种上课方式 ④资源建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⑤观念:考试制度制约,校长、家长、社会不一定认可解决办法:合理可行的
综合测试试卷一 一. 单项选择题1、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属于教育技术研究中的__A___领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设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开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管理错误......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25分) 1.在考夫曼的系统分析模式中,确定问题方案要进行4项有关分析,分别是( )、( )、任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分析。A.内容分析 使命分析 B.使命分析 职能分析 C......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样卷一、是非题1、运用现代媒体来上课就是现代教育技术。()2、PowerPoint软件是平面处理软件。()3、扩展名为.wav的文件是声波文件。()4、声卡的作用是将......
综合测试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的是A、李大钊 B、周恩来C、刘少奇D、毛泽东2、毛泽东思想是A、毛泽东同志的著作B、毛......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卷(开卷)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要求有哪些?(10分) 答:(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2)实施主体自控策略,增强教师的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