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人才时代光华课件_时代光华课件决策

教学课件 时间:2020-02-27 02:45: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课件】

如何识别人才时代光华课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时代光华课件决策”。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了解人才应具备的特质;

● 了解“英”和“雄”各自指代的人才类型; ● 了解人才的五个层次;

● 学会如何慧眼识别人才以及利用人才的不同特质。

如何识别人才

一、人才的特质分析

发现人才需要依靠一双能够识别人才的敏锐眼睛。纵观古今,有很多能够辨识人才的人。

【案例】

曾国藩慧眼识人

《冰鉴》的作者曾国藩是一个能够慧眼识人的人。当时有三个人才送到曾国藩面前,曾国藩发现:第一个人眼睛不敢直视他,低垂着头,似乎有些愧疚之心;第二个人既不直视他,也不低着头,而是四下张望;第三个人用一种很平静的直视的眼光与他对视。

曾国藩认为,三个人的不同举止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第一个人见了上级有敬畏之心,胆小怕事,让他管理后勤的仓库。第二个人面对上级不但不能直视,而且东张西望,说明其内心混乱,做事不专一,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不可委以重任。第三个人面对上级的视线时,目光坦坦荡荡,不亢不卑,表明他内心无私,可以重用。第三个人就是后来的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

一个优秀的人才一定会具备某些优秀的素质,素质是天长日久养成的一种习惯。如何发现、利用人才,是值得当今企业深思的问题。1.培养真正的人才

对于企业而言,应当吸纳专业型人才,而非全面的人才。一般而言,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打破固有思想

通过考试、用标准答案考察人才,靠文凭换取工作的运作方式是很难选拔出真正人才的。考试只是对一段时间内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考察,并不等同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不能用同一种方法考察不同的人。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打破固有传统,想出解决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就证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观点。

智慧没有答案

真正的智慧是永远都没有答案的。中国的禅宗往往被称为“智慧之学”,它是一种法门,一种智慧的方法,却永远不会给求教者一个标准答案。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对同一件事物的认知度会逐渐变化,同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在不停变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样一件事情,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人的观点就会发生改变。人所学的都是在当下对一个问题的解释和答案,但不是恒久的答案。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上下四方谓之“六合”,在现代汉语中,意思是指六合之内的事物,每个人都只能看到其中一个侧面,因此必然不会得出同一个答案,“议而不论”是指每个人可以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互相借鉴对方好的一方面。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对于目前人的知识范围外存在的事物,每个人的层次不一样、见地不一样,对事物的认知都停留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所以让其存在,而不讨论。

独特的思维方式

真正的人才,总是特立独行的,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独特思维方式。只有不墨守陈规、不受旧规则的束缚、不走寻常路的人,才会有突破性、发展性、创造性。

2.“英”、“雄”之分

很多人喜欢说“英雄”二字,认为某某是一个英雄。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英”和“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定义,不能进行混淆。

“夫草之精秀谓之英,兽之特群谓之雄”是战国时期内“圣外王之道”的说法,内圣即是“英”,外王即是“雄”。人不仅要外表孔武有力,还要有内涵、有智慧、有方法,内外兼修才是英雄。

“将帅之才能兼具英才与雄才”,作为优秀的领导者,宁可不“雄”,也要做到“英”,也就是宁可没有强大的外力,也要有内在的谋略和章法。

一般说来,真正的英雄可以分为“英才”和“雄才”。英才

“若聪能谋始”。在现代汉语中,意思是指英才能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谋划布局一件大事,而且能够见缝插针,在事情没有到来以前就发现其征兆,寻求行动的机会。《周易》中曾指出,“天地万物皆有征兆”,任何事情在发生之前都是有征兆的,而征兆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发现,从而把握时机,做出一番事业。“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似乎神乎其神,实际上诸葛亮在“借东风”以前已经掌握了相关信息。

英才能够抓住各种机会进行谋划,但却往往不是能力者。他们能够出谋划策,充当军师和参谋的角色,却相对缺乏冲锋陷阵的能力。

以往的英才更多的是形容“文臣”。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英才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纸上谈兵。“赵括纸上谈兵”是古时候的典故。在没有真正进入战场的时候,赵括可谓对军事理论了如指掌、夸夸其谈,当真正要去前线指挥千军万马的时候,他却力不从心,大败而归。究其原因,他所了解的知识都是死的,没有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这种类型的人就是典型的“聪能谋始,明不见机”,即不能真正的见机而作,只能关起门来高谈阔论,全然没有亲自执行的能力。

勇力不足。这种类型的人可能很聪明、很有谋略,也能发现很多问题,但由于性格懦弱或者碍于某些原因,往往不愿开口说出观点,即使发现问题也不会言明。通常勇力不足的人,没有胆量去做、没有胆量去说,只能在常规的范畴里做事,很难应付突发情况和变化。

智谋胆略皆备。“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这类人不仅能够出谋划策,而且能在关键的时候进行操作,更有胆量进行决断。他们往往能够把握住每一次机遇,经过努力,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只有智谋胆略皆备的人,才是真正的英才。纸上谈兵者和勇力不足者都不完全具备英才的特质,属于英才中有缺点和缺陷的两种人。

雄才

“胆力者雄之分也”,是指雄才一般都有胆量、有力量。

“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这种人虽然没有英才的智慧,但是往往力量和胆量过人,只是空有蛮力却没有胆量的人也只能做一个出卖力气的人,只有兼具气力和胆量,才能称之为“雄才”。

“智不能断事”,在现代汉语中,是指雄才的智慧上比英才缺乏,但是遇到任何危险都会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实际上雄才就是带领士气的强劲之人、雄悍之人。

以往的武将一般都是雄才。如今的雄才,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以力行事。这种人一般孔武有力,但是怯懦胆小,勇不能行,在行动中往往缺乏胆量,空有一身蛮力。

可做先锋。这类人是可以做先锋人选的勇士,不仅有一身力气,同时具备足够的勇气,虽然不足以断大事,但却可以冲锋陷阵、一骑当先。在生产型企业里往往更需要有这种人,能够带动员工士气,做到一呼百应。

智勇双全。他们技能过人,智能断事,勇能行之,智谋与胆识兼备,是真正能成为将帅的雄才。很多有名的将帅都被称为英雄,实际上就是英才和雄才的组合体。

要点提示

英雄中的“英”指代: ① 纸上谈兵; ② 勇力不足; ③ 智谋胆略皆备。英雄中的“雄”指代: ① 以力行事; ② 可做先锋; ③ 智勇双全。

3.“英”、“雄”结合才是真英雄

“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对于“英雄”而言,“英”和“雄”各有所指,真正能够成就大事者,一定是英才和雄才的结合体,并且往往就是以英才为主,雄才为辅。

英雄难得

自古以来可谓“浪花淘尽英雄”,仅具有英才和雄才特质的人相对较多,而真正的英雄却屈指可数。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最大的郭子仪可以算得上是真英雄,他在居功至伟后却不自傲,功高盖主而能全身而退,结合了英才与雄才的典型特质。

“英”、“雄”权衡

企业在利用人才的时候,是选择英才,还是雄才,究竟应该重英才、轻雄才,还是重雄才、轻英才,实际上没有特定的偏重性,而是取决于将他们安排的位置。

英才的职责。要想把企业做强大,一定不能缺少规划,策划规划是英才之事,企业需要有一个做参谋的团队进行市场分析、战略定位等工作,英才能够发挥所具有的奇思妙想提供一个合适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雄才的职责。工作项目的具体操作落实则是雄才之事。真正投入落实、到市场开始执行的时候,要以雄才为主,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英才已经给出的方法或实行方案执行。

在企业中,只有英才和雄相互配合,才会使一个项目做得完美。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一定要能够利用好周围所有可用的人才和资源,及时发现自己优势,以此影响周围的人,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二、如何识别兼德之人

纵观古今,历来强调“德”的重要性。人们普遍认为无德之人不可用,过去认为“德性纯粹,气宇深宏”,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人。

1.德行不是鉴别人的唯一标准

在当今社会,人的德行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最最重要的。由于社会竞争力和目前市场的残酷性,以高标准的德行要求招募人才,往往效果不会很理想。

当人不能真正解决自己最根本的温饱问题时,德行是很难体现出来的。

【案例】

顶峰后的转折

中国的“打工皇帝”唐骏拥有一年10亿的薪酬,曾作为微软中国区的总裁,当他已经到达顶峰,所赚的薪酬就不是他最大的追求了,他认为微软的环境和微软所在的位置对他来说已经到了瓶颈,在这个行业发展的潜力也已经不是太大,所以跳槽到盛大,又到了新华都,现在在做猎头公司和人力资源。

“只要你花钱,没有挖不动的人”,对于缺钱且想挣钱的人来说,这句话的确没错;但一个在原有岗位付诸多年的思想和心血的人,会把目前的事业当成人生的一部分,从中收获的乐趣要远远大于收入,即使花再多的钱,也未必挖得动。在这种情况下,“以德选人”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对于一些尚未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人,也显得太过勉强。

2.德行是有条件的能够使一个人积极工作、积极创造的第一原动力,必然是生活环境和所需要的环境,因此,人首先要追求的是完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满足所需的条件。

当一个人不能完善和满足自我的时候,通常是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德必须是在达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才会出现。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满足,德行也就会成为无稽之谈。

因此,讲究德行,一定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在没有达到条件以前,任何人都很难做到施舍、舍得。

3.兼德之人的本质

中国人习惯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综合分析一个人。在《论语》中曾提到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尽其力,事君能尽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清楚地说明了真正兼德人才的本质。

坚守信念

真正的人才一定要有抱负心、使命感、责任感,不会因为外在的利益和诱惑改变自己的追求,不会被喜好之物改变心智,即不会色令智昏。如今在企业中,不提倡为一件事丢掉自己的生命,而是倡导能够真正把自己的利益、有碍前进的事物都抛之脑后,不给自己找借口,勇敢地面对困难、完成使命。

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与人交往时,要保持信誉和诚信,不能言而无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人们之所以要受教育,就是要学习在生活中做到“仁、义、礼、智、信”,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仍然能够做到事父母尽其力、事君尽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能够达到“仁、义、礼、智、信”的境地,也就等同于受过教育,即是真正的兼德之人。

【案例】

信,乃成功之本

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发迹初期,偶然遇见一个孤儿,名叫陈世龙。这个人很聪明,天天出没于赌场,以赌博为生,但是从来不失信于人。

胡雪岩聘用陈世龙当伙计,条件是他要保证从今以后不再赌博。胡雪岩给陈世龙五十两银子,要他去做一些事。陈世龙拿到银子后,习惯性地跑到赌场里,但却只是看人赌,手里的银子就是不肯拿出来,最后又带着五十两银子从赌场出来。

陈世龙言而有信,后来为胡雪岩器重,成为其左膀右臂。

身为一个流浪汉、赌徒,竟然能够受到富甲一方的人器重和青睐,充分证明了“虽曰未学”的观点,能做到重诺言、讲诚信,就可“谓之学矣”,也是兼德之人。

要点提示

兼德之人的本质是: ① 坚守信念; ② 言而有信。

4.遵守德行原则

德行在一些特殊场合很重要,非关注不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些小毛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能改掉坏习惯,好习惯就很难养成。

【案例】

孝庄太后劝降洪承畴

明朝后期,皇太极之所以能够取胜,与洪承畴脱离不了关系。洪承畴在兵败以后被俘虏,皇太极想让洪承畴投诚,一旦他投诚的话,那么清兵进关就会省很大力气,甚至还能把很多明朝官员的心理防战击垮。但是接连几天,洪承畴都绝食对抗,不肯投降。

孝庄皇太后知道此事后,走到关押洪承畴的房间外观察,发现了一个细节:当房顶一块灰尘落在他官袍上的时候,他轻轻地掸掸官袍,将灰尘掸掉。孝庄皇太后认为,若真心绝食求死,自然将一切置之度外,而他却还要掸掉衣服上的尘土,说明绝食抗议只是一种形式,他很爱惜自己的生命。于是当晚亲自到洪承畴房间劝降,洪承畴投降并引清兵入关。

洪承畴是一个人才,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不能固守自己的原则,最终失节。因此,在发掘人才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重要位置用人才的时候,关键要了解他的本性和本真。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调查清楚就重用,后果不堪设想。想要了解一个人,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观察,发现对方的特长和内在相对隐蔽的特性。德行的重要程度要分情况而论,当一个人发迹、得势的时候,一定要看他的德;当一个人困苦贫乏的时候,应该先让其先满足温饱的问题,再考虑德行不迟。

三、如何识别兼才之人

兼才,简而言之就是身有一技之长的人。

兼德完美的理想型人是罕见的,他们不仅具备某个专业,同时具备“仁、义、礼、智、信”中的部分特质,因此可以作为栋梁之才和济世之才。

与兼德相比,兼才更具备现实性。在现实中,兼德之人屈指可数,而兼才的人比比皆是,很多能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是兼才之人。

四、如何识别偏才之人

偏才,“九征”得其一二,但很纯粹。

现实生活中,能有大成就者往往是兼才之人,而某一方面、某项能力特别突出的则是偏才之人。比如,一些工程师,也许对社会的了解很浅显,也缺少一些仁义之心,但能够钻研技术,能够对某一项事物加以深入研究并使之发展,也可以称为偏性人才。

偏才之人以才闻名,小以德闻名,可称为“小雅之才”,胸襟气度相对有限。他们很多行为和言谈举止都异于常人,让人觉得很难理解。偏才之人往往比较固执,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特征。

五、如何识别依似之人 依似就是有一种相似,实际上是似是而非,似能非能,有“打肿脸充胖子”之嫌。依似之人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夸夸其谈的人和满口新名词的人等都有依似性。仅仅从表面来看,很难分辨得出依似之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才,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才可看出是否有内在的真才实学。

关于依似之人的识别,历史上有两个有名的案例:一是挥泪斩马谡,一是长平之战。从外表来看,马谡和赵括都是人才。马谡给诸葛亮当了多年参谋,正是因为诸葛亮将其看做人才,但是马谡却没有真正实际操练能力;长平之战的赵括亦是如此,虽然很聪慧、很有计谋,却只有纸上谈兵的能力,所以两个人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对于看上去似是而非的人,一定要究其本质,再看是否能够重用。

六、如何识别间杂之人

间杂之人,是指心无定性,随风而倒。

“君子之德像风,小人随风而倒,无恒守之气”。间杂之人基本上反复无常,左右摇摆,胸无定见,动如风中之草,没有恒常的情操,更没有基本的信义,排不进人才的行列。

社会上其实并不缺乏人才,很多成功人士都不是天生的人才,而是从基层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例如,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最终成为了石油大王。

人才虽多,很多管理者却觉得无从发现,究其原因,是对于智者往往会用好恶之心辨识,或者用文凭衡量,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文凭只是一个凭据,人才也应该在培养智商和情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逆商,即应对事件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被人重用的人才。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了解考察人才的角度;

● 了解如何区分拥有正、邪之气的人才; ● 学会鉴别人才的方法;

● 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认识、选择、利用人才。

如何考察人才

一、从精神考察

精神是一个人的外在显示,决定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也是人内在的灵魂。人如果没有精神,其能力也往往很有限,因此对人才考察往往先从精神开始。

1.精神胜于容貌

从中国传统相学来看,人是没有美丑之分的。相较外在的容貌,内在的修养和品德的影响更加长远和深刻,而修养和品德都属于精神的范畴,内在精神是永远不能脱离的根本。没有精神就等同于意志颓废,即使再光鲜亮丽的容貌,往往也看不出斗志和意气,很难想象会有所成就。

2.眼睛是神的外在本质

人的五官是否协调,精神是否充沛,常常通过眼睛是否有神进行分辨和判别。当眼睛里面没有光彩的时候,人就会缺少斗志和意气。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提到“精、气、神”,其中“精”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气”是流动于人身体之间的物质,这两者都不能被直观地看到,而“神”则能够凸显出来人的本质。通过眼神,足以看到一个人的“神”,从而更容易地对其进行分析。眼神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并且很难说谎。人在撒谎的时候,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眼神通常都会飘忽不定。谎言说得越多,眨眼的次数就会越多,说谎的人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眨眼,因为这是心理素质的反射,只会受到神经支配。

一般而言,人的眼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论神有余

“神有余”是一个人精力旺盛的表现。这种人眼光清莹,顾盼不斜,眉秀而长,精神耸动,容色澄澈,举止汪洋。他们的眼神就像一潭清水,能够做到久看事物而不动。

能成就事业的人,通常都“论神有余”。比如,一些企业的老总会经常出差处理业务,即使休息时间很少,却总是可以保持精力旺盛的状态,就是典型的“论神有余”之人。

论神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可以见到“论神不足”的人,这种人不醉似醉,常有病态。“神不足”的人每天都是睡不醒的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也跟不上工作的节奏,常常容易丢三落四。这种人不能委以重任,如果长期如此而不改正,则干脆不予任用。如果这种人从事技术操作,很容易造成操作失误,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要点提示

人的眼神所体现的两方面: ① 论神有余; ② 论神不足。

眼神交流是人类的第二语言,从中能够考察一个人的精神。神情和眼睛完全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包括对某件事物的喜好和厌恶。

二、从清浊考察

1.神之清浊

清和浊是指大到整个自然界、小到某个人身体内部的运气循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浊有神清和神浊之分。

神清

神清是指保持一种清气,神清气爽,体清人妙,实际上是人体内的循环与自然之气相合。如果一个人身上有此气氛,就会很聪明,而且能得到大家的喜欢与亲近。

神浊

神昏而浊,犹如昏浊的水,这种人很难被看成是聪明机智的。大脑在昏沌状态中,人就会连连犯错误,甚至日常简单至极、做得习惯的事也可能会失手。这样的状态如果长期不能改变,就会给人鲁笨、不会办事的印象。

2.清浊的体现

要保持神清气爽,最关键的是随时随地要保持良好的思想和心态。一般而言,清浊主要有三种体现方式。

先清后浊 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中,仲永就是一个先清后浊的人。他在五六岁时就可以吟诗作赋,才华横溢,令人赞不绝口。但他的父亲以他的才华“做生意”,没有注意对他后天的培养,结果六、七年以后,仲永已经泯然众生矣了。

先浊后清

有些人所体现的是先浊后清。实际上,曾国藩真正的发展就是典型的先浊后清。

【案例】

中年开智

曾国藩少年和中年时,读书没有兄妹聪明。同样做一道题,往往是弟弟和妹妹先答出来,而他则要冥思苦想很久,甚至有时还得不出答案。

曾国藩虽然显得很“笨”,但是毅力很强。后来与弟弟一道到长沙跟着汪觉庵学习,一段时间后,汪老师认为曾国藩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对曾国藩说:“将来你要有了本事,我给你打伞。”后来曾国藩参加科考中了状元,回来后又去见他的老师。曾国藩故意把雨伞放到汪觉庵的门后,出门以后才说:“老师,我忘了一把伞在你家。”汪觉庵连忙回身去帮曾国藩取伞,在拿伞的一刹那,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说的那句话。

从《易学》的角度分析,曾国藩属于到了某一点以后开智的类型。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运气点,到达以后一定会开智。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去衡量他的智慧都是不可行的。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五年级以后就没有再上学,却发明了连大学教授都无法做到的发明,当然不能从爱迪生所学的知识来衡量智慧。由此可见,慧则是先天形成的,而智则是后天培养的。

3.追求清的境界

每个人都会经历处理问题特别慌乱、没有层次也没有章法的浊阶段,同样也会经历头脑清晰、做事得心应手的清阶段。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讲,清与浊都与运气有关,实际上是人和自然的交流。当一个人处于清的阶段时,与自然界、周围事物的信息交流就会特别顺畅;当一个人处于浊的阶段时,面对同样的事物,所能获得到的共振信息就比较少。

那么,如何达到清的境界,如何开导智慧呢? 《大脑物理学》一书提及,人类的右脑里记载了全部信息,就像一个数据盘、硬盘,打开它就能获得无限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儒、释、道文化的共同点就是利用禅定、静坐等冥思静想的方法,打开右脑去寻找智慧,从而达到清的境界。

三、从邪正考察

1.神之正邪

从邪正进行考察,通常可以从神正和神邪两个方面来分析,而归根到底还是从眼睛的角度出发。端庄厚重、品格高尚的人,神不仅清而正,而且一清到底,略无杂质。而有些人在看人的时候会带有一种杀气,这种杀气就是邪气。

邪正往往是很难分辨的。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邪难识正,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奸邪的人可以用行动、言语掩饰本真的面目和企图。人的邪气往往就在眼睛的眨动之间,如果不在一刹那间发现这种眼神,就很难判断对方心里是邪是正。因此欲辨邪正,要先观动静。

神正

人处于神正的情境下,动静状态一般有如下特征:

静若含珠。静若含珠状态下,人的眼睛非常平静,眼睛看上去就像一潭秋水、深不见底,任何事物都不能引诱他的眼睛。这是人精神安祥、沉稳时的端庄状态,此刻人的心底无私。

韩国的围棋高手李昌镐,外号“石佛”。顾名思义,他在下棋的时候能够像石头做的佛像一样,坐姿总是保持一动不动的状态,从他的眼睛里面无法发现他任何动机。这就是典型的静若含珠状态。

动若水发。静与动是相互存在的,正气的动就是动若水发。这种状态是指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犹如春水荡漾,精光四射,秀气横溢,属于眼神敏锐、犀利而纯正的状态。

众所周知,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越是高级,成像原理就越接近人的眼球。摄像机在瞬间抓拍的过程,完全是按照眼睛在移动的时候,不管远近都能自动成像对焦的原理来实现的。

静若无人。静若无人是在神正中,邪气相对稍多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也是很安祥、安静的坐着,但是比起静若含珠,眼睛的神采要略微差一点。虽然在形体上也是一种老僧入定、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但是所欠缺的就是神采。静若无人的状态下,往往有着高洁的志向和恬然的乐趣。

动若赴的。动若赴的与动若水发同样是形容人的眼睛能够精光湛湛,敏锐发现事物,精确地看到问题所在,“动若赴的”状态又存在着霸气和王者之气,让人看起来不怒自威。静若含珠、动若水发的境界要相对高于静若无人、动若赴的的境界。

要点提示

神正之人的特征: ① 静若含珠; ② 动若水发; ③ 静若无人; ④ 动若赴的。神邪

神邪也托迹于神清之中,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辨别。一般而言,神邪气主要包括四种状态:

静若萤光。神邪的人在静坐的时候,眼神往往像萤火虫一样,在眼睛没有观物的时候,会闪烁着萤火虫一样的光,这种光经常会似有似无。实际上,这种人就是神不足的体现,通常会出现意念不专一,思想变动很大,心不在焉地想着其他问题的状态。

动若流水。动若流水和动若水发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点点地细水长流,后者是满满的一盆水一下子倒出去。动若流水是指心怀邪念的人目光虽清却游移不定、东西飘忽,在看一个事物的时候,虽然也是神清,但是不容易锁定目标,眼睛常常会有左顾右盼、飘忽不定的感觉,通常专一性很差。

静若半睡。静若半睡类型的人本质上心怀奸诈的人。静若半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安静的状态下,人的两眼半睁半闭、半睡似睡;一是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保持似睡半睡的神态。其实这种人时刻都在留意外界发生的事情,别人询问时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因而往往具有一种喜欢投机取巧的思想,容易心怀叵测。

动若骇鹿。鹿或羚羊等动物在静静地吃食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强大动物袭击时,往往会露出惊骇之状,眼睛里会有一种不稳定的光,同时又左右环顾,眼神凌乱。实际上,动若骇鹿类型的人,思想素质往往会差一些,应对能力也不是很强,对外局势很欠缺了解。

2.从特质选人

【案例】

一件事考验三种人

一个老板雇用了三个人才,想验证一下他们分别是什么性格,以便因材而用。一天下班以后,老板把三个人带到办公室里谈事情,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喊“起火了!”(这是老板布下的局)

第一个人迅速地站起来,要冲出去救火和报警。第二个人则站起来说:“不可能着火,我们公司在防火防灾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失火的几率很小。”第三个人没有说一句话,甚至一动也没动。

老板从三个人对同一个事件的处理方式不同,发现了他们的不同性格。第一个人果断要去救火,说明他对任何事态和事物都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当发现问题的时候想到的是积极面对。这种人城府往往会差一点,对于很多东西了解得不是很详细和全面。第二个人说不可能着火,说明他对公司内部的经营和运营情况了解得特别详细,能够准确地做出判断。第三个人连动都不动,说明他的城府非常深,甚至早就看穿了这是老板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不同的人在同一件事的表现,就能体现独有的性格。在上述案例中,很明显,第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面对的心态,最适合做市场销售、开拓市场;第二个人对公司内部的运营情况了解得特别详细,适合负责厂内的生产工作;第三个人做财务更安全,因为他随时会对所有的事物保持最大安全性的了解。在能力差不多的前提下,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在公司里,一些很简单的方法都可以考察出人的特质。面对缺乏公众性的问题,一些公司在招聘中就会在门口扔一些垃圾,再放上一把笤帚。如果应聘的人没有公共意识,视而不见,那么就直接取消面试的资格。

往往通过小方法、谈话的了解、眼神的识别就能检验和考察出真正人才。古人把邪定位两类,一为败器,一为隐流。败器就是有才能而心术不正的人,称其为“器”,就意味着有形可察。隐流是大智大奸的人,奸心深藏心底,不丝毫外扬。如此看来,器为下,因为有迹可寻;隐为上,因为无迹可寻,难以识别。

四、从胆识考察

拥有胆识对一个人而言固然重要,但同时还应有畏惧之心。一个人没有胆识,就没有创造力、上进心和真正的突破能力。这种小心者,难以担当重任,只可做局部辅助工作。有胆识却没有忌讳和畏惧之心,就会成为狂之人,甚至惹出不少麻烦。因此,人必须具备胆识,但务必要掌握一个度。

1.做事中的胆识

在考察一个人的过程中,要看他在做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胆识。如果成功了,在过程中是否谨慎小心;如果失败了,是因为知识不够,还是胆识不足,亦或者碰到了应急性的问题。在自己做事或者交代员工做事的过程中,无论成败只有分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如果胆识不够就设立计划进行培养和优化;精细不够、处理问题比较粗糙,应该找方法改进。即使一次成功也要考虑是否是一个机会性的幸运,还是真正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大胆者,要从其“做、了、处”看之,一定要从完成的事情中看做法、过程,看是否做得慎重周密、是否有疏漏的地方,防止下一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2.力求平稳取胜

成功通常要靠平静、安全的正道取胜,奇兵突起只能用于非常情况,而且几率很小。孙子曾说“以奇始,以正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奇才固然难得,而且让人惊异于他的传奇色彩,但无惊无险的平易取胜才是根本之道。

大胆者如果神不足,表现出来就是鲁莽有余,心细不足,同样不能担当重任。在工作中,通常只会败事或是添麻烦,应立即予以开除。

小心者神不足,虽不足以创事功,也可能错失良机,但至少可以保持平稳的状态。

五、从情态考察

1.情态表现形式

情态即是神情和态度。人在日常生活中和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通常会呈现两种情态。一个平时很活泼的人,如果出现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状态,肯定是遇到了某些棘手的问题。

一个平时安静沉稳的人,突然显出兴高采烈、滔滔不绝的态度,肯定是遇到了好事情。

2.动静结合情态要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考虑,做到动静结合。当一个人处于动态的时候,考察与之原来的静态是否符合,由此可以判断他的心态变化和所发生的事情。只有动静结合,特写在动的时候,才能看清人的本质。

六、从志向考察

在了解一个人时,还要考察其志向。没有志向的人才,就只能成为一个工具,作为技工使用。因为没有志向意味着没有发展的潜力和上升的空间,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会很有限。

1.谦卑含容与当仁不让

志向影响着一个人的逆商,影响着对压迫性环境以及重大任务和重大决策的承受程度。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爱护和关心下属员工。比如,员工要过生日的时候可以以公司的名义送他礼物,或者和其他员工一起策划一个生日宴会。平日的态度可以是谦卑含容的,一旦员工做错事,则一定要当仁不让,适当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惩戒。一味溺爱和纵容员工,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就会很掣肘。

2.兢兢业业与嘻嘻哈哈

兢兢业业与嘻嘻哈哈是工作中常见的两种表现。有的人很有能力,做完自己的工作以后可能会表现得特别轻松,但前提是必须要把工作做好。比如,美国谷歌公司所体现的是一种家庭化的工作环境,员工可以带着宠物上班,牛奶、面包、火腿等食物应有尽有,如果觉得没有灵感、没有创造力也可以在床上休息。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保证工作效率。

工作中要做到张弛有度,很多公司为了改善工作环境,规定在每天的某个时段跳集体舞,这是缓解员工疲劳、集中注意力的方式,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

3.警惕妇人之仁

所谓妇人之仁,主要体现在耳熟能详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中。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对人要看清其本质,不能因为对方的某些行为而放松警惕,一时仁慈可能会酿成大祸。

4.从“吃亏是福”到真实意图

人们常说“吃亏是福”,而主动吃亏与被动吃亏去却有着微妙差别。

实际上,吃亏是福和人的道德水准有直接关系。如果一个人长期吃亏的目的是为了博取别人的同情和名利,就是“假吃亏”,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圣人以无私成其私”。意思是说,世界上最大的无私就是自私。无私要看是否出于真心,如果是有目的,就不是真正的无私,仅是博取更大利益的手段。

5.缺点就是优点 人们往往喜欢把一个人的缺点和优点区分开来。实际上,人并没有真正所谓的优点和缺点,因为事物总有两面性,缺点反过来可能变成优点,优点也可能变成缺点,要看如何去使用。同样一把手枪,握在罪犯手里就会成为凶器,在警察手里就会成为捍卫人民安全的武器。事物和物品不变,作用的地方不一样,最终导致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真正的智者,一定会把别人的缺点和优点分开,以达到最大化的效益。

6.从聪明看成就

有些人明明很聪明,却总是与成就失之交臂。究其原因,往往是缺乏思想和意志力。每个人周围都不缺乏聪明的人,然而如果缺乏责任感、缺乏上进心,缺少发展的眼光,就无法体现和创造人生价值。人不缺乏智慧的头脑,而是缺乏意志力和坚持力。

如何考察一个员工,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考察员工时要从多方面集中考虑,千万不要仅从反方面妄下定论。

《3分钟识别人才》读后感

《3分钟识别人才》读后感――不懂面谈,就当不好经理人我们的许多管理者常有这样的误解:人力资源部门招来人才,自己用和管就是了,认为招聘面试全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儿,跟自己无关......

时代光华课件——如何当好财务经理

第一讲 新的竞争形势对财务经理的要求(上)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环境条件和企业自身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竞争环境......

甘肃《三分钟识别人才》读后感

《三分钟识别人才》读后感招聘的关键就在于巧妙的运用相关问题识别真正的人才。《三分钟识别人才》这本书其本质是在告诉我们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在应聘者的反应以及......

如何通过素质测评识别人才

如何通过素质测评识别人才比起介绍信、面试等识别方法,素质测评具有标准统一、公正客观、操作简便、覆盖面大,可识别出人格、创造力等其他方法不易识别的特征等优点,在人才选拔......

企业核心人才识别与规划

企业核心人才识别与规划吕嵘核心人才规划案例案例:有色金属企业核心人才规划:有色金属企业的振兴规划中提出了有色金属企业需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

下载如何识别人才时代光华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识别人才时代光华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