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说课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白杨优秀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第九册 第26课《白杨》,下面我将重点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校自2012年开始进行蒲黄榆三小构建“主题式自主阅读”校本课程体系研究,我们高段的语文教学以单元主题教学开展研究,将每单元的课文进行整合再进行教学。“单元整合”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进一步地实现“顺学而导”的教学研究。
二、教学背景分析
我将从教材和学情两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
《白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第一篇是《井》,还有《天窗》和《诺言》两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是以状物为主的文章,通过对事物的具体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井》和《天窗》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白杨》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2、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组试着将课本中各单元的课文进行重组整合,然后以模块形式开展教学。《白杨》一课安排在第二模块的教学中完成。
第一模块:初读粗知,理清脉络。这是预习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读一单元的课文,完成自主预习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进行词语的积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能够按不同内容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及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模块:精读品悟,拓展延伸。这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表达方法的模块。教师将课文按状物类的文章题材重组,经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带一”的学习方式。所以,《白杨》一课我采用“一带一”的方式学习借物喻人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对于学生来讲,由于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可能对当时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过渡:根据本课所处位置和教材特点,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依据新课标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理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途径,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拓展阅读《落花生》,学法运用。
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本课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也是本课难点。
过渡:本着“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根据重难点中“学习《白杨》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四、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流程是:
整体回顾,导入新课。——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合作探究,学习表达方法。——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如下:
1、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在第一模块的自学中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判断体裁,学习了按不同内容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并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明确了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本单元课文,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白杨的印象。引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第七单元预习模块完成的任务,出示图片时,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白杨》这篇课文。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
2、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
在了解白杨的特点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先整理质疑,整体感知。教师预设问题有:
1、白杨有什么特点?
2、爸爸表白什么样的心?
3、爸爸在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第一个问题指向课文第1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以爸爸的语言为主。爸爸的话是对前面孩子们的话的总结提升,又与第15和17自然段勾联,形成上钩下联的关系,是学习借物喻人表达方法的重点段。教师设计了:(1)默读划批,搜集信息,了解白杨的特点。(2)用一段话总结评价,加深对白杨特点的认识。(3)指导朗读,小结提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
【设计意图:爸爸的语言是全文的重点段,在这里教师通过学生默读、批注、交流,揣摩人物的语言,了解白杨的特点,为下面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铺垫。】
3、合作探究,学习表达方法。分三个层次完成: 第一层次:学生搜集文本信息,感受艰苦环境。
通过学生自由读第15自然段,指名填空,再次朗读,抓词语感受边疆的艰难环境。
第二层次:借助文本补白,走进人物内心。从三个“只知道”探索孩子们所“不知道”的。
师请学生联系材料说一说孩子们不晓得什么。
学生补充孩子们多个不晓得的历史资料,教师随着学生交流新疆建设兵团的生活环境、工作状况„„资料,出示图片,并配有画外音。实际是对学生补充资料的总结:无数边疆建设者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这时,教师问:“你知道爸爸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了吗?”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第15自然段是全文的难点段,教师通过学生填空品读,文本补白,将现实中的艰难环境与人物的高尚行为建立起矛盾冲突,以凸显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层次:文本上勾下联,体会表达方法。
教师请学生再次读一读第13自然段,用回读加深理解。借以发现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对白杨特点的了解,过渡到理解爸爸就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
【设计意图:从三个“只知道”探索孩子们所“不知道”的,这是课文难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文本信息,感受边疆的艰苦环境;师生交流边疆建设的资料,进行文本补白,使学生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再次回读第13自然段,使学生发现白杨与边疆建设者的相似处。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从而加深理解爸爸就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理解最后一自然段中白杨的象征意义: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爸爸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为他们将来成为祖国有用之才而感到欣慰,所以从心底发出微笑。
最后齐读第13自然段,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寄予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教师对于爸爸的语言的处理,从搜集信息到了解白杨的特点;从文本补白到感悟爸爸的心意;从发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到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围绕爸爸的语言,解决学生的3个问题,尊重学生的感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能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意,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4、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新课程把课文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它无非是个例子,不是完成课程目标、教育教学任务的唯一课程资源。所以我设计了:
(1)整体回归,总结学法。
教师问:“课文为什么以“白杨”为题?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的?”回归题目,总结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到课文以白杨象征边疆建设者,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是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先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特点;再运用比较、勾联、拓展资料等方法理解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建立联系,感悟“物”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品质;最后回归题目,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小结《白杨》的学法,为下一步学法迁移,自学《落花生》做准备。】
(2)作者简介,课外延伸。
《白杨》的作者是袁鹰,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教师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读一读推荐的篇目,进一步感受名家名篇的魅力。
【设计意图:《白杨》是名家名篇,教师在介绍作者的同时,推荐了一些书目,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积累素材。】
(3)学法迁移,阅读检测。
通过学生学法迁移,将人教版第九册的《落花生》课上阅读。教师以当堂检测的形式,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和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设计了3个问题:
①这篇文章以()为线索,写出它的哪些特点? ②父亲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本篇文章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目?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然后,通过学生反馈交流,检查效果。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以“一带一”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人教版第九册的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当堂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将拓展阅读引进语文课堂,并做到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如下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从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学生学法迁移,通过拓展阅读《落花生》,当堂完成检测。在反馈交流中,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是否能抓住“物”的特点,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是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以教师自评和随机抽取学生评价的方式完成。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我校高段的语文教师在开展蒲黄榆三小构建“主题式自主阅读”校本课程体系研究中,将每单元的课文按体裁、题材、表达方法、语言积累等不同主题,进行单元整合,通过比较课文的特点,找出单元的整合点。以本单元为例,就是按照状物类文章的体裁进行主题式单元教学。《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采用“一带一”的方式学习这类借物喻人文章的表达方法。
第一,一课一得。《白杨》和《落花生》都是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重难点是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第二,解决质疑的三个问题是围绕课文的第13自然段(即父亲说的话)展开,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教师对于爸爸的语言的处理,从搜集信息到了解白杨的特点(即物的特点);从文本补白到感悟爸爸的心意(即人的精神);从发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到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即探究物与人的相似之处);最后回归题目,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尊重学生的感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能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意,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以上说课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评委批评指正。感谢您的聆听!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杨》说课稿课文简说: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
《白杨》说课稿 开江县普安小学魏伟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3课《白杨》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
白杨说课稿一、说教材《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
《白杨》第二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白杨》说课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