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_教育教学法规心得体会

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26 07:17: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心得体会】

《细读老子》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教学法规心得体会”。

第1篇:读《老子》心得体会

登山悟“道”

—读《老子》心得体会

摘记:孔子向老子请教古礼或前圣古训,老子有些不耐烦,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贪心、自我表现和一切妄想,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孔子感叹地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但是龙,我不知道它如何乘风驾云上青天。老子就像龙一样啊!”孟子也曾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喜欢在炎炎夏日的清晨,爬上抱犊寨,斜倚在山石间,仰望万木林立郁郁葱葱,聆听脚下流水潺潺,树上鸟儿啁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沁鼻的花香。就会想起老子所言:“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顿悟庄子所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博大胸襟。天地生化成物,养育万类,相形之下,我们人类不过是天地一刍狗,倚仗受惠于自然,怎敢痴言战胜,妄谈征服。惟有敬畏、感恩、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生存繁衍,生生不息。

登山途中,总能见到鹤发童颜的耄耋老人,神清气爽,青衣素裹,拾阶而上,步履坚定而沉稳。一旁却也不乏未老先衰的中青年,大腹便便,锦衣玉佩,倚着拐杖,气喘吁吁。“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放纵嗜欲,追逐名利财货,声色犬马,以图一时之快。却不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即便是一时得逞,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只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方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人有所求亦有所节制,为官少欲不贪,“可以长久”。

另有几岁孩童,初时兴起,连蹦带跳,一马当先。不一会,就败下阵来,或耍赖不走,或摊开双臂大嚷“抱抱”。也有少数孩童,虽累得口干舌燥,仍一言不发,咬着嘴唇前行。孰能登顶,一目了然。故老子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登山如此,做事亦如此。

登顶之后,始知汉将韩信曾于此山设伏、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其用兵之神,令人叹为观止。而当站在道教著名道观金阙宫前,想到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学说,更教人拍案称奇。“无为”不是不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仅“要为”,更要按客观规律“积极地去为”,但不妄为,以求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但老子清醒地知道“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何为?皆因当政掌权得势者,“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虛;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针对这些既得利益者,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出振聋发聩的诘问:“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老子同样给出了答案“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欲得天下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谨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离开百姓的拥护,不能长久。施行暴政者,倘使民不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结果必是天下倾覆,“强梁者不得其死”。皆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登山,有上就有下。这也体现了老子思想里最宝贵的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相对的概念,只有相比较时才能产生。且可以互相转化,而老子更看重它反面的价值。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从而告诫我们,对于一切相对的事物,即便是荣辱生死得失,都要淡然处之,不要庸人自扰。

《道德经》中的每一句都充满着智慧哲理。老子思想之幽深,境界之高远,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读之也只能用其原文来表达感悟,多一字都是画蛇添足。读《道德经》吧,放慢节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所谓仁者见之而为仁,智者见之而为智。读吧,诸如“上善若水”、“宠辱若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等等。用心去感悟,总有一处让你受益匪浅。

第2篇:读《老子》心得体会

读《老子》心得体会

彭正才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一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我一个人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于是我在这个学期选修了老子道德经的课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老子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不过即使是如此,我的所学依然是不够的,这里就只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我的理解也很简单。有所为,就是叫人有点事干。有事干,人才能活的充实。无事的人就容易“生非“。有所不为(无为)也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成了废物的人。有所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放弃,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它还是淘汰,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还是不做,它也是退让,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悄悄绕开,是拒绝诱惑,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糖衣炮弹的实质,不为表象所迷惑„„为与不为,不仅是对某些具体目标的选择而且是对整个人生方向的把握。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会奋勇向前,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啥也不做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低级趣味。为所不为是只有上帝才有资格产生的想法,俗人还是别有那样愚蠢的念头。有哲人忠告: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两只手不能都伸出去,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因为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这就是要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清静无为。它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都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清静无为要求我们不将责任看成负担,就像我们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因此我们不能把学习看作痛苦的事不能因为某科内容无趣而拒绝学习。只有清静无为才会有所作为。

基于对于以上两点的理解,我在看待生活的态度上有很大改变。生于世界上,存在与宇宙间,人——作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我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这种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票子,车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自己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的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是人性的虚伪,自私,贪婪„„于是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有无可奈何的解释;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人之信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注视着整个世界。使我正确对待只一切的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到首先是指的一种宇宙的和谐有序,人类心中的基本道德规律。他所讲的是人性,它让我们正视人性的缺点和优点,而人性是千古不变的。所以老子讲的道不会存在过时的问题。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于一个想取得进步的人来说,外界的压力越大,心中就越需要一种强大的信念来支持。而这个信念就是道。

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究竟《老子道德经》有没有什么好处,道是否适合你,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体会。所以为什么不试着读读《老子道德经》?经过了真正的学习和体会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获!

第3篇:读《老子》心得

大智若水

——读《老子》有感

老子云: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性柔弱,任顺自然,公而

无私,造福天下;处下处卑,不争居后。水最能体现道的品质,即不争之德。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以功成名就,志得意满总结之;有人以完全落败,晚景悲凉总结之。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踽踽独行。但为何有如此不同的人生境遇?究其根本,是我们追求成功的方式不同,故结局也是天壤之别。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太汲汲于成功时,反而会被其深深束缚,不能自拔。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在玩拼图时,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装着一幅完整的图画。但是,当我们一心想着原因时,就会被眼前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搅乱心绪,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然而,当我们抛开原因,从眼前的一堆碎片开始,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你已经接近胜利的终点。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立告见影,而应当按照客观规矩办事,即老子强调的顺任自然,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不争而成大争,这是事物的辩证运动。以退为进,古人的智慧何其精妙!难怪古人云:“智者乐水”,这一泓灵物中蕴含了多少哲思!

构思过度一直是中国人的通病,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人

情太险,世故太深,这一切都让我们在迈向成功的路上诚惶诚恐,却

只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人生在世,我们每天都游

走在偶然性的罅隙与庇护中,其险象环生有如横穿闹市区一个交通信

号灯失灵的十字路口。我们无法预计结果,哪怕是下一分钟的结果,我们能享受的只能是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只做眼前事。父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现实中,这种圣贤气象,智士风骨,又为多少人所拥有呢?人生在世,总是想解释点什么,殊不知,说的越多,越是显出自

身的无知,解释的越多,却反倒越抹越黑。

罗伯特·胡克,英国科学家,他和牛顿在同一时期发现了万有引

力,因为牛盾的抢先发表,让这一伟大的历史性的成就签上了牛顿的大名。胡克得知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从此以后,他辗转于各地法庭,被告当然是牛顿,试图用法律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名。以至于人生地

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了打官司上,最终仅留下一个关于弹簧的胡克定

理,就匆匆的离开了人世。当然,结果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而胡克因为成就较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

野。胡克从小便是人们公认的神童,在当时的科学界也算是颇有名气,假如他少一些争论,将精力放在下一轮的研究工作中,或许他可以在其他方面拥有卓著的贡献,至少不至于郁郁而终。相比之下对于胡克的狂风骤雨,牛顿采取不作任何解释,因为他知道,解释,实则反映的是自身的心虚,自己的历史地位已经确定,那就让胡克一个人去自

娱自乐吧,最终,人们也的确淡忘了他的存在。以退为进,以攻为守,中国古人的智慧在这异国他乡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甲,乙两家公司是美国最著名的两家饮料巨头,两家公司均以可乐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甲公司为了加大自身产品的销售量,打出了买一送一的销售方针,很快,甲公司的销售量青云直上,远远超过了乙公司。针对甲公司的强烈攻势,乙公司也作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乙公司竟爆出该公司的产品中存在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并公开向大家道歉。而接下来的一幕则更令人惊叹,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甲公司的产品为什么如此便宜,会不会是以牺牲产品的品质为代价,人们对甲公司的质疑越来越多,读其负面的猜测更是铺天盖地。相反,越来越多的人被乙公司那种坦诚的态度所吸引,于是,市场上出现了极为有趣的现象。甲公司的销售量急转直下,而乙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扭亏为盈,远远超过甲公司。乙公司没有发布有关甲公司的任何负面消息,也没有付出降价促销的代价,就打赢了这场商战,真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甲公司欲速而不达乙公司不争而成大争,看似忍让的背后是精心策划的反击策略,两家公司给了我们关于争与不争的人生哲理。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风云变幻,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确立了和平外交的政策。有人质疑,现在中国已经强大了,眼看着自己的领土,资源被他国侵略却只想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实则是中国软弱的表现。殊不知,正是中国这种相对温和的决策,让世界接纳了中国,使中国的经济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对全球经济乃至政

治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正在想方设法孤立,遏制中国,这对美国是一个完全的负面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亚洲大国能够容纳美国这么大的出口量,除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外,没有任何市场能够帮助美国把它的对外出口翻一番。欧洲又要加强出口,不然走不出经济困境,日本本身也是出口大国而不是进口大国,世界已然离不开中国,世界需要中国,而这都得益于我们持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经济,国防实力才能在战略机遇期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仍然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保持并尽可能延长战略机遇期,使我们包括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从个人到企业,再从企业到国家,成功者每走一步都向着成功,只是我们旁观者无法参透其中的妙处罢了。正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敝旧才能更新,少精才能得要,漫多导致迷误,现实生活不是如此吗?在事业上,为他人,为社会,不争私利,不争名声,这样的人是得道者,为凡夫俗子不可企及,这难道不是大争吗?对个人而言,一个人不表现自己,所以头脑清醒;不自以为是,故容易为众人接纳;不夸耀自己,所以得到众人的赞赏;不傲慢无礼,所以得到众人的拥戴,有威信,有德行,有业绩,荣誉和地位自然归向于他,这难道不是以不争而达到大争的目的吗?正所谓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事物,无度形,无硬度,但是洪水一来,可以淹

没城镇,冲毁堤坝,表现出巨大的能量,没有什么其他事物能够胜过它,取代它。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长年累月,它可以穿透巨石,湿透钢板,这些都是生活的事实,所以柔性的东西往往表现出比坚硬的东西更大的能量。我想,这也是水德之一吧。

针对到我们大学生的现实中来,所谓“大盈若冲,其用不容”,真有学问者必须虚怀若谷,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越是深入知识的海洋,越感到自己之所知之甚少。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凡是自吹老子天下第一的人,都是心理装态不健全的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最高的智慧总是好像没有智慧,因为人们习惯了小智慧。不懂得大智慧不是没有智慧,而使超越了普通智慧,一般人不理解而已。也唯有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拥有了为人处世,求学求知的智慧之道,才能拥有大智若水的智慧人生。

第4篇:读《老子》心得

用社会足迹探寻«老子»思想的真谛

社会万象,人生的起起落落,其看不见的背后都蕴含着积极深刻的“道法自然”的哲理,«老子»思想就是把这些人们很难意识到的“法自然之道”的哲理阐释予世人;得“道“则“生”,失“道”则“殆”;人生在艰难的时期,只要循“道”前行,艰难的背后就一定蕴含着“生”的开端;人生在“春风得意”时期,任何举止失“道”,得意的背后一定积累着“殆”的开端。人生如此,只因自然“生生”规律原本如此。所以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细细观察,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不论何人,人生的结局都应验老子智慧洞察到的这一“天道”深奥的哲理!后人由此而警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之“道”。人,如果没有“自然哲理”的奥妙观,人,如果没有真正感悟“生生之道”的玄妙,就很难对«老子»思想的深奥哲理领悟其中之一二,所以«老子»在第70章感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在网上查看这一章的译文,很多译文版本都无法对«老子»思想:“道”即“生”的深奥哲理领悟一二。人们之所以没有智慧去理解«老子»思想,不能按照«老子»思想去行事,就是因为对«老子»“言有宗,事有君”的玄妙含义无法理解;没能很好从现实点点滴滴悟出玄妙的“生生之道”,老子言于“道”的宗旨,«老子»行事据于“道”这个“君王”的旨意去行事。老子把“道法自然”的玄妙法则做为其言论的宗旨,把“道法自然”的宗旨当成君王对人行为的指令,如此玄妙深邃的哲理,又有几个人能悟“道”呢?对此,«庄子»在«逍遥游 »里感叹道:“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为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啊!因为在思想上对“道”的无知,所以才不知道老子知道的“道”的境界!

《老子》“大道”的深奥哲理是人类事业绕不开的“生”宗旨;老子感悟到的所谓“大道”:“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段话有很多翻译版本,但是我相信更接近«老子»思想的翻译版本应该是:“大道就如干流,能分流出纵横交错的支流,布满在宇宙空间,大道能左右所有支流,最后流回到干流(大道)之中。万物依靠‘大道’而生长,而‘大道’从不托辞;‘大道’成就了万物生长的功业,却不据为己有,爱惜养育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者。永远没有私欲,说它很渺小也可以,万物归顺它,却不加以主宰,说它很伟大也可以。因此圣人始终不以伟大自命,才能达到它的伟大”。老子对“大道”这一深奥哲理的认识;确实是我们生命能感受得到的“大自然”的真实写照;人们似乎可以想象“大自然”赋予宇宙生命“生生不息”的玄妙哲理,就如一列列运行中的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无影无声的空荡列车,悄无声息在每个人身边不停穿梭,这就是《老子》思想所谓的“大道”;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只要随“道”运转,汇流到“大道”,就能避开“灾祸”,就能生生不息;“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的生长确确实实得到大自然繁荣景象背后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养育着,那种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能让有心人感应得到大自然滋养万物的玄妙哲理及其深不可测的养育生命的强大力量;按照《老子》思想,认为人也应该效法大自然的哲理服务于人类事业;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人如果不法效大自然的哲理服务于人类社会;人类的事业必然遭遇无法把控的祸害,失“道”的人或早或晚都难有独善其身;阳光普照大地,其撒向大地每一个角落的能量都是平等的,它不会因为小草太渺小,或大树太高大而区别给予,大树高大和小草渺小,全是自然规律的结果;而人呢?人,进入青年时期开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充当阳光身份的位置。不同位置对社会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对照《老子》对“大道”的阐释,很多人都“背道”而行,却陶醉于自己“背道”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力。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对“道”的无知,难怪《庄子 》要感叹:“瞎子无法欣赏花纹与色彩,聋者无法听到钟鼓的声音。难道只有形骸上有聋与瞎么?思想上也是有聋和瞎啊!”,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思想上对“道”又瞎又聋,社会乱象才接踵而至,每个人如果都在自己的环境里依“道”行事,才能像大自然那样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人类事业生生不息!

«老子»思想在“待人”方面有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周围很多时候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很微妙的陌生,这大概是孔子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与群分的自然效应吧,”这种效应在不同人的身上也与不同的态度,有些人因为社会地位而分类,有些人因为精神导向不同而分类,但是类与类之间在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互不相干之道,大家还要在同一片蓝天下相互容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同一之道”,蓝天下群与群之间的和谐的最高境界就像老子说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这段话的大意是: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生活中能有几个人达到老子这样的思想境界呢?人们又如何知道“谁”达到老子的思想境界呢?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思想不论对照到社会哪个角落,都能对应现实活生生中“生与死”的哲理,《老子》说:“知而不博,博而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见解在当下的现实社会来说依然极极切合实际!很多人占尽公共财富走遍天下山川,但并非见得“富有见识气自华”!这句话对现在社会来说消除浮躁,重视真正的人才意义很大。

《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按《老子》法大自然“生之道”阐释,应该解释为:不失去大自然“生生之道”的人就能长久,“得道”的人死了,但他身上的“道”(大自然生生之道)是永生的,这样的人死了也算长寿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就是每走一步都要想想,这一步是让社会,让身边“生”的更长远么?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这一思想有很深的现实哲理,中医里也有圣人的描述,圣人就是“得道”的长生之人,“长生”其实就是效法“大自然生生”的哲理;人类事业兴旺与衰亡,人做事的对与错,何尝不是往“生路”走就对,往“死路”走就错;任何事情从酝酿所处的思维状态,从对大自然“生生之道”领悟的境界,就能预计它生命的走势,人如果不静下来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世界,不领悟生命在其中的意义,不感悟自然界与人、与社会之间的玄妙生存哲理,那么就如老子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段话体现了修道高人的品质,得道的圣人,没有属于自己平常的心境,圣人的心随着百姓的心转动,圣人善待善良的人,也善待不善良的人,这是用善良感化百姓的举动。圣人对诚信的人,以诚相报,对不诚信的人,也以诚相报,这是用诚信感化百姓的举动,圣人为人处世小心恭谨,圣人为天下百姓而浑浊其心,在圣人眼里耳里都被百姓注满,圣人都像宠婴孩那样宠着百姓。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别人迁就自己,并不等于自己就是对的。《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富含的哲理玄妙深邃,每一句蕴含的利弊哲理,都能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印证,都足以令人疑惑顿开,受益无穷。所有历史伟人的身上都蕴含着《老子》“生生之道”的玄妙的智慧。《老子》思想不愧为华夏智慧的宝典。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104,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106,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见小曰明,守柔曰强。112,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11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22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2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13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136,民不畏威,大威至矣。152 155。

第5篇:文本细读心得体会

细心慢读是语文教学之本

——《文本细读》心得体会

假期参加了教师培训,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文本细读,使我深深地受到震撼,感到“文本细读”才是一名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路径和平台。

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言语细读的体验过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材解读倡导经验共享,提倡集体备课,合作探究。例如在我校上学期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语文组老师共同执教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每位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设计,文中有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我们授课的时候都抓住了这一点,但这句话的深刻寓意我们并没有挖掘出来。今天再次阅读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的文本细读,对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三次的不同寓意,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本细读原来与普通的钻研教材不太一样。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反思一下我的语文教学,经常匆匆看课文,匆匆看教案,没有经过文本细读,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又拿什么和学生去交流和对话呢?曾几何时自己能沉下心来,潜心研读文本呢?

从王崧舟、窦桂梅老师身上我们受到了激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语文教师去细读文本,去潜心备课,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应该抛弃一切借口,所谓的“忙”的借口。王崧舟老师的博学多才,丰厚的文化底蕴无不感染激励着我们要去学习,只有自身的素养提高了,才会让自己在有意无意之间都能影响孩子们,营造无处不在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应练就的基本功。只有有了对文本的细读,我们的课才会上得轻松自如,也才会有深度。通过这次学习,我想我会试着去做,并尽最大努力坚持下去。

文本细读心得体会

细心慢读是语文教学之本——《文本细读》心得体会假期参加了教师培训,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文本细读,使我深深地受到震撼,感到“文本细读”才是一名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路径......

《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读《老子》心得体会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

《老子》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老子》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一: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

读《老子》心得体会

读《老子》心得体会彭正才《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老子》一书中有太多......

下载《细读老子》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细读老子》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