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诗教育中趣味教学法”。
加强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深寒mjt 〔内容摘要〕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漫漫长河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饱含着古人或喜悦﹑或悲愤﹑或抑郁﹑或苦闷等丰富的感情。本文重点从根据意境,制作画面,激发情感;反复朗读,读出节奏,体会情感;推敲﹑品味意境,领悟情感
;产生共鸣,举一反三,丰富情感四方面探讨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古诗词
情感教育 教师
学生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古人抒发情感,表达理想的平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优秀诗篇,丰富着我们的知识,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充实着我们的情感。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理应担负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情感既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又是诗歌的主要特点。《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产生,乃是出于七情自然表达之需要。诗歌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凡是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一腔热血乃至生命写成的。诗的生命,无不饱含着诗人的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不仅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而且更有助于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形成高尚的情操,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丰富的文学知识,学习优秀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技巧,更要担负起培养年轻一代情感的重任,使他们受到健康美好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完美人格。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谈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根据意境,形成画面,激发情感
情感不会凭空而生,它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积极创设具体的情境,渲染气氛,以激发情感。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但只用语言指导,都是老师在讲,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想象的空间,学生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根据诗歌内容制作图片,或制作成动画画面,添加适合情景的背景音乐,用真实的画面,给学生真实的感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再体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把文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制作成图片,用ppt课件播放出来,图文并茂,这样文中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静下心来,去除杂念。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马致远,眼中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温馨的“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 是自己的所经之地,“瘦马”是自己所骑,而冷冷的“西风”正吹在自己身上,把只所有的细节连结在一起,让学生想象自己此时此刻,心头涌上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告诉学生想得越细致越好。在做了这样的铺垫之后,再去体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很容易体会出漂泊异乡的游子孤寂﹑愁苦﹑悲凉之情。
二,反复朗读,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诗词是音乐文学,也就是古时的流行歌曲,可以反复的朗读和歌唱,所以朗读是古诗词学习的一个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往往正是反复朗读表达出来的,因此诗歌教学强调多诵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朗读,可以由老师范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富有魅力的范读,通过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会更好地直观地再现诗歌的声感美。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
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引导,重要的还是要学生自己朗读,这样才能体味出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知识,了解旋律、用韵、节奏等常识,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把教师指导和学生朗读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形成自己独到的体会。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主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先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李白的处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播放准备好的课文录音,让学生欣赏专家富有感情的朗读,对作者感情有深一步的体会。最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尽情的朗读,更进一步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如诗人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这样精美的食物,却“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自身的情感体验,很快就可以理解诗人心中充满难以排解的烦恼,因烦恼而心意茫然,无所适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给诗人迷茫的内心注进希望之光。接着两用了四个“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沉,写出了诗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毕竟诗人对未来还有一线希望,因此,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看出诗人内心不灭的信念和追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或者小组竞赛,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苦闷﹑迷茫﹑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情。
三.推敲,品味意境,领悟情感。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言简而意丰。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深入思考,仔细玩味,感受领会其丰富的意蕴美,达到审美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檐后榆树柳树树荫婆娑,浓荫匝地,习习的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茂果盛,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无限欢乐。诗人在同草木交流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倾听,依稀听到狗叫鸡鸣的声音。从这样的画面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幸福满足之情溢于言表。陈与义《登岳阳楼 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岳阳楼面朝着无边无际的洞庭湖,背靠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之下,楼上悬挂的帷幔一动不动。因国家之难,诗人无心欣赏风景,如此名胜,这般凄凉。凭栏远眺,诗人思绪翻滚。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暮霭淹没,但一幕幕悲壮激烈的历史画卷却历历在目。诗人随着逃难的人群行路万里,来到岳阳楼,凭栏吊古,年仅三十九岁,却鬓发已斑白的诗人,立于萧瑟的秋风中,面对“老木沧波”,眼看大片国土落入金人之手,自己却无能为力,不禁悲从中来。蕴含着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山河破碎﹑中原动荡之忧,和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了解了两位诗人生平的基础上,嚼其味、寻其旨、通其情便会增添丰富的审美情趣,崇仰陶渊明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高尚品质,理解陈与义经历风霜后憔悴悲愁之绪因此教学古诗的学习要抓住意境,陶醉于诗的意境中去,达到移情冶性的目的。
四,产生共鸣,举一反三,丰富情感。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诗人,大多仕途坎坷历经沧桑。从他们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内心丰富的情感。或表现被贬后失意苦闷,悲观消极;或表现困境中奋发图强,积极乐观。读他们的诗,能深刻的体会到诗人写诗时的心理感受,这就是文学鉴赏中所说的“共鸣”。共鸣是文学鉴赏中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应现象,亦是鉴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现象,一般是指人们鉴赏文学艺术品时所引起的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当鉴赏主体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共鸣。具体的说,在文学鉴赏中,当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景符合读者自己的审美理想、趣味、心境时,鉴赏者往往会进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以致于象喜亦喜,象忧亦忧,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的境地,这便产生了共鸣。
如教学杜甫《春望》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让学生先倾听一段低沉的小提琴曲,再闭上眼睛,静下心来,仔细想一下,自己考试不理想或者加家中亲人生病﹑去世时,自己看到景物时的感受,越细致越好。在此基础上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就会产生和作者相类似的感觉。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评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学生和诗人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就很容易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体会了诗句所表达的内容,而且丰富了滋生的情感。
再例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学生理解了诗人的爱国之心后,可以举一反三,表现爱国之情的诗句还有那些,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展示成果。这样,学生就会找到很多有关爱国诗句,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不仅理解了诗人的爱国之心,而且丰富了自身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和诗人产生共鸣,通过举一反三,即理解了诗人的感情,也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一箭双雕。不过,要让学生细致的体会作者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点滴积累,长期培养,学生和教师都要有毅力和耐心。
古诗词蕴含着古人深刻丰富的感情,是我们的无价之宝。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诗歌的内容,更要重视诗歌表达的情感,加强情感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正确而丰富情感的人。
参考文献: 1.《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2.《中华文学鉴赏宝库》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3.《中国历代名篇欣赏·唐诗》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唐宋词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教育新窑乡中学 蔡兴刚优秀的古诗词,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国粹语言,又使学生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我国传统文学中的古典......
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又到一年毕业季,即将离开熟悉的校园,你想起亲切的老师,想起嬉戏打闹的同学,想起父母的牵挂,想起帮助过你的人。这些或欢乐或辛苦的成长故事,让你充满离愁别绪,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
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有的具有深厚的蕴蓄,诗味如醇酒,入口浓烈,读后令人回肠荡气,齿颊留芳;有的具有江潮般的气势,纵恣酣畅,豪放跌宕,声势夺人。它们往往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