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琢 中国教育报清明祭 情感专栏 清明祭亲人,追思情更浓 湖南汉寿二中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清明祭亲人写体会”。
吕琢 中国教育报清明祭 情感专栏 清明祭亲人,追思情更浓
湖南汉寿二中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它最初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清明是什么,我在百度上找到这样的话: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在我国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祭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皇家祭祀是最隆重的仪式,平民百姓也最为庄重,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清明节也是悼念亡人之节。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将至,我们该如何祭祀先人,让清明更有意义?无疑,要文明祭祀,应当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为主题,把对先人的祭祀作为一次感恩亲情的怀念、崇尚美德的追思。清明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通过祭扫,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让老节日过出新味道,相对于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污染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传统祭祀方式,我们更应该选择鲜花祭扫、植树绿化、经典诵读等绿色文明的方式来向先人致敬。清明节,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逝者的节日。祭祖扫墓的时候,通过祭奠词,来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感怀与追念。一年一度清明至,华夏无处不祭祀。清明是一个风清日明的节日,清明节既有怀念先人之意,也有迎接春天之味。可见,选择此时祭祀先人,是何等的美意。然而,每当清明祭祀,因为焚烧纸钱、燃放鞭炮,都会发生一些悲剧。村民因上坟烧纸引发森林火灾,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肇事者也因此将被追刑责,教训极其沉痛。遗憾的是,这样的悲剧年年有。在农村,清明祭祀屡屡发生火灾,客观上是季节天干物燥,烧香焚纸、燃放鞭炮的传统祭祀方法隐患多;主观原因则在于一些村民防火意识差,麻痹大意,心存侥幸;再者,还在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虽有制度措施和火情观察员,毕竟力量有限,很难对每个人实行监督。一旦发现火情,为时已晚。清明时节火纷纷,到处烧纸烟滚滚。因此,农村清明更呼唤文明祭祀,必须抓好农村这个安全重点。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清明节,很多人都会回乡祭祖扫墓,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人会采用“网上祭祀”或“直播代客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缅怀逝去的亲人,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带上家人到现场为亲人献上一束花、陪他们聊聊天„„ 一年一度雨清明,大地处处闻悲声。守候亲人不忍去,一缕青烟慢升腾。湘西洪市雷公坡,轻烟环绕鹫穿梭。纸钱燃尽今如此,祭酒杯倾意若何。有泪有悲天暗色,无晴无雨日昏多。清明扫墓知来处,问祖寻根代代歌。
现在是新时代新社会,几乎无人留恋乡村生活,这就是现如今农村的现状。变化无时无刻不再发生,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在于,这种变化仿佛是突如其来的,就好像原本亘古未变的古老生活方式,突然被一种强大的驱动力给打破了,一下子所有的东西都开始流动了起来。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消散了。你只有变化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一旦你停下来,你就会被时代抛弃。这种被时代裹挟着身不由己的变化,城市的上班族能感觉到,乡村生活的农民同样深有体会,他们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全都是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落差。他们的恐惧更加根深蒂固,因为土地无所依靠,这就意味着夺去了他们手中最后的救命稻草,只有绝处逢生,毅然出走,寻找新的生存方式,才能跟得上这种变化。
再忙不该忘了清明,清明是怀念故乡的节日,给家乡去个问候,让亲人代祭先祖,也可以网上文明祭奠,捎去自己的一片怀念。再远不该忘了清明,中国人是有安土重迁情怀的,故乡再远是哺育成长的地方,甚至也是落叶归根的地方,远方的游子当然可能无法回家,但一定要向故乡的方向送去祝福。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传统节日越发不够重视,甚至淡忘,忙碌的城市人,总似匆匆的过客,遥望远方的家乡,似乎渴望而不可及,来时的思乡情渐渐变为探望,进而家乡变异乡。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清明,让思想之情更浓厚一些。这种情怀是一种传承,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让异乡的游子把思乡的情怀传承给下一辈,也许孩子们完全没有回到过故乡,但是要让他们知道,身上流淌着故乡的血,永远都是故乡的人。对于世代繁衍的本地人,清明是一柱香、一捧土、一份哀思,而对异乡人来说,“清明”这两个字,就是对遥远故土的一抹淡淡的乡愁。在历史的链条上,清明节肩负起了文化传承与变革的重任。“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更是让“叶落归根”成为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和灵魂的最终归依。因此,无论我们漂泊到哪里,家是我们永远的牵挂,祖先的墓地永远羁绊着我的脚步,我的心总是在无尽地张望着先人的所居之地。时代在发展,城市在扩张,在外地工作或者打工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异乡人选择离家,来外面打拼。当我们在外地生根发芽,但是,别忘了远方,还有“祖宗的根”在等待着祭奠和怀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扫墓祭祖、寄托哀思,以缅怀先人、敦亲睦族,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更深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又是一年清明时,霏霏细雨,点点愁思,几多离人泪!丝丝细雨又清明,旷野荒坡草未青。灰烬鲜花坟冢下,花开花落满天飘,寄托哀思坟边绕。恋恋不舍缓离去,敬叩亡灵纸钱烧。青烟直上九重宵,儿孙后代敬孝道。思亲语言诉不完,只愿先祖天堂好!烛香浊酒柳风中。遥思珂弟情高远,凝视碑文泪纵横。孤寂愁心谁与诉?却观纸鹞舞长空。
而今随着生活节奏与方式的变化,祭祖的流程逐渐被简化,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清明甚至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长假。我们有一部分人是城市的边缘人,家乡的异乡人,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我与那些打工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在于,我会修订、讲述、抒发自己的经验,而打工的人们才是沉默的行动者。“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他们的行为比我们更重要,因为正是他们携带着关于城市的经验和记忆回到乡村后,改变了乡村的面貌。而我只是吟唱着乡村的挽歌,在城市中继续生活、怀想,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回不去的家乡。
我认为:清明祭祖,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不仅要追思先祖,更重要的是将先祖的风范传递给后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每一个家庭传承至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凡的历程,而“祭祖”正是作为后辈传承先人精神,表达后人追思的重要途径。“在清明这一天,除了祭祖的仪式,家里的长辈也可以把祖先的美德、经验、故事、教训讲给子孙听,这就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如今,归乡祭祖扫墓对很多人成为奢望这一话题,我建议,不妨参考一下古人对待祭祖的情怀:走上附近的一座山,遥望一下家乡,追思一下先人的不易,在家默默怀念一下上一辈,想想他们曾经有什么地方打动过自己的内心,也可以给后辈讲讲前人的故事。“祭祖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中国所谓的‘祖先崇拜’里,还有贤人崇拜、英雄崇拜这样的一种内核,把这样的一种精神传递下去,这才是清明节的意义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对已故亲友的思念,虽然已是天各一方,但这份念想却始终将我们牢牢的连在一起。今夜我写下这份牵挂,微递到天堂!铲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种一株新枝,植一腔缅怀。死亡与新生、相聚与离别、人与自然,深厚的人文底蕴、不变的人心情感,过往的清明时节耳闻目睹,让我感悟甚多:逝者长已矣,生者常思思,愿他们安息!我还要告诉天下的人们,亲人们活着时,要多多珍惜大家在一起的日子,这很弥足珍贵哟!
写于汉寿二中老校门的两间书斋屋 2018年4月3日星期二深夜
作者单位:湖南汉寿二中
吕琢 中国教育报清明祭 情感专栏 清明祭亲人,追思情更浓 湖南汉寿二中
吕琢 中国教育报清明祭 情感专栏 清明祭亲人,追思情更浓湖南汉寿二中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它最初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吕琢 中国教育报高考专栏又到高考放榜时湖南汉寿二中今天,各地开始纷纷晒出高考成绩,我们把它叫“高考放榜日”。今天,也是湖南省高考放榜的日子,学子们查了分后,一般都会觉得这......
吕琢 中国教育报党建专栏 学习《红星云》,我们拥抱新时代 湖南汉寿二中
吕琢 中国教育报党建专栏 学习《红星云》,我们拥抱新时代湖南汉寿二中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重大时代......
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 仰止弥高 钻之弥坚 湖南汉寿二中
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仰止弥高钻之弥坚湖南汉寿二中—记感动我最深的两位老师 衡阳特殊教育学校骆恋情深深,是老师手中的粉笔抚摸黑板的那一瞬间演奏的交响乐,就......
吕琢 1 中国教育报 德育天地专栏 我当班主任的经验交流 湖南汉寿二中
吕琢 1 中国教育报德育天地专栏我当班主任的经验交流湖南汉寿二中一、班级管理方面(一)完善班干部队伍创建完善的班级管理体制,必须建立一个精干的班干部队伍, 只设立班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