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慧:从做学问到做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书做学问做人”。
刘佳慧:从做学问到做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从做学问到做人
——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佳慧)
一、法学方法论之初印象
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是由宋才发教授给我们开设的。在没有上这门课程之前,我所理解的法学方法论,是指对法律研究方法的研究,其中法律研究包括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法律操作的研究。而这种关于单纯研究方法的课程,对我来说确实有些困惑,感到异常抽象和难以把握。因而在开课之前对于自己能否学好这门课,我确实有些许担忧。
宋教授给我们授课是在晚上进行的。正常上课时间是在晚上的七点四十分,当我们在七点半赶到教室的时候,宋老师早已在教室等候多时。第一眼见到宋老师感觉是个非常严肃的老师,在临近上课以及上课铃响过之后,仍然有同学陆陆续续地赶来。可能对多数同学来说,这种踩着铃声进教室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甚至有很多同学哪怕迟到了,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而宋老师看到这种现象很是生气,似乎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场就铁面无私地对我们发出厉声警告。自此以后,凡属宋老师授课,再也没有同学敢迟到了。
二、对宋才发老师的印象
授课伊始宋老师露出了笑容。宋才发教授除了威严的一面外,也有慈祥和蔼的一面,他友善地向我们进行了自我介绍。我这才如梦初醒,认识到这位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老师。在这之前我通过“百度”搜索,得知宋老师是1953年生人,今年已有64岁高龄,湖北武穴市人,法学博士,是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在1999年被评定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评定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评定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关于宋才发老师的荣誉,由于太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我了解到给我们上课的老师,真的是 1 一位极棒的老师,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就随之提起了兴趣。实事求是地说,宋老师无论是授课方式,还是授课内容都无可挑剔,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普通话不标准。宋老师自己打趣地说道:“同学们可以对我提出任何要求,就是不能过高要求我的普通话”。由于刚开始不习惯宋老师的口音,坐的位置又比较靠后,至于老师刚才说了什么,并没有听得太清楚。虽然没听清老师到底说了什么,但是宋老师脱稿授课、激情飞扬的讲课方式,却是非常吸引每一位听课的人。宋才发老师讲课声音高亢,情绪激动而饱满,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是连续讲授三个小时并且没有课间休息,而且一直站立着讲授,始终保持着激情直到课程结束。宋才发老师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确实令我们这些年轻人佩服不已、赞叹不绝。
三、做学问之读书
宋老师的课程主要是教我们如何读书和做学问。他针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方法以及研究生期间该如何展开学术研究,一共讲了六个板块的内容,在此不一一列举。宋才发老师的授课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关于研究生应该如何读书、研究,以及如何写学术论文的方法论专题。
关于研究生如何读书。我们这些刚入校的在读研究生,对于这个话题并不陌生。但是即使是研究生,实事求是地说,有很多同学并没有读多少本书,或者说还没有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对于我个人而言,虽然也喜欢读书,却始终没有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总是把读书当作是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书读过一遍便扔到一边,再也不会过问它的。至于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也只是读书那一刻记得,过后便忘得一干二净。听了宋老师关于读书的专题后,我对于自己应该怎样读书,才算有了具体而详细的认知。才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研究生,在读书时一定要把“读”与“研”结合起来,一定要养成读一本书写一篇体会的好习惯,这样不仅对于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真正把书读懂读透,吸收和消化作者展现在书中的精髓。除此之外,宋老师还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在书中捕捉新的观点,发现新的资料和新的写作素材,要善于在读书的过程中,总结别人的写作经验,通过读书触发自己的写作灵感,从而发现自己新的兴奋点;同时注意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带着准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去钻研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和练就自己做学问契而不舍的精神。
宋老师授人以渔。他不仅不厌其烦地给我们传授读书的方法,还详细地介绍了一些如何搜集资料的经验,非常适合我们这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例如,学会有效地利用公共图书资料,由于我们经济能力有限,大量购买正版书籍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宋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图书资料,有选择地购买图书资料,学会到旧书店、地摊、收破烂那里“淘金”。学校的图书馆对我们来说,也是免费获取读书资料的极好资源,必须有效地利用学校公共图书馆的书报资料。宋老师告诉我们,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必须非常熟悉,这样到需要用书的时候便可以手到擒来。宋老师还指导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买书、借书、租书与读书”的关系,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关系,以及研究资料一次性运用与多次运用的关系。这些利用图书资料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是特别有用的,能够使我们在读书时目标更为明确和清晰,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获得进步也更快。
宋老师现身说法教我们做档案。宋老师在授课期间还抽出时间,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的个人档案。近20本厚厚的个人学历学位档案、科研档案、工作档案、指导研究生档案,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准考证、成绩单,竟然都保存的非常完好,包括宋老师各个阶段的毕业证书以及早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所有这些档案都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了,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件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人生短短数十载,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的一生,没有准备头脑的人自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有准备头脑的人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价值连城的资产,而且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精神遗产。通过观摩宋老师个人档案的展示,我们知道并初步懂得了保存自己研究成果和相关档案资料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即使这些个人档案对别人来说并不重要,但是对自己一辈子来说,却是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后代负责的无价之宝,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
四、做学问之论文写作
宋老师授课阐明研究生阶段的治学方法。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我们一直都是围绕着课本展开,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不懂不会的地方就向老师请教,通常老师也会给出答案。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大相径庭,没有课本,取而代之的是广泛的搜集资料;讲课的主角不再是讲台上的老师唱独角戏,而是讲台下的同学,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的内容不再是围绕课本,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同学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作业寻求答案,而是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刚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我来说并不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性格和习惯使得我难于适应研究生阶段的上课模式,从而产生了许多困惑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听了宋老师的授课,我逐渐明白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是事事都能够追求一个正确的答案,不只是为了多读几本书而已;而是必须增强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对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宋老师授课指明研究生阶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必不可少的就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论文是研究成果的载体,是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体现,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果,多是通过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来体现的。怎样做好硕士学位论文、写好单篇学术论文,是我们多数人感到头疼的一件事情。宋老师在这方面是有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的,他在课上给予我们诸多悉心的指导。譬如,关于学术论文写作这个专题,宋老师分别从如下四个方面予以讲解:第一方面是从宏观角度告诫我们,要想写出优秀的单篇学术论文,就要养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习惯。研究生尤其是我们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做到“笔杆子”“嘴巴子”两过硬,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要想把这两方面都做好,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锻炼。第二方面宋老师从学术论文的选题切入,告诉我们论文应当如何选题,才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要标新但不能立异。第三方面宋老师从学术论文的构思上,具体讲解了如何构思论文,论文构思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注重素材的积累和收集,达到什么程度的资料积累,就预示着能出什么样的成果。除此之外,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论证方法。宋老师在讲到论文的构思时还告诉我们,学术论文的写作没有秘诀和捷径,正所谓“文无定法”。研究生不要一味地去模仿一些大家的写作方式,而应当学习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第四方面宋老师讲了学术论文的写作和修改,宋老师耐心细致地教我们在写作时要“一气哈成”,不可写写停停;他指导我们要从十八个具体方面修改论文,告诉我们一篇好学术论文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认真细致地改出来的,“好文不厌百遍改”。宋老师这堂论文写作与修改课极为精彩,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真经,不仅仅是论文的写作方法,更是做学问的方法。正如宋老师所言,写作的路不是轻易走出来的,是血和泪的历程,如果要问那条路是做学问最好的路,那应当就是属于自己趟出来的路。
五、做学问与做人
宋老师教导我们要做好学问必先做好人。宋老师常说,要做好文首先就要做好人,文如其人。只有人品好,才能文品好。他告诫我们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违心话,要对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责任。虽然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不长,但对于学术界的一些乱象也略有耳闻。宋老师在课堂上,结合实际表达了他对这种现象的深恶痛绝。宋老师是一个习惯说实话、讲真话的学者,并且致力于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做好学问,就要有学术奉献精神,不仅要淡泊名利,而且永远要把自己摆在平常人的位置,抱平常人的心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切忌居功自傲、盛气凌人;学者要有骨气、有志气、也要有一点傲气,千万不能做“风吹两边到的墙头草”。听宋老师的讲课,不只是学习知识和经验,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次课,但每次课都足以让我终生难忘。从自己如何做学问到如何做人,在宋老师授课的课堂上,我终于寻求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从宋老师炙热的眼神里,我同样能感受到宋老师对我们这帮学生的关爱和期待,体会到宋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自身名誉和价值的珍爱,对无数受宋老师启发的社会大众的大爱。
梁宇鸿: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心得体会 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体会梁宇鸿(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7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宋老师是我终生难忘......
倪尔轩: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材料]
倪尔轩: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倪尔轩(广西民......
魏雅琴:为人师表,劳苦功高——听宋才发老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心得
魏雅琴:为人师表,劳苦功高——听宋才发老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心得 为人师表,劳苦功高——听宋才发老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心得魏雅琴(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7级刑......
李文任:砥砺奋进 不负青春——致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
李文任:砥砺奋进 不负青春——致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 砥砺奋进 不负青春——致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李文任(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7级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