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任:砥砺奋进 不负青春——致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庐山李文阅读答案”。
李文任:砥砺奋进 不负青春——致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
砥砺奋进 不负青春
——致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
李文任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7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
宋才发教授是一位有个性、有旷达超脱胸怀和气度的仁师。您砺世磨钝,虽已桃李满天下,却从来不居功自傲,始终是淡泊从容、披星戴月、兀兀穷年,只愿寻得真知、启迪后人。尽管《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这门课程已经结束许久,但是,宋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的那份激情澎湃、俊逸潇洒,以及壮志满怀的情怀和气概,仍然在深深地感染着我,令我不断回忆和回味您的课堂。通过您短短六次课的言传身教,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令我魂牵梦绕的大问题,今生有幸遇到了宋老师,更有幸跟着老师您学习《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这门课程。在您的课堂上,您教会我的不仅仅只是读书和做学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导我做人的准则和态度,不仅要会治学,更要会做人。您不愧是潜心做学问、真诚启迪后生的大师和仁师,您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始终在勉励着我、激励着我、影响着我。
一、苍天不负有心人,做人要有志、有识、有恒 读书做学问要做“有心人”。怎样才算是有心人?宋老师您给了我一个完满的答案,您用自己丰硕的研究成果,精心积累的20多本厚重的个人学历学位档案、工作档案、培养研究生档案等珍贵资料,现身说法的给了我简洁的答案。从1966年小学毕业证到1977年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准考证”,从初中毕业证书到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所有证书;从初出茅庐的第一篇“豆腐块”文章,到现在的鸿篇巨著;从您1993年带的第一名硕士生,到刚毕业的所有博士生、硕士生的档案资料,您都如数家珍一般,全部展示在我们的眼前。这是看似容易实则不易的一件事情,况且在十年*那样动荡的岁月里,您都没有丢失一张证书、一份论文,这需要多大的耐力和勇气才能完成,这又是多么伟大的一项成就啊!这才是您教会我们真正的“有心”所在,您也就定格为我们心目中真正教书育人、做学问的大师!
您是一位真正的仁师。宋老师您用您的励志故事、您的坎坷经历、丰富阅历,不断地启发着我们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做人要有志、有识、有恒。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待人以诚、对待学生如同家人的情怀,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记得第一节课您就告诫我们,做人要有志向、要有有抱负,“志向决定未来”。这句话从此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要立志做一个有利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在这一点上,宋老师您就是我的榜样和典范。譬如,您长期致力于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的土地问题,为广大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疾苦发声;您宁愿冒着可能会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也要到全国最贫困的四川大凉山贫瘠的乡村做调查研究,为美姑县落后的教育状况奔走呼号。您所做的这些与您个人的利益无关,您关心的是天下百姓的利益、推动的是国家的发展,这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但是您却做到了、做好了;这是多少人所没有的宽广胸怀,但是您气度非凡、拥有过人的胸怀和志气,作为您的学生我由衷的感到敬佩和自豪。
您是一位率先垂范的楷模。您尽管已经年过六旬,但是您却保持着与我们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在思维方式上、思考问题的角度上,甚至比我们年轻人更活跃鲜明。我知道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在您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您每天除了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外,一直在不停顿的勤奋工作、潜心研究问题,也就自然在锻炼着您大脑的灵活性,必然会产生出许多新思想、新火花。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面对着老师的执着和拼命工作,我真的感到自惭形秽。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宋老师您的率先垂范,激发了我、鼓舞了我,我一定要一心一意的读书、做学问,决不再因一时的沉浮而黯然伤神或自鸣得意,唯有知识才能使人充实,并永葆一颗年轻的心。宋老师您一生都在积累,都在挤时间读书,您用您的言行举止告诉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任何成功都是艰苦努力的结果,再聪明的人,成就也是用时间抵出来的。您说得太好了、太形象了:一个怕吃苦的人,要吃一辈子苦;一个不怕吃苦的人,也要吃半辈子苦。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人说过:“积少成多,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也就是说,要想做成任何一件哪怕很小的事情,都要有坚持、有自制力,只有砥砺奋进、主宰自己,才能像宋老师一样有成就,走到哪都是德高望重的人。
二、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是生命中一部分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是需要一生追求和坚守的事情。宋老师您用您的人生经历,品格、胸怀向我们印证了读书的重要性。您在授课时给我们讲了《两个空布袋》的故事,听后深深地启发了我。我觉得自己现在就犹如一个“空布袋”,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的往布袋里填充有用的东西,把功夫做扎实、扎紧,像宋老师您一样,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我的这个“空布袋”才能够充实起来、丰满起来;才能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才会有自己新的灵感、新的观点,最终才能做到宋老师您所说的:“学习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
不仅要习惯读书,更要擅于读书。新学期开学之初,几乎每位老师都会叮嘱我们要多读书。可是如何读书?如何提高读书的效率和效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久久不能释怀。通过学习《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这门课程,宋老师您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读书必须讲究方法,原来读书有精读、泛读、略读和翻读之分。譬如,像对于教材类图书,凡属于自己熟悉的地方就泛读,没见过的新的内容就精读,并且在自己书的目录上做批注,标上可以连续查找或者串通查找的页码,便于今后在研究或使用时按图索骥。为了便于我们直观理解,宋老师您还特意千里迢迢的从北京,带来了您做过批注和串页的样本。通过您的讲解和现场演示,让我们懂得和明白了您是如何做批注的。宋老师您这番煞费苦心的举动,真可谓是言传身教、细致入微。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宋老师您是当之无愧的,确实让学生感动不已。
读书,还要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宋老师您在授课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研究生读书既不能让别人、也不能让书本,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不能随大流人云亦云,必须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圣人,只唯真理。”读书既要看到页面上的有字之书,更要看到书页背后的无字之理,任何时候都不能盲从,尤其不能成为书本的奴隶。研究生不仅要善于读书,还要擅于读报纸和期刊。报纸尽管像是快餐,但它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最新动态、提出新问题;期刊尽管相对滞后,但是期刊能以最快的速度、较为完整的方式,提供研究前沿的学术成果。您老人家告诉我们,你对问题的看法有多深,那么你对问题的研究就“有多新、有多深”。这是宋老师您多年总结的经验,不带有一丝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这种无私的品格再次令学生佩服和震惊。宋老师您还告诉我们,不论是读书、读报抑或是读期刊,都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和研究兴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论体系。我们一定要像宋老师您那样,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拼着命向前走,始终不改初衷、无怨无悔。宋老师正是用您那励志的人生,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我们也要在宋老师您的指导和影响下,不负青春,砥砺奋进。
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劳于读书,逸于写作 宋老师教会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往每每提到“论文”二字,总有一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忧郁,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方法论做支撑。自从学习了宋老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这门课程,我感觉醒悟了,顿时有一种“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欢愉,久久不能喻之于怀。通过认真读书,把自己的思考凝于笔端,进行全方位思考,“长于作文”的感觉总算是找到了。宋老师您告诉我们,写论文一定要情真意切,因为写论文毕竟是一件绞尽脑汁的事情。当写作过程中发生“大脑闭路”,陡然间没有思路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换个角度思考,平常要学会多方位地观察问题。宋老师您在授课时讲了一个《木梳理论》的故事,用“向和尚庙的和尚推销木梳”的例子,激励我们攻书莫畏难。您还告诉我们,当科研论文写作遇到瓶颈,甚至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前面已经没有出路了,不妨往天上看看,往水里看看,也许能走出一条新路。如果人们老实习惯于坐马车往一个方向看,就永远不会发明天上的飞机、水里的轮船。正如宋老师您在课堂上,常引用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远远不止于此,宋老师您深化了这句话,指点我们要学习别人的经验,走出自己的路;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
宋老师教会我们论文构思的技巧。就论文的选题和构思而言,宋老师您也给了我们很好地指引,告诉我们论文的题目、标题和段落要环环相扣,要学会用观点统帅材料,一定要学会把每个自然段的观点,放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做引领。宋老师您说,论文的选题就如同一个人的灵魂,题目就是一个人的脸面和“外貌”,只有当二者的内涵和外延相一致,这样的论文题目才是最贴切、最完美的。在进行论文构思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打腹稿”,不要脑子还没有想好就下笔千言,否则其结局就会离题万里。我常想,为什么宋老师您每年能发那么多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为什么宋老师您下笔如有神,如行云流水般得心应手?看来答案就在“打腹稿”三个字上。下笔前一定要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要根据现有的素材,形成自己的一套研究体系,并且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论证方法,下笔后才能像宋老师您那样“一气哈成”。宋老师您明确地指出,论文写作没有捷径,但有技能技巧,一篇好论文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用心琢磨、细心推敲地改出来的,“好文不厌百遍改”。这句话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名句,只有经过内心沉淀的论文才是好论文。从选题到文章内容,再到格式规范,每一点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反复推敲,从“一气哈成”的初稿,到沉淀沉淀再沉淀的定稿,都是经过内心不断的思索、挣扎和反复磨砺才形成的。
宋老师激励我们成为科研的“好手”。宋才发教授您在授课过程中,还用您几十年积累的写作经验,启示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科研必须先当“快手”,再当“高手”,最后成就一把科研的“好手”。容不得优柔寡断和停滞不前,否则即使“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也会被别人早早地捡走的。我确实被宋老师您的科研实战经验所折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宋老师就是用您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您的治学理念、您的敬业精神结出的硕果,已经散布在祖国大地的每一片角落,并且仍然不断地传承发展、开花结果。倍感自豪和荣幸的是,我也成为宋老师您众多学子中的一员。“不登高,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宋老师’之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终日而思,但不知所学。经宋老师您课堂的点拨和启发,我领悟了学术之方法,尤其是做人之准则。“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过运用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坚持和坚强,在最美的青春年华砥砺奋进,经过不断沉淀和不断积累,效法和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坚信自己在不就得将来,也能够成为一把科研的好手。
梁宇鸿: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心得体会 听宋才发教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体会梁宇鸿(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7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宋老师是我终生难忘......
刘佳慧:从做学问到做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刘佳慧:从做学问到做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从做学问到做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2017级......
魏雅琴:为人师表,劳苦功高——听宋才发老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心得
魏雅琴:为人师表,劳苦功高——听宋才发老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心得 为人师表,劳苦功高——听宋才发老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心得魏雅琴(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7级刑......
倪尔轩: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材料]
倪尔轩: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倪尔轩(广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