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第1篇:《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
知人论世——品读刘禹锡的真性情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全诗;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3、学习诗人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教学方法
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诗意的季节,关于秋天的古诗词数不胜数,你会背哪些?请说出一两句。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位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不尽相同的“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看看他笔下的秋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填空: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后人称其为诗豪。有《竹枝词》《乌衣巷》《陋室铭》等名篇。
三、诵读诗歌
1、音读
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意读
结合注释翻译,了解诗歌大意。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引发我的诗兴到了碧蓝的天空。
3、情读
初读诗歌之后,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积极、昂扬
四、赏析文本(小组讨论)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运用了对比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提出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2、诗人是怎么证明“秋日胜春朝”这一观点的?
提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去前文找还是后文? 后文
结合以下两个问题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一:“鹤”这一意象有何特点?
“鹤”的象征意义:①长寿(鹤鸣人长寿);
②具有高尚品德的贤士(鹤性情雅致,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③隐士(闲云野鹤、梅妻鹤子)。此处是第二种。问题二:“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有何妙处? 明确:“排”字意为推开、冲破,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形态,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3、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以印证?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文人历来伤春悲秋,写秋天多选择萧瑟的秋风,凋零的草木,凄冷的秋霜等意象。刘禹锡为何一反常态说出:“秋日胜春朝”,选择“晴空”“鹤”等明丽的意象来写?
诗歌意象的选取与哪些因素有关?
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人自身的生平经历等(一切景语皆由心生)。例如:马致远是飘泊天涯的游子,所以他选择的意象就是“枯藤”“老树”“昏鸦”;
曹操是志向远大的英雄,所以他选择的意象就是“沧海”“洪波”“日月”“星汉”。而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五、知人论世
刘禹锡是晚唐诗人,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禹锡参加了唐顺宗永贞年间的一次改革——永贞革新,改革以失败告终,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其间写下了秋词二首,这是第一首。
所以诗人写“鹤”是以鹤自喻,写明丽的秋景是展现自己积极奋发的精神,表明自己虽遭贬谪却绝不会意志消沉,向困难低头。
六、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助孤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七、拓展阅读
秋
词
(二)【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八、感悟收获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可从写作、诗歌鉴赏等方面来谈。)
第2篇:《秋词》教学设计
《刘禹锡·秋词》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重点及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抒发萧杀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朗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精析鉴赏。
刘禹锡《秋词》原有二首,这是其中一首。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气馁。
让学生思考: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以前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明确: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之情。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思考:
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思考:
6、比较《山行》与《秋词》
明确: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7、说说字面上带有“秋”字的诗词句子。学生回答。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四、小结全文: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五、背诵活动:
1、齐读并背诵本诗。
2、分组背诵本诗。
3、默写本诗。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刘禹锡《秋词》另外一首。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第3篇: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秋词》作者刘禹锡。本单元主题是秋日撷英。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2.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二)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
(四)展示评价 一读:
在学生自读展示2-3遍后的基础上泛读 明确听读要求
指名学生或小组朗读 二读:
出示幻灯片检验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三读:
出示“意象”释义幻灯片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悟作者情感
适时出示本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要求学生带感情朗读 播放视频录音两遍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题
字音,重点字义,作者简况(见幻灯片)二.达标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3.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板书设计:
秋词 刘禹锡
颂秋
激越向上 感怀
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力求简洁、直观,易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突出板书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4篇: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三、注释
1.寂寥:寂静;空旷。
2.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3.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4.便:就;于是。5.碧霄:蓝天。
四、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五、诗歌赏析
1、《秋词》的作者是,字,他是
朝著名的。参考答案:刘禹锡
梦得
唐朝
诗人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反映出诗人
情绪和不屈的斗志。参考答案:凄凉
开阔明丽
乐观 3、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参考答案: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了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5、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参考答案:悲
6、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7、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8、诗中与“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意境相反的句子。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9、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0、作者喜欢秋天的原因: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1、为什么作者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大多借秋抒发愁绪,所写的作品大多也是悲秋的!12、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这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13、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对秋总有一种失去希望失去活力的看法,但是作者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赞扬,人不能总在绝望中生存,要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去生活!
14、“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参考答案: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
15、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怪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16、“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一种的精神。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拟人 积极向上(勇于进取)表达了作者像鹤一样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思想感情。
17、赏析加点的字“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参考答案:“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18、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 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板书设计:
夜
客中境况——归期未定(现实)
雨
孤寂凄凉
深切怀念
寄
重聚渴望——西窗话雨(想象)
北
(设计意图:以清晰的结构图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2009-12-23 19:48:57)转载▼ 标签: 教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爱国的英雄有哪些吗?(生发言:岳飞、王二小等)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板书课题)写这首诗时,他已年近70。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情
诵古诗)师: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知诗人
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小结:陆游满怀爱国之心,率领将士们在沙场驰骋,却处处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官归隐。壮志难酬之际,亲眼目睹南宋王朝面临强敌入侵,国土沦丧,政权摇摇欲坠的处境,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课件出示古诗,师范读,生试读)明诗意、悟诗情
师:这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到之人无不为之动容。你能借助字典以及自己的理解,试讲这首诗的意思吗?
(生试讲,重点理解僵卧孤村
不自哀
尚思
铁马冰河
梦
并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师:(课件再读)聆听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升华
师: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这首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小结
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跟盖自己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定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才。一、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师: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对陆游,你有哪些了解?把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学生可能交流陆游的生平、作品等。
师:南宋光宗三年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阴山骤起一场大雨,震响了僵卧孤村的六十八岁诗人陆游的心弦,虽然他已隐居两年,但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此刻,诗人灵感又随风雨同至,写下了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十一月四日的夜晚。出示古诗,教师感情朗读。二、自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要求:
(1)反复读古诗,做到读通顺,正确。(2)找出生字,读准字音并识记字形。(3)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概意思。(4)把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学生自学,教师巡视。2.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古诗,齐读古诗。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说说怎么记。(3)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学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字词或诗句意思。
(4)还有那些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句,互相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学生说整首诗大概的意思。
融入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齐读古诗。三、深入品读,感悟诗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诗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如:前两句,诗人很爱国,还想着为祖国守卫边疆。(读前两句,读出爱国之情。)师:为什么不去,而只是还想着?再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前两句古诗,在读中体会,抓住重点词理解。“僵卧孤村”——诗人当时的境遇,年老力衰、孤独无助、与世隔绝。
“不自哀”——教师通过提问:作者如此凄凉,为什么还“不自哀”呢?体会作者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境遇放在心上。“尚思”——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再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后两句,诗人忧国忧民连做梦都梦见自己身赴战场。“入梦来”——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问:作者为什么只能在梦中身赴战场? 生:结合前两句,诗人年老力衰。
是介绍背景:作者所处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兵交战之时,作者也曾当过官,他一直坚持抗金,并且也曾多次身赴战场,奋勇杀敌,保卫自己的祖国。但当时统治者却腐败无能,面对强敌只知道逃离,于是,与他们思想格格不入的陆游处处受到排挤,最终被罢官,隐居在阴山故居。作者目睹自己的祖国面对强敌,国土丧失,人们在金兵的铁蹄下苦不聊生。作者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却不能实现。
问: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对统治者的愤恨;不能实现愿望的痛苦;在梦中实现愿望的高兴;醒来后的失望……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作者复杂的心情。
师:是啊,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渴望万里从军,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但却壮志难酬,无路请缨,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著,对理想愈是执著,它的悲愤愈是强烈。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理解想象画面。结合理解,尝试背诵。四、总结学法,拓展积累 回顾这节课学习方法。
课后自学陆游的《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背诵下来。
《潼关》教案1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背景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师生互动 分析诗歌 【作者关】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诗意关】(翻译加粗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束:拘束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小组合作 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修辞关】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情感关】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拓展延伸 感知作者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第5篇:秋词教学设计
《刘禹锡·秋词》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重点及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抒发萧杀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三、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朗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精析鉴赏。
刘禹锡《秋词》原有二首,这是其中一首。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气馁。
让学生思考: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以前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明确: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之情。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思考: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思考:6、比较《山行》与《秋词》
明确: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7、说说字面上带有“秋”字的诗词句子。学生回答。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四、小结全文: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五、背诵活动:
1、齐读并背诵本诗。
2、分组背诵本诗。
3、默写本诗。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刘禹锡《秋词》另外一首。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第6篇:秋词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秋词》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的:1、体会诗歌丰富细致个性化的情感;
2、加强诗歌语言积累。3、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方法:探究学习。
课前准备:搜集查找资料,让学生收集“悲寂寥”的诗文,“胜春朝”的诗文。还可以找喜欢的关于写《秋》的诗歌、散文、画片、音乐等。
教学时间:1课时
主要环节:1、以《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引入“悲秋”。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引入“颂秋”。3、介绍你找到的“秋”的作品。
4、看图说“秋”。(沙漠上一棵傲然的胡杨林、湖边两棵秋天的树,金黄的林中道上一对老夫妇的背影三幅摄影图片。照片见“中国之秋”)
5、写一写你感到的“秋”。教学过程:
1、导语引入,引发学习兴趣。(最动人的声音,莫过于音乐;最美丽的文字,莫过于诗歌。好诗如醇酒,年代越久,越发香浓;好诗如清泉,清清冽冽滋润我们的心田。)
2、以《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引入“悲秋”。有哪些悲秋的诗句呢?(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类)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引入“颂秋”。有哪些颂秋的诗句呢?(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类)
4、向同学介绍你找到的“秋”。或诗词,或散文,或图片,或音乐。教师相机引导朗读,读出感染力来。
5、看图说“秋”。“我们看谁的理解最深、最有道理、最有独创性。” 6、写自己的“秋”,写一首小诗也可以。
说明:
1、我想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重“知识与能力”,同时也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不光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还要让学生有丰富细致的情感。语文课应体现人文关怀。语文课的动情处应从语文课的人文性、情感性入手。通过朗读和精要的讲解,让学生感动,一往情深地钻进去,体验文字所描绘的优美情怀与广阔胸襟,并将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并从而产生了对人生的一些体会和认识。让学生成为有“情”人,有“心”人。
我们相信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好诗能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好诗如醇酒,年代越久,越发香浓;好诗如清泉,清清冽冽滋润我们的心田。我们希望学生能从古代优秀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养分,丰富自己的情感,扩展自己的胸怀,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濡染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2、我想突出语言的积累和积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由课内而课外,我加大了引入的内容,相似、相反、相关、相通的咏“秋”诗组接串通,由点而面,联络纵横,大大加大了课堂的容量。
3、语文学习本身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我想强调“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多的在感悟和实践中与情感、与思想、与人生、与社会、与世界相联系甚至融为一体。我认为语言个性化的表达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
4、对于“秋”图片的运用,主要是作为一种写作素材来用的。在教学中,教师期望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沙漠中的胡杨,傲然挺立,不屈不挠,想像它独自面对沙漠苦寒的微笑,想像它经历的种种风击石打,并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发对“秋”的联想。黄金般树叶树枝交织成绚丽的秋景,老夫妇背影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相濡以沫的温暖,历经艰难坎坷后的平和,“余霞散成绮”“夕阳无限好”的宁静等等。
附注: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陆游)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
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一叶落知天下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陶渊明)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
第7篇:《秋词》教学设计袁
《秋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教具准备】:小黑板 【计划课时】:1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家作品简介:(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学感知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引:引发。
四、研读课文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大家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五、总结全文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六、练习背诵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布置作业】:探究练习:阅读刘禹锡的《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秋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板书设计】: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教学设计知人论世——品读刘禹锡的真性情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全诗;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3、学习诗......
《秋词》教学设计一、 教材、学情分析《秋词》作者刘禹锡。本单元主题是秋日撷英。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
《刘禹锡·秋词》教学设计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3、背诵、......
《秋词》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秋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4、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重点】:诗句“晴空一鹤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