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
知人论世——品读刘禹锡的真性情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全诗;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3、学习诗人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本诗情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教学方法
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诗意的季节,关于秋天的古诗词数不胜数,你会背哪些?请说出一两句。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位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不尽相同的“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看看他笔下的秋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填空: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后人称其为诗豪。有《竹枝词》《乌衣巷》《陋室铭》等名篇。
三、诵读诗歌
1、音读
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意读
结合注释翻译,了解诗歌大意。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引发我的诗兴到了碧蓝的天空。
3、情读
初读诗歌之后,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积极、昂扬
四、赏析文本(小组讨论)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运用了对比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提出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2、诗人是怎么证明“秋日胜春朝”这一观点的?
提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去前文找还是后文? 后文
结合以下两个问题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一:“鹤”这一意象有何特点?
“鹤”的象征意义:①长寿(鹤鸣人长寿);
②具有高尚品德的贤士(鹤性情雅致,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③隐士(闲云野鹤、梅妻鹤子)。此处是第二种。问题二:“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有何妙处? 明确:“排”字意为推开、冲破,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形态,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3、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以印证?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文人历来伤春悲秋,写秋天多选择萧瑟的秋风,凋零的草木,凄冷的秋霜等意象。刘禹锡为何一反常态说出:“秋日胜春朝”,选择“晴空”“鹤”等明丽的意象来写?
诗歌意象的选取与哪些因素有关?
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人自身的生平经历等(一切景语皆由心生)。例如:马致远是飘泊天涯的游子,所以他选择的意象就是“枯藤”“老树”“昏鸦”;
曹操是志向远大的英雄,所以他选择的意象就是“沧海”“洪波”“日月”“星汉”。而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五、知人论世
刘禹锡是晚唐诗人,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禹锡参加了唐顺宗永贞年间的一次改革——永贞革新,改革以失败告终,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其间写下了秋词二首,这是第一首。
所以诗人写“鹤”是以鹤自喻,写明丽的秋景是展现自己积极奋发的精神,表明自己虽遭贬谪却绝不会意志消沉,向困难低头。
六、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助孤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七、拓展阅读
秋
词
(二)【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八、感悟收获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可从写作、诗歌鉴赏等方面来谈。)
第2篇:采莲词教学设计
《采莲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生背诗《绝句》、《山行》。
2、孩子们,大自然真是神奇美妙,它唱着“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春歌,它画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它藏在我们课本的一首首古诗中,等着我们去欣赏,去感受呢。
3、教师导入古诗,板书诗题,指导学生理解诗题。
3、齐读诗题。现在就让咱们随着诗人王昌龄一起去感受一下荷塘的美景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
3、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4、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
(一)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二)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三)品读“乱入池中看不见。”
(四)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小结,引读全诗。
四、诵读古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欣赏《江南》,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江南》,合着音乐唱《江南》。
六、作业
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景美 乱入池中看不见,人美
闻歌始觉有人来。篇2:采莲曲教案
《采莲曲》教案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读生字。
3、认读生字
4、认识多音字
5、指名读
6、师范读,指名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把一、二行诗好好地读一读,边读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指名读第一行诗
3、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4、指名读
5、齐读第一行诗。
6、读三、四行诗,自由读
四、背诵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古诗。
五、拓展古诗。欣赏《江南》
六、作业:
板书设计: 采 莲 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篇3:第三课《采莲船》教学设计
第三课:《采莲船》
教材分析:让孩子们在亲切的家乡旋律中感受乡音。《采莲船》是湖北人喜爱的民间歌舞节目,每逢春节或元宵节,就扎起采莲船,向大家拜年祝贺。划船表演者通常是3个人(包括划船的老公公、船中坐的姑娘、船尾拿着扇子的老婆婆,做滑稽动作逗趣),表演时边唱边舞,一人领来众人和,加上喜庆锣鼓,非常热闹(多为划船领唱者的即兴创作)。拜年调的曲子很有风趣,形式非常活泼,属湖北民间歌舞曲。节奏生动活泼,加上衬词“哟哟”、“划着”等,增强了趣味性,表现了人们拜年祝福的欢乐情绪。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间歌舞《采莲船》,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中原文化。
2、了解《采莲船》的演唱形式和表演风格。
3、指导学生演唱新歌词和划船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学唱采莲船曲调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三人一组进行采莲船表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舞扇,船桨等道具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师生问好!
二、激趣感受
2、在元宵节里人们穿着喜庆、漂亮的衣服都做了些什么 呢?心情怎么样?(学生交流)板书课题:采莲船
3、那你知道为什么元宵节里人们会玩采莲船呢?说起来还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师讲采莲船的由来)
4、我们就一起回到元宵节去感受节日的祥和与喜庆,播放
课件1,你们想唱采莲船吗?
三、学唱体验
1、其实有专门给采莲船写的歌呢!翻开书35面,我们一
起听一听,感受它亲切的旋律。(初听范唱)
2、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3、请拿出铅笔,你听到有打击乐器伴奏的地方划上记号。
4、是哪些地方呢?指名回答。
5、生用打击乐器和一和,唱一唱衬词。采莲船一般都采用
这样一人领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6、完整听唱歌曲,跟琴学唱,重难点教唱。
7、演唱歌曲:师领生和。
8、演唱新歌词,学生和衬词。
四、创编表演
1、我们会唱采莲船了,你们想玩采莲船吗?一起来看看别
人是怎么玩的?播放采莲船表演视频。
喜欢谁的表演,为什么?
3、你能试着做几个动作吗?学生创编,全班练习。
4、分角色表演,学生评价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音乐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
师生再见!
采莲船的由来:
相传洛阳城外有一条长河,人们出城进城很不方便,洛阳城的蔡状元见此情景便带领人们修建洛阳桥,修着修着钱不够了,菜状元非常着急。这时观音菩萨路过这里,想助他一臂之力。于是暗中变化为一个民间女子,貌若天仙,向蔡状元说想在洛阳招亲。这名女子招亲的方式很特别,她坐在河中的船上,人们要用金银珠宝向她打彩。洛阳城的富家子弟云集河岸,纷纷向游船打彩,谁知三日内竟没有一人打中漂亮的仙女,却集攒了很多的金银,此时船中的女子不见踪影,随风而去,众人惊恐万分,观音菩萨在半空中现出原身,人们才知道是观音菩萨下凡资助修桥,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观音菩萨给人们降幅,便在春节、元宵节以玩采莲船的方式来感谢她。篇4:经典诵读教案
采莲词
教学内容;
1、熟读会背《采莲词》;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一、教学王昌龄的《采莲曲》;
1、师示范读;
2、指名读、齐读;
3、简介作者;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二、教学《采莲词》;
1、师范读;
2、出示《采莲词》指名读;
3、了解诗人简介;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采莲词
教学内容
1、熟读会背《采莲词》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一、教学王昌龄的《采莲曲》
1、师示范读
2、指名读、齐读
3、简介作者。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二、教学《采莲词》
1、师范读。
2、出示《采莲词》指名读。
3、了解诗人简介。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8、,看图全班齐诵读。
采 莲 词-----清〃王淑
莲华莲叶满池塘,不但花香水亦香。姊妹折时休折尽,留花几朵护鸳鸯。
【译文】 莲叶开着莲花布满了池塘,不仅仅是花有香气,就连水也有了香气。姐妹们在采折的时候,不要全折光了,留下几朵花庇护着水池里的鸳鸯。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两首古诗,感受古典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享受。篇5:《江南可采莲》教学设计(攻略版)《江南》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观察图画和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3、以读为主线,层层推进,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句的美,让学生走进鲜活的语境中。
二、教学内容分析:
《江南》是我校自主阳光晨读《读过》中的篇目,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学习古诗。本课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诗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一年级学生学习更在于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辅助教学,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其中也安排了游戏学习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使课堂形式丰富有趣,也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美景图片
2、赞美江南,齐读课题。
(二)趣味识字
1、游戏——摘荷叶
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2、巩固生字
(三)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2)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4)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3、师生对读、赛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a、教师与学生对读;b、男、女生对读(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
(2)快慢赛读
(教师与学生赛读,通过快慢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读古诗时的快慢)
(3)轻重赛读
(通过轻重赛读,让学生感受读古诗的轻缓)
(4)快乐读
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融入到情景中,快乐的朗读。
4、背读课文,演背古诗
(1)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
(2)贴背
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
(3)读背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五、拓展、巩固
1、播放更多的江南美景图片
带学生观赏,游览江南,与开课时的观赏相呼应。让学生在从开始欣赏美景进入学习,则再次欣赏美景完成学习,让整堂课都被江南的诗情画意所包围。
2、学生学着鱼儿游出教室
再次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充当鱼儿游出教室,让课堂知识融入生活。板书: 江南
鱼戏 莲叶 东 西 南 北
教学内容: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第3篇: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王之涣的凉州词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第4篇: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及有关资料,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古诗多种感情色彩:厌恶战争
苦痛之情、豪迈旷达视死如归之情、旁观者的同情钦佩之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意境,体会古诗多种感情色彩。进行有感情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背景。
我国盛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边塞战争频繁。许多诗人投笔从戎,奔赴沙场,用他们的笔触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王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为人豪放不羁,特别是每次喝酒之后就喜欢用激情的笔触来抒发心中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齐读诗题《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开书99页,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反反复复多读几遍。
2、请多人读。评价注重“葡萄、琵琶”的轻声、“征战”的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
第5篇:《词两首》教学设计
《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两首词都是描写江南风景的,给人以美的享受。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老年回忆江南风景写的,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词围绕江南的特征“江花”“江水”具体描写春天景物的美,抒发了自己热爱、怀念江南美景的情感。
《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这首词描绘了春季秀丽的水乡风光,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古诗文诵读已经读过这两首诗,本课学习主要让学生对词中的景象加以想象,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作深层的思考。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谙”“红胜水”“不须归”等词语在词语中的意思。
2、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表达。
3、初步了解词和古诗的不同。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自学古
第6篇:《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吟诵: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2.理解:比较准确地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习作:在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或改写诗,或运用名句进行造句练习,或写想象作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较准确地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或改写诗,或运用名句进行造句练习,或写想象作文。
教学时数:2时
教学设想: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并以生自学为主。
★说明:以《望江南》为例。其余各词均可按此方式学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步骤:
第一步骤:
介绍:温庭筠
详细介绍作者生平可以有助于生理解诗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此步可以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提高兴趣。)
第二步骤:吟诵
.生自读诗歌第一遍,正音。(可将易错字板书。)
2.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
第7篇: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
第8篇:《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凉州词》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