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和反思_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8 16:02: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和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点评”。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云山小学

李晓泓

教学背景:

张志和的传世名作《渔歌子》安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组篇章中,本组内容以感受田园诗情,热爱乡村生活为主题,精选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每篇文字都浸润着田园人家清新恬淡的气息和扑面而来的草木芬芳。《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也正是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乡村写意山水画!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读背本词。

2、引导学生层层推进的方法诵读诗词,品味其中的音律,画面,神韵,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画面美,意境美。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画面,体会诗词情感诵之以读。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忆江南》

(二)处读课文:字字落实。

(三)再读课文:琅琅上口。

(四)三读课文:历历在目。

(五)反观所学,了然于心。教学实录:

一:回忆导入-----《忆江南》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

《忆江南》。

师:哪位同学能自信响亮地背给大家听?。生(1)背的流利,但缺乏感情。生(2)能有感情地背出来,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师: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生回答,师作补充: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多媒体出示课题,请声齐读课题。生读 渔歌子(zǐ).师:同学们,渔歌子原本是一首曲子,后人给它填了词才成为词牌名,这里子应读轻声zi。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字字落实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这叫“字字落实”(板书这四个字)生:(齐答)明白。开始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生(1)读的很流畅,没有错别字。师:这么短的时间能读的这样通顺,真不简单!“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做到了字字落实。谁再来读一读?生(2)读的一字一顿,很有表情,但把“不须归”的“须”读成了“顺”。师:这位同学,老师特别欣赏他读诗时摇头晃脑的样子,有些老夫子的味道,但“须”左边是三撇,像老爷爷的三缕长须在飘,可别读成了“顺”哦。还有谁读?(大部分同学都举手)。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字音都读准了,有不理解的词义吗?

生:老师,其他的我都明白,就是不知道箬笠和蓑衣是什么东西?

师:有疑就问非常好,哪位同学能给他解答?一生举手答:箬笠和蓑衣都是用竹叶,草等制成的防雨用具。课文后面的注释都讲到了。

师: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你们还从哪看得出来它的词义? 生(1):我从箬笠和蓑衣这两个词的偏旁能了解它的意思。生(2):我从课文的插图中看明白的。

生(3):我从后一句斜风细雨这个词明白这是防雨用具。

师:这是联系上下文解词义的方法,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辨析词义的好方法,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佩服同学们语文功底真扎实

师:好了!看来第一关难不到同学们,我们就加大难度,冲关第二个层次。

三:再读课文,琅琅上口

师: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抑扬顿挫。例如前面同学们读的《忆江南》,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出它的韵律和节奏。(师边打拍子边读,让孩子们感受词的节奏感)。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就叫“琅琅上口”(板书这四个字)师“现在请同学们运用刚才老师教给你的方法读出《渔歌子》的节奏,把词读的琅琅上口。(生开始饶有兴致读)。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的甚是投入,现在特别想听一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谁第一个尝试? 生(1)读。

师:很棒,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了不起,一点就通啊!相信下一关同学们一定能表现的更好!

四:三读课文 历历在目

师:古人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志和的《渔歌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什么魅力让它流传千古?读时就要做到历历在目(板书这四个字)。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1)读,读出了一种快乐的心情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被眼前的美景陶醉舍不得回家呢。师:你把你的感受读一读吧。生(2)读,读出闲适,流连的韵味。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要读出自己不一样的体会。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老师似乎看见张志和来到我们身边了,老师真想再听一听。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多媒体出示课件,关于这首诗的动画,配乐)

师深情款款解说:晨曦微露的早晨,诗人缓步来到西塞山脚下,独坐于桥头溪畔,眼前那高飞的白鹭啊,那漫山遍野的桃花,还有淙淙的溪流声,如何能让他不陶醉,如何能不留恋忘返呢!斜风细雨中他只是一遍遍浅吟低唱-----生接:(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读的应景应情,师禁不住拍掌叫好)五:反刍所学,了然于心

师: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读古诗词的一般程式,那便是-------生:字字落实,琅琅上口,历历在目。

师:是啊,诗词最大的魅力在于诵读,希望同学们课后运用我们学的方法读一读你喜欢的诗词,你一定会爱上诵读,爱上古诗词,最后让我们在轻松,优美的《渔歌子》这首歌曲中结束这堂新课。音乐响起。课件出示作业任务: 1,背诵《渔歌子》; 2,课后运用所学诵读古诗词。

课后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我的心是“几分欣喜几分憾”。《渔歌子》这首词美的非常纯粹,自然,不像许多古诗词走不出红尘缠绕的窠臼,为了理解感受一首词所蕴含的情感意韵,老师会链接很多关于作者人生际遇,失意得意的经历方能深刻领悟,而这种生命的沉浮对于小学生来讲似乎太过凝重与晦涩了,学习起来往往就有些无病呻吟的假作。而《渔歌子》所传达的作者的志趣就如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一样简单,快乐,自由,让人一读就爱不释口,心情愉悦。因此整堂课我都是在与孩子们徜徉在诗词的诵读中去感受词的魅力,孩子们也读的意兴阑珊,这便是我的欣喜所在。具体表现如下:

1、引导学生阶梯式诵读:字字落实,朗朗上口,历历在目,每一层次的读都让学生有跳一跳便能摘到苹果的成就感。有了目标,孩子们便有了学习的动力,也便学的跃跃然!

2、通过拍打节奏,划分节奏,欣赏画面,想想画面,倾听范读,表达体验等教学方法,积极调动了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幻觉等感官去感受词的节奏美,画面美,意境美,力图带给孩子们身心的享受。

3、注意课堂的言语表达。诗情画意的语言,极力契合本首词的感情基调,在解说语,过渡语,引读语等表述中,与诗词的教学都是协调的。对孩子的评价也重在激励,由心而发。让孩子们能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欣赏!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歌子》教......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

《渔歌子》教学反思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渔歌子》教学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下是小编......

下载《渔歌子》教学设计和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渔歌子》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