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 再 别 康 桥 》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设想:
1、诵读法、讨论法
2、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朗读《再别康桥》并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课文讲解: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3、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C、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二)从艺术技巧入手鉴赏。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再读体会
六、比较、探究
1、中国是个诗歌大国,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汗牛充栋。而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从一九二八年诞生以来,四分之三个世纪了,《再別康桥》的魅力让所有读过它的人在轻轻悄悄间,沉醉低迴,她没有淹没在离别诗歌的大海里,魅力到底何在呢?
2、学生回忆古代离别诗歌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王实甫《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3、自由讨论——发言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参考:
(1)眼中所见之不同。古典离别诗中大多看到的是芳草凄凄,古道长亭,黄花堆积,北雁南飞,霜林醉染离人泪,听到的是西风咆哮,柳笛声残。而徐志摩目光所及的到处是康桥的美景。岸畔拂动的垂柳,河中摇曳的水草,上游清澈的拜伦潭,河上漫溯的轻舟,高处、低处、近处、远处的景物,都被诗人错落有致地绘进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彩画中。
(2)离别方式之不同。一般的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或热烈话别,或折柳送别,或饮酒饯别,而徐志摩选择的方式是“轻轻的”“悄悄的”“沉默”地离开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潇洒的来,又潇洒的走。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掂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3)离别情感之不同。古典诗词中虽不乏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但是大多离别诗歌,都表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情感,带上了凄凉哀婉缠绵之情,而我们在《再别康桥》中读不到这种感觉,徐志摩愿意“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虽然眷恋但走得依然潇洒。
七、总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做《同步作业》巩固
板书设计:
建筑美: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再别康桥
音乐美:押韵 音节和谐 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绘画美: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 意境
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情......
《再别康桥》(详案)备教策略一、教材分析 作品阅读价值体会诗人对难忘岁月的依恋和惜别的真挚感情,感受精巧的意象选择,及其组合成的梦幻雅致的画面和深邃蕴含。 作品教学价值(★......
《再别康桥》审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必修1第一单元的一首新诗,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写景抒情的诗歌,它是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作。本单元主要是学习“意象和感情”,学生虽......
《再 别 康 桥》一、教材简析《再别康桥》是语文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第6课。这首诗是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的代表作。他的诗歌意境优美、语......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通榆十中 李 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