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枫桥夜泊诵读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宜良县清远小学
李晓红
(人教版第九册第19课)教学目标: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省苏州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米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齐读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l、齐读诗句。
2、指名读,男、女生轮流读诗句。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逐句了解诗句的大体意思。
先在小组里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四、感受画面
我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假如给你一张白纸,你想画上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国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往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同布满了霜气—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这一个“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_曲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扩展: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同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剪梅 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七、作业:
1、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首表示你某种心情的小诗
朗读感悟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第九册《枫桥夜泊》课例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朗读感悟是《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主导思想之一,所谓朗读感悟,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理晖的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的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多阅读古诗词能使人涵养丰富。“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美诗文160篇。但古诗教学历来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的历史背景缺乏认识,因而对古诗诗理、诗情的体会与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教学的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美;欣赏古诗语言美;感悟诗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们教研组围绕“朗读感悟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以李晓红老师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枫桥夜泊》为研究载体。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11月3日李老师用五(5)班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研究课,本年级的六位老师共同去听课。
第一次课师:在我国江苏省的苏州市有一座枫桥,城外有一座寒山寺,凡是到苏州旅游的人都要到那儿去看一看枫桥,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古诗《枫桥夜泊》。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古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诗意。)师:诗中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听到的? 生:(默读勾画后)看到的是: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听到的有:乌啼、钟声。
师: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生:“愁”字。
师:同学们,打开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张继一夜没有睡着?(学生有的说诗人思念家乡,有的说诗人名落孙山心情不好,有的说他没有找到朋友所以不开心。)师:把你体会到的诗人的愁读出来。(指名读诗)课堂作业:写一首表示你某种心情的小诗:或者把《枫桥夜泊》编成一个故事。课后,教师们展开了讨论。大家都觉得李老师这节课基本按预设的教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弄清了诗的意思,明白了诗人的表达的感情是“孤独、寂寞、忧愁”,但这堂课也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气氛沉闷,预设多于生成,学生发言少有亮点闪现。课堂容量过小,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不大。
2、获得的感悟还浮于表面,虽然课堂上多次读诗,算得上“书声琅琅”,但每次读的要求不明确,朗读中没有融入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解读没有体现。
到底怎样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诗的韵昧呢?教研组的成员们又分别查找、学习了相关理论: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诗中的教学插图,借助各种媒体,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诗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对于孩子理解古诗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
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以及借助多媒体的展示或情景渲染,引导观察,启发学生去想象,把学生的视野和思考的领域拓展到课外去,自读自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孩子们的切身经验当然也是相当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试着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设身处地地想作者所想、丰富诗中的形象。这样,学习的难度既可以降低,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又得到了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教材只是一个凭借,只是一个例子”,要想获得更多、了解得更深入,就需关注课本以外的天空。我们可以收集几首与本诗相关相或题材相同的诗,让孩子通过比较诗之间的异同,以求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并加深对诗的理解。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理解来读,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多读该诗、多读该类型的诗,让学生领会诗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甚至可以以他人之感融入自我之感。学生在读时,进行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也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教研组的老师们又集体讨论修改了教学设计,11月7日,李老师又用五(2)班的学生上了第二次研究课。
第二次课
1、课件出示枫桥和寒山寺图片,激情导入。
2、读诗的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谈谈你对张继的了解,教师作适当补充。
3、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诗中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诗人听到的,哪些是诗人感受到的?
5、如果给你一张白纸,请你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副画,你想在画面上画哪些景物,画的色调应该是什么样的?
6、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试着讲讲诗的意思,全班交流。
7、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想象一下诗人为何一夜未眠,为何发愁? 8.配乐、感情朗读全诗,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来读。)9.介绍诗的深远影响:这首诗被日本教材收录其中,在日本广为传诵,日本游客不远万里都要到苏州来看看枫桥,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10.欣赏根据这首诗谱写的歌曲《涛声依旧》。11.欣赏另外几首写愁的诗词,体会不同的愁绪:
《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李后主借助了想象和感受,不但写出了愁思之长,而且还暗含有愁思难御,浩浩长流的意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李清照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使人好像看到她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诗仙李白大胆夸张的比喻,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难解之愁。
12、课外作业:根据古诗编一个故事。
这次课后,我们组的老师都很高兴,因为这一节课上,李老师非常有激情,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听、说、读、写,“诗中画”跃然于同学们眼前,“画中诗”流露于同学们书中,学得兴趣盎然。对听课的老师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优美的音乐令人陶醉,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让人耳目一新。课上扩展欣赏了三首诗词名句,同样是写“愁”,不同的写法,却有不同的内涵。通过欣赏,既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课。刘校长也高兴地向李老师表示祝贺,同时也给这节课提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如果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为何而愁,不是更能突出主题,触及学生心灵吗?对啦,我们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第三次课一定要把这一点加上。
11月13日,我校的手拉手兄弟学校九乡月照小学的全体老师来听课,李老师用五(3)班的学生又进行了第三次课的教学。课堂上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第三次课
学完全诗后,老师问:由于诗人心情孤寂,面对江枫、渔火这宁静优美的景色,却无法入眠,躺着发愁。你什么时候看着美景而发愁呢?
生甲:今年中秋节的时候,妈妈在昆明上班不能回家过节,我看着圆圆的月亮发愁,我非常想念妈妈。
生乙:我在公园看着盛开的鲜花会发愁,我想: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凋谢的,多可惜呀!
生丙:看着满山的红叶我会发愁,因为秋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会来了。
生丁:看着冬去春来燕子飞回,我会发愁,因为时间过得真快,真是光阴似箭呀!
„„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一个环节,联系孩子们的切身感受,充分挖掘宝贵的学生资源,让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切身处地想作者所想、丰富诗中“愁”的内涵。学生独特的视角,诗化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得以升华。
在此次课例研究中,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更加确定:古诗教学重在朗读感悟,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教学可以依照“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品读——背诵积累——拓展延伸”五步教学流程,使古诗教学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总之,本次课例研究给我们的收获和启发是非常大的,我们通过研究,明确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我们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大古诗教学的研究力度,力争取得较大的成果。
枫桥夜泊一、教学要求:1、知识点:(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从诗句的理解中发散想像,自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较直观的形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学习。教材分析:《枫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