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_2_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8 04:23: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_2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文。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时

【教学设计】

第一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文,了解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从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2、初读文,自学生字、词。

⑴初读文,划出生字词。

⑵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⑴指名按自然段读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⑵指名读生字词。

⑶正音。

⑷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⑸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4、初读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带着问题读文。本文写了一什么事?

①学生自己小声读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讨论,这写了一什么事?

③指名汇报:本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再读文,了解文的主要内容。

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

⑴抄写生字、新词。

⑵熟读文。

第二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文分段。

3、朗读文。

〖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文,知道了本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继续学习这一,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文

小声读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文第1部分:

⑴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⑵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文。

⑶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⑷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文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⑵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文的4~7自然段。

⑶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⑷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⑸学习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⑴默读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②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写的是一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小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大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课时教学设计2

《科利亚的木匣》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法西斯”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2.朗读......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日照市朝阳小学 孟祥花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内容〗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6课《科利亚的木匣》〖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

下载《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_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_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