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五年级科学教案与反思”。
第六章
证明
(一)3.为什么它们平行
北镇市中安中学
赵岩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已经比较熟悉,也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简单的证明步骤有较清楚的认识,这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对动手操作、猜想、说理、讨论等活动形式比较熟悉,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学生已经具备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以前的几何学习中,主要是针对几何概念、运算以及几何的初步证明(说理),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几何证明体系,本节课安排《为什么它们平行》旨在让学生从简单的几何证明入手,逐步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证明思路,为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2)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 数学能力: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公理.
教学难点:
推理过程的规范化表达.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出新知——师生互动,规范 1
证明——小组合作,突破难点——评价检测,归纳总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活动内容:
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师:出示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并质疑: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 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活动目的: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 教学效果:
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实物观察以及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规范证明 活动内容:
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b.
如何证明这个题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2ca1师生分析:要证明直线a与b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
b3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与b即平行.
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
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
证明:∵∠1与∠2互补(已知)∴∠1+∠2=180°(互补定义)
∴∠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平角定义)∴∠3=180°-∠2(等式的性质)∴∠1=∠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 第三环节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小组活动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生:我认为他的作法对.他的作法可用上图来表示:∠CFE=45°,∠BEF=45°.因为∠BEF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B.
师:很好.从图中可知:∠CFE与∠FEB是内错角.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
师生分析: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
求证:a∥b
证明:∵∠1=∠2(已知)∠1+∠3=180°(平角定义)
∴∠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 生1: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义)∴∠1=∠2(等量代换)
∴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2:由此可以得到:“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棒.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熟练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活动目的: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平行线判定的证明,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推导出的另两个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格式. 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有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对几何证明题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更提高一步.
第四环节:评价检测,归纳总结
1、课本第231页的随堂练习第一题
2、小组竞赛、比一比等。
①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表:
② 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 5
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 ③ 注意:证明语言的规范化.推理过程要有依据. 活动目的: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教师能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前进. 通过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 教学效果:
学生充分认识到证明步骤的严密性,对平行线判定的三个定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课后作业:课本第232页习题6.4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第233页习题6.4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四、教学反思
平行线是众多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
学生初学证明时,对于证明中的每一步的因果关系很茫然,有的学生尽管头脑中对每一步的前因后果都比较清楚,但写出来的证明过程前后没有因果关系,这需要教师在学生刚接触证明题时,再三强调这一点。对于初学者而言,为了更好地掌握推理方法,要保证推理有根有据,上一步的因与下一步的果的因果关系明确,保证证明过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李国玲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93页~P95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逐渐扩大......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教学设计与反思高三复习课(第一课时)一、考纲说明: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写出点解得电极反应和总反应。二、课标要求: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
湘教版 美术 八年级下册 五角星 教学设计 教案(一) 2008-02-24 09:11 五角星》教学目标:1、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尝试其简单的制作方法。2、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
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课时: 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