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14.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会体现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要遵循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已有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自我探索与交流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四章第三节内容。是在之前已学的图形的运动,几何说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它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也是重要的性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为后面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做好铺垫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有了之前几何学习的基础下进行新的研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与总结,又能对后面学习的八年级的几何论证起到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
七(3)班学生整体水平一般,个体之间差异不大,上课参与程度较高,男生发言更为积极,但女生思维比男生更出色,总体而言,对于数学的学习态度较好,但是热情不足,几何学习以来,部分同学对于数学更感兴趣了,但是思维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原来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增添了不少压力。
从内容上来说,七年级的同学已经学习了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概念以及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相关性质,简单的几何说理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对于基本的证明题的说理过程掌握地的还是比较好,但是对于操作、归纳和想象能力较弱,所以在进行几何教学的时候,特别注重操作的过程,通过动手来得到一些结论,真正理解概念和方法,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几何学习能力。
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设计不同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在自我探索中得到,大部分中等层次的同学可以在交流讨论环节中得到结论,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则要求他们对性质有一个初步认识及应用。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说理等活动,发现并归纳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重要性质;
2、会用演绎法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说理,同时体会实验归纳与逻辑推理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它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观察、归纳;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正确表述和运用.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事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1)怎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元素?
相等的两条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3)还记得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及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吗?
二、探究新知(事先先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1、操作归纳
(1)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象?
(2)请同学将事先所画的等腰三角形和一个剪好的等腰三角形拿出来
你们手中的等腰三角形是怎样画出?【这一部分体现了个别化教学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完全相同的任务,充分体现了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有利用两边相等,联结端点—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还有画一条线段,画它的垂直平分线—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如果用尺规作图,则是利用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还有画一条线段,分别作两个度数相等的角—这是利用什么性质呢?„„„„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首先先说明一下等腰三角形具有关于边的性质,那有没有关于角的性质呢? 操作:请同学观察自己所画的等腰三角形,可以用量角器量一下三个内角;或者在剪好的等腰三角形中,进行翻折(沿那条直线翻折?--顶角的平分线)。在翻折的过程中,你可以发现什么现象,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操作,形成猜想.)
(3)得出结论:∠B=∠C,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实验操作,并用叠合法说理)【叠合法说明是一个难点,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将相关语句用填空形式给出,可以给能力弱的学生一个向上的台阶】
2、推理论证
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说明∠B=∠C的理由 解:过点A作∠BAC的平分线AD,AD和BC相交于点D.因为AD平分∠BAC(已知),所以∠BAD=∠CAD(角平分线的意义)
在△ABD与△ACD中,AB=AC(已知)∠BAD=∠CAD AD=AD(公共边)
所以△ABD≌△ACD(S.A.S)所以∠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新知再探
(1)由△ABD≌△ACD,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其它的结论?【这里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及重点,可以小组交流讨论后再全班交流,在设计时将性质以填空形式印在任务单上,如果能力较弱可以当做填空题完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直接归纳得到,体现了个别化的教学设计】
由△ABD≌△ACD,可知BD=C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所以AD是底边的中线.由△ABD≌△ACD,可知∠ADB=ADC=90º(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所以AD是底边上的高.这些性质可以表述如下: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问:这条性质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有哪些注意点?(注意大前提条件是等腰三角形,还有不能说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平分线、(腰上)中线和高重合)
追问:在刚才的证明中,我们是已知AB=AC,并且作顶角的平分线来说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那你是否尝试一下以其他两线为条件来说明(譬如已知AB=AC,作底边上的高或者底边山的中线来说明)可以作为课后思考题
(2)老师在准备等腰三角形的时候是这么做的,你们说我裁出来的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对折一张纸,沿着折痕裁一下)这运用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个特性?(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新知应用
(1)书练习14.5/1(学习如何用符号语言表示这条性质)
(2)填空题(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进行巩固与复习,由于在将三角形的分类时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关于等腰三角形的题目,所以本大题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旧知,所以以填空题形式出现)
1)已知在△ABC中,AB=AC,∠B=70°,求∠C和∠A的度数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求其余两个角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求其余两个角(教师板书,学生思考后作答)
(3)已知,AB=AC,∠BAC=110º,AD是△ABC的中线.⑴求∠
1、∠2的度数;
⑵AD垂直与BC吗?为什么?
(本题是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条性质的首次在说理中运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说理要求,即条理性,所以带着他们一些完成这道说理题)解:⑴∵AB=AC,AD是△ABC的中线(已知), 1∴∠1=∠2=∠BA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初次写时应为:等腰三2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和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BAC=110º(已知),11∴∠1=∠2=×∠BAC=×110º=55º(等式性质).
22⑵∵AB=AC,AD是△ABC的中线(已知), ∴AD⊥B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初次写时应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4)书练习14.5/2(这道题目的可以用等边对等角+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去证,也可以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去证,正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略微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5)书练习14.5/3(这道题目可以用等边对等角的思想,也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思想,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说明:(3)(4)(5)这三道例题可以这么讲解:“这道题目已知什么条件?(等腰三角形),它有什么性质?(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那怎么运用这条性质呢?(探究2和练习1中已做好铺垫,此时再做题难度略微降低些)” 课堂小结
1、学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
2、学了哪些方法,如何正确地运用它?
3、还有什么困惑? 作业布置 练习册14.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理......
课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授课教师: 秦安县五营中学 赵俊堂一、学习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内角以......
12.3.1等腰三角形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中学程宏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2、数学思考:(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河北肥乡第二中学牛海美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