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桂林山水教案第二课时”。
北京市东城区一师附小 李辉
【设计理念】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意义。2.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基础上,获得体验和感受。
【教学目标】
1.边读边想象,感知桂林山水的独特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感知桂林山水的独特美景,借助提纲进行背诵;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制作CAI课件,准备桂林山水影像、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导入教学,整体感知课文
(一)以谈话导入教学,交待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检查课文阅读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读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大家听一听他们是否把字音读正确了,语句是否读通顺了,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设计意图:从检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读书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二、感知漓江美景,体会表达特点
(一)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探究
师:我们根据课文的顺序,先来畅游漓江。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设计意图:通过勾画相关语句、思考表达特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交流汇报,探究课文的表达方法 1.请学生汇报,读相应句子。2.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师:很多到过桂林的人都说: “到了桂林,就进入了诗的意境。”同学们勾画的课文里的文字,被老师重新分行排列,节奏不一样了,大家读一读,它像不像一首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设计意图:用诗的形式再现文本语言,既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凸现了这几句话在表达上的特点,拓展了不同文学体裁知识。] 3.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特点,读出个人感受。(1)直接抒情:“真”字直接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之情!教师引导读书预设:
你能让我们在你的读书中感受到这种惊叹之情吗?你的读书中有高声的赞叹!哎,同是赞叹,还有不同的读法吗?你为什么这样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不同读法,表现作者的惊叹之情。](2)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漓江水的特点。
教师引导读书预设:
①从视觉、听觉上突出漓江水的“静”。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我们看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我们简直听不到水声。再读。
②从视觉上突出漓江水的“清”。如:
引入资料:漓江水的含泥沙量仅为万分之零点六,数值之低,世界少见。
激发联想:透过这漓江的水,我们能看到绿绿的水草,游动的小鱼„„
③借助联想、想象,突出漓江水的“绿”。如:
多大的一块翡翠啊!这样一块无瑕的翡翠,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呀!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它的无瑕之纯、之绿。
④整体阅读,通过阅读传达出个人感受。如:
荡舟在这样的水上,我们都会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大家练读这几句话,试着通过阅读传达自己的感受。
大家知道,排比句的运用能使感情更加强烈。听老师这样读读,你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特点,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3)体会每句话先概括特点、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师预设:
我和同学们合作读这几句话,我读每个特点的前半句,大家读每个特点的后半句。然后想想,这几句话在表达方法上有何特点。(4)学习对比手法。
教师预设:
这段话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可作者却在开头写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教师总结:对比手法的运用,更突出了漓江水的与众不同。以特点比特点,并引出下文。4.请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并在全班展示。5.小结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想象和联想,加深对文句的理解;通过朗读,传达作者要表达的感情;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法表达事物特点。
请学生交流,在学习桂林的山时,准备从哪些方面入手。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总结,掌握阅读方法,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
三、自学桂林的山的有关内容
(一)默读课文,自主探究
师:大家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二)汇报交流,学习课文的表达手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
2.排比、比喻手法的运用。(1)山之奇。①理解“拔地而起”。
师:大家知道,“拔”指的是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拔地”描述了桂林山从地面上陡然矗立的景象,像原本没有而硬拉出来似的; “起”则表现了桂林山高高耸立的特点。大家想象一下,桂林山“拔地而起”的样子。
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体会“拔地而起”词语使用的准确、形象。
②理解“奇峰罗列”。
师: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山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几座山峰!
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几句话。
③对比读。
师:听听老师读这句话,注意“各不相连”“像骆驼”后,我们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时间略长,前一个停顿体现“拔地而起”与“形态万千”的特点处于不同层次,后一个停顿体现具体形态与特点概括之间的不同层次。)
④展示读。
师:桂林的山真是神奇!谁来读一读,表现出它的特点。(2)山之秀。
师:“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直接写出了山的形态,既简洁又形象。那么这一句,能不能也这样写——“像屏障、像竹笋”。
引导学生体会,如果只写“像屏障、像竹笋”,就只体现了形象,无法体现清秀、美丽的特点了,当然也不能和下文的“色彩明丽”照应。
师:桂林的山真是秀美!谁来读一读,表现出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相关语言的比较,感悟山的秀美,体会表达方法。](3)山之险。
①理解“危峰兀立”。
查字典,学习“危”“兀立”的意思,理解桂林山高耸直立的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若站在这样的山峰上,会有怎样的感觉。
②理解“怪石嶙峋”。
查字典,学习“嶙峋”的意思,理解桂林的山石鬼斧神工,超乎一般想象,且突兀、重叠的特点。当然,在这样的山石上是站不住脚的。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能不能站在这样的山石上。一是怪石怕人,一是突兀、重叠,难以站立。
(三)请学生在朗读、领会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并在全班展示
四、拓展学习,玩赏桂林山水
(一)理解“甲天下”的意思
师: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之后,大家说说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二)桂林山水给其他人的印象 1.“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来历:广西学子王正功,曾作七律二首,诗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句。王正功的文学成就在古人中可以说是很一般的,但因这一句千古绝唱,使其成了历史名人。后来,一个叫张次良的人,将王正功所作的诗刻在了独秀峰南麓读书岩上方。2.当代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呵!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配以背景音乐、桂林山水图片播放。
(三)书写心目中的桂林山水。师:请大家写一篇与桂林山水有关的文章,可以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可以想象自己游览桂林山水的情境,也可以表达桂林山水给自己的印象„„
[设计意图:找准教材空白点,适时补充资料,拓展学生阅读,进行习作,使课本课程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同时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炼化一小 刘刚教学目标: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清远市清新区第四小学李明[教学要求]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2、学习作者......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中入境,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3、通过自......
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