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物质的构成》
一、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也是科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学习物质的微粒构成是对接下去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具体来说是对八年级所要学习的水的组成、例子模型与符号,九年级上物质的变化及酸碱性质学习的一次重要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在前几节课中已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但是对物质的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并不了解,该内容对于他们来说相对抽象,初一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分子概念的构建,以及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扩展,并结合课标,考虑到初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将采用古诗《梅花》引入课程,让同学们思考花香何来,并且让学生动手大豆与芝麻混合实验来具象感受分子间隙,从而探究物质构成,攻破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3)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了解扩散现象。
(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 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五、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标要求,初中科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教学。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板书设计
3、蔗糖,放大镜,白纸,黄豆,沙子,烧杯。
七、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将采用阅读图片→课堂讨论→实验观察→延伸讨论→获得知识的研究性方式来展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发挥学生潜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疑、实验、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引入新课。ppt展示古诗及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欣赏古诗。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花香?让学生思考问题且进行课堂讨论。学生思考片刻后,请同学发言。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出物质构成的概念,以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②教授新课,探究新知
展示甘蔗并观察蔗糖的三张图片
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蔗糖,并且描述观察结构。
教师讲授抽象概念:这种微小的颗粒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分子。一颗糖是由无数个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糖分子构成的。生活中有许多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比如说水是分子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的微粒,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盐就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呢?举个例子。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其他现象。
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细胞很小,但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它,而分子更小。那么分子小到什么程度呢?通过阅读书上P140第二段来说明。学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一滴水中大约有1×10个水分子构成,那么这么多水分子是紧密无间地挤在一起,还是像同学们那样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大家想想看。学生回答:分子之间有空隙。
教师:那我们就亲自动手,做个模拟小实验吧。
21③动手实验,开拓思维
演示实验:沙子和黄豆的混合总体积减少的实验。教师:沙子和黄豆混合总体积为什么会减少呢?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沙子黄豆之间有空隙。
教师:对了,其实啊,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分子之间有空隙。其实,我们之所以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不停的运动之中,并且是做无规则运动。接下来,让我们看下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吧。
教师播放小动画。
本堂课内容同学们都掌握了么?我们来复习小结一下。④课堂小结,习题巩固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物质还可以由其他微粒构成; 2.知道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⑤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能够在花园里闻到花香的原因是()A、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B、分子有质量
C、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 D、分子的体积很小
2.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变小,这个实验说明()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D.分子间有间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C.一滴很小的水就是一个分子 D.自然界中有很多种分子 学生做题并且举手回答 ⑥布置作业,课后补充
完成书本课后习题。
八、板书设计
物质的构成一、什么是分子?
二、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
三、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1一滴水中大约有1×10个水分子
四、分子之间有空隙
五、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好不容易结束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新课教学,总体感觉好难,好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些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的大脑象灌了糨糊一样的理不清头绪!不过,虽然......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反思好不容易结束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新课教学,总体感觉好难,好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些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的大脑象灌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校公开课)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
第四节 物质的构成[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一个“铁树开花”的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急于寻找答案的激情进入新课学习。分子属于微观领域,学生既看不见,又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