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设计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井底之蛙》讲的是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做整个世界,当它知道鳖生活的东海无限宽阔之后无地自容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满的人。课文比较简单,但语言介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而且蕴含的道理也很深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教材。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快,语言由口头向书面语过渡,阅读能力也由朗读向默读发展,初步具有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接触一些浅近的古文会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时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验青蛙的小快乐及鳖的大快乐,由浅入深的走进文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比较青蛙和鳖的生活环境,从而感受到青蛙的孤陋寡闻和夜郎自大。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文言文,了解大意。
3、体会井底之蛙由“夸耀自己”到“觉得自己非常的渺小”的变化过程,领悟寓言意在讽刺那些夜郎自大、见识短浅的人。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浅井之蛙的快乐,骄傲。
2、对比两种快乐。拓展谈话,想象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领悟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从而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要不断的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教学重难点:
了解井底之蛙由“夸耀自己”到“觉得自己非常的渺小”的变化过程,进而感悟寓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 二 课 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小游戏:“看图猜寓言、说寓意”。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设计意图:
一、游戏的形式轻松、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形式轻松、愉快的进入课堂学习;
二、“说寓意”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复习寓言故事的特点,从而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复习旧知,概括大意。
1、复习生字词。
2、根据提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用检查旧知的形式来由浅入深的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词义,并通过找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补充相关资料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研读课文,体会寓意。
1、自读课文,通过“夸耀、尽情”等重点词语体会井底之蛙的小快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井底之蛙的快乐、得意和骄傲,并能把自己的体会绘声绘色的读出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
2、体会东海之鳖的话,感受生活在东海之中的“大快乐”。① 理解“千里之遥,千仞之高”,领悟“大快乐”的含义。② 借助白话文,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文言文。③ 徜徉东海,感悟寓意。
【设计意图:补充资料可以把东海之鳖所描述的大海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海的辽阔、深远和丰富多彩,进而和井底之蛙的那一口浅井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拓展文本,升化主题。
1、从自身出发,谈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体会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体会出文章的寓意,从而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要不断的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2、推荐课外读物《庄子.秋水》。
五、星级作业,挑战自我 ∵复述故事。∵∵背诵这段古文。∵∵∵续写故事:
∵∵∵∵井底之蛙听了这些话,瞠目结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于是„„
【设计意图:作业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对文本进行拓展,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井 底 之 蛙
鳖
深
大(视野开阔)
蛙
浅
小(盲目自大)
【教学反思:】
本文是根据《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井底之蛙”被用来讽刺了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满的人。这一点很多学生都了解,甚至在生活中会时常用到。但青蛙的目光怎么个“短浅”法,它又是怎样认识到了自己的自大,这就要深入课文去了解。在设计本课时,我有一个想法:绝不逐句逐字讲解课文,做内容分析,而要让孩子们在本节课自主感悟,除了领悟寓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青蛙在浅井生活中的快乐是悟出本文寓意的关键一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把青蛙的快乐生活有机的串联起来,勾勒出了四个快乐的场景:“高兴时……;疲惫了……;跳进井水中……;快乐的极点……”在每个“场景”中,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井底之蛙的快乐、得意和骄傲。例如:“尽情”、“安然休息”、“绵软休息”、“独占”、“极点”并指导学生学会把朗读的语气和青蛙的心情联系起来,教给学生学会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从他们朗读的声音、朗读的表情,我仿佛看到了一群自娱自乐的小青蛙们。
就在学生还沉浸在青蛙快乐的情感里,东海之鳖的到来打破了青蛙的美梦,也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究竟是什么是得井底之蛙的认识、情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瞬间觉得自己自己非常渺小?这个峰回路转的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沉思。此时,我深知,点拨好这个问题,学生就能顺其自然的悟出本文的寓意。于是我为学生出示了一段东海的图片资料,把东海之鳖所描述的大海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海的辽阔、深远和丰富多彩,从而和井底之蛙的那一口浅井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体会出井底之蛙在听了东海之鳖的话后“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回顾这一教学片断,图片的出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在欣赏赞叹东海的宽广、深远后,自然而然的理解了东海之鳖的话,进而明白了青蛙的快乐只能算“小快乐”,而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大快乐”。在教学这一部分时,还有一个渗透点,那就是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朗读古文。我采用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读古文,鼓励学生模仿老师读古文等方法,让学生感悟古文句中的停顿和朗读的节奏。
教学进行到这儿,我知道在每个同学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悟,当“你想怎样告诫自己?”问题一抛出,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说自己的想法,看着一只只小手向我示意,我的心里一阵窃喜,孩子们已经进入了“探索者”、“研究者”的角色之中,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本文的寓意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呈现出来,不做井底之蛙,不做盲目自大,目光短浅的人是孩子们学完这一课的收获。我欣喜这堂课的过程,我欣喜孩子们的收获,我默默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希望我和同学们都能更好学,不自大,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大快乐。
在备课时,我力求做到: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努力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出崔峦老师提出的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语文课堂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运用的能力。回顾这堂课,我觉得如果找准读写结合切入点,让孩子们说完寓意后,动笔去写感悟,从而落实听、说、读、写这一能力的培养,引领孩子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会让他们不但感受到了语言,熟悉了语言,理解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运用了语言。此外,这则寓言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蛙有蛙的快乐,鳖有鳖的快乐。蛙在井底很快乐,鳖在大海很适宜。蛙不可能有鳖的眼光,鳖也不可能像蛙一样跃、攀、躲、跳。课文写鳖不理解蛙的快乐,而蛙即使到了大海也享受不了鳖的快乐。所以,是否快乐,要看什么样的环境适合谁,也要看个人的追求。但在教学中,我没有涉及这个层面。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更深层次挖掘教材,走进文本深处,而不是游离于教材表面。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的“渺小”。2.认识本课识字表中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写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二、教学重点1.体会故事用来讽刺那些自大的......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指导朗读、理解课文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板书课题]井底之蛙[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二、读课文,理解青蛙和鳖对世界的不同看法1、想一......
教科院 050401030 黄啊叶四年级(1)班《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的“渺小”。2.认识本课识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加强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