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蒹葭》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复习提问:关于诗经你知道多少?请你简单介绍一下
导语: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6.同学们请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蒹葭 秋风 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四、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①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 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五、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㈡练读 ㈢展示 ㈣齐读
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唱,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歌谣传唱不息。
六、作业: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主要从作者抒发的感情入手.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
《蒹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蒹葭》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追求者”和“......
《蒹葭》教学设计 涅阳四中 陈静【教学目标】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