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故乡》
2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
2课时 《在烈日与暴雨下》
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
2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3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名著推荐与阅读
1课时
五、故
乡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4.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 ——“景”变: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1. 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
四、课后作业
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1921年。、“神奇”“美丽”等)“萧条”“死气沉沉”等)
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1919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
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
1921
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1《呐喊》,它的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 “月下绿滩”等)、“老屋一角”等)。本文所体现的最大的变化是“人”,读课文,感受“人”的变化。第二课时
一、品味“变化”——“人”变: 1.闰土
(1)请学生尽量用原文填空,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了解闰土的变化。闰 土 少
年 中
年 外貌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小银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 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
语言 滔滔不绝地说
新鲜事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 “只不怕我”,送贝壳和鸟毛,告诉许多新奇的事 恭恭敬敬,称呼“我” “老爷”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 寄希望在神灵上
(2)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3)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17—28自然段,(4)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炼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少年闰土:聪明、机灵2.杨二嫂
(1)组织学生阅读39——52自然段,特别注意第言、动作、外貌等的语句,感受杨二嫂的变化。(2)揣摩杨二嫂的心理活动,分析杨二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蛮无理、无中生有、贪小便宜)。
(3)分角色朗读39——52自然段,个角色。
小结: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告诉人们什么?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冷漠、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二、与作者共探“路” 1.“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
55—72自然段。通过朗读加深对闰土变化的感受。
中年闰土:淳朴、善良、迟钝、麻木)45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描写杨二嫂的语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第二层。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
杨二嫂这个角色演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由老师承担这
农民生人与人之间的 ”有什与下文联系起来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三、课后作业
鲁迅在《故乡》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二十年来故乡人、物的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你的故乡在二十年里一定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请通过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方式了解这种变化,结果写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六、我的叔叔于勒参 考 教 学 案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2.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其匠心和魅力。3.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4.能继续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一篇。教学重点:
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仔细阅读文本,积累有价值的字词2.从各种渠道收集作者资料,了解莫泊桑的生平、作品、风格等。3.尝试简述故事,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有完整的情节、不使用第一人称,并准备向同学们讲述。课堂学习
一、导入
1.前面我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乡》们和作者一样对这些人物充满了感情,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国作家的作品认识外国社会,认识那个社会中的另外一些小人物。2.学生交流对莫泊桑及其所处时代、作品风格、作品情况的了解。
二、整体把握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简述这个故事。
开头是这样的:2.整理情节
要求学生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整理情节,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提示:可以借助题目)参考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及隐含在这变化中的现实意义。把你的了解和探究
个性化备课,从中认识了闰土、杨二嫂这些旧中国农村的小人物,我更借助这些人物了解了一个时代。其实,每个作家的更是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今天我们就要走出国门,通过外
19世纪的法国,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并且试一试用最简洁的短语
盼于勒
发展 赞于勒 并探究变化的形成原因,例 “在 开端
高潮 见于勒 结局 躲于勒
三、课文分析
1.回忆《故乡》一文的学习,我们是从哪些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
2.那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一下本文的主要人物于勒吧。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于勒是主角吧。
如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要求说明理由。教师也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们把关注重点落在出场较多的菲利普夫妇身上。
3.请从语言、动作、神态这些角度寻找菲利普夫妇的“变”,想一想他们的这些变化,揭示了什么心理,作者这番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什么性格?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在文本上做好圈点评注。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
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成功,互相补充完善。参考板书
开端 盼于勒
发展 赞于勒
菲利普夫妇 高潮 见于勒
变
结局 躲于勒
课后学习
1.再次深入阅读文本,争取读出新的更深的感受2.思考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主题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回忆与复习
1.通过上一课时的阅读,我们初步认识了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合上书本以后,你们对这两个人物的哪些言谈举止印象最深?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莫泊桑笔下塑造的菲利普夫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3.教师总结: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本文,仔细品味这些作家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创作中去。
二、思索探究
1.我们的学习不能仅仅限于大体上了解内容,还要讲究精读细读,甚至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今天,就由老师开个头。教师预设“深度问题探索板”,由学生自主选择(1)“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物的内心,请你加以揣摩。
(2)菲利普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普先生“早就看出来了”吗?他究竟看出什么了呢?(3)“插叙”指的是什么?本文的插叙在哪里?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4)被打发到美洲的于勒先后写来了两封信,你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累赘?(5)“我”为什么会给于勒那么多小费?你能够用合适的语气朗读课文倒数第八节吗?(6)“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也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1-2个问题探讨、交流。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句中加点词语很巧妙地表现了人”菲利
读完本文,你对于勒肯定也有自己的态度?
虚荣势力
自私贪婪
刻薄泼辣
小市民形象
表达中心的。在学习的同时,“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所以,你是同情还是鄙视这个人物,或者有其它的看法?
要求学生尽量自己思考,不赞成依赖小组学习。2.主题探讨归纳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跟随着作家莫泊桑在19世纪的法国走了一遭,亲眼目睹了发生在一户中下阶层人家的悲喜剧。面对菲利普夫妇一家从悲到喜再到悲的经历,我们不得不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亲人互不相认,家人不愿团圆?这个东西是否具有时代性,普遍性呢?
鼓励学生自主探讨本文主题 参考板书
开端 盼于勒
虚荣势力
金钱社会中
发展 赞于勒 菲利普夫妇 自私贪婪 人与人之间
高潮 见于勒
变
刻薄泼辣的冷酷关系
结局 躲于勒
小市民形象 3.教师总结
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不过,大家也不要失望。你们看,文中不还有一个愿意给于勒十个铜子的若瑟夫吗?在这个孩子的心中,还有充满温情的亲情存在。实在是值得我们欣慰。课后学习
1.认真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三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外语段
一次,我生病在床,心绪异常烦躁,嘴唇干裂出一层白皮。突然听见“啪”的一声脆响,什么东西摔碎了。我恼怒地大喊起来:“妍妍,你又在淘气!你能不能让人安静一下?你真太不懂事了。”屋内静了半晌,才见女儿怯怯地走到我身边嗫嚅着说:“妈妈,我看你嘴太干了,想给你倒点热水喝,我不是故意弄碎杯子的,你别生气好吗?”我一下子把女儿那溢满莹莹泪水的眼睛紧紧地吻住了。我吮吸着女儿的泪,暖暖的,有点咸。3.推荐阅读《项链》
七、在烈日和暴雨下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并能模仿写作。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认真反复阅读课文,预习课内生字词
2.认识作家老舍,了解其生平、作品、风格等
3.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骆驼祥子》这本书,能简单地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课堂学习:
一、课前导入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大家对生动有趣的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小说如此吸引大家,这和它的构成是分不开的。人物、情节、环境构成了我们喜欢阅读的生动的小说。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小说也许就不那么吸引人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节选,并且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来更深入地品味小说的精妙。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本文在环境描写方面的魅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后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作文创作中使用起来。
大家了解老舍先生吗?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的作者情况,教师可做适当补充。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本书,有同学读过吗?能不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简介故事内容,教师在点评中要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针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评价。
二、人物篇
1.听了同学的介绍,结合你预习时的阅读,请大家谈谈你对祥子这个人物的看法。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不必局限于节选内容,可以扩大到全书范围。
2.大家对祥子充满了同情,是因为文中的祥子处于十分让人同情的环境之中。你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出祥子当时的悲惨处境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入理解语句
3.在如此悲苦的生活中挣扎的祥子,他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老舍先生是如何描绘的?学生活动:
请从文中找出对祥子心情的描写,并且带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4.为什么文中的祥子处境这么悲惨?是因为烈日或者暴雨吗?我们大家也许同样的有淋雨曝晒的经历,难道我们也如祥子一样悲惨吗? 学生活动:
深入探究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根源。
三、环境篇
1.同学们看到了在祥子生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这样的旧社会造成了祥子和其它许多车夫的悲惨命运,更造成了无数穷苦的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2.通过以上分析,尝试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参考:
课文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3.同学们,一篇小说的“环境”不仅指“社会环境”,还包括“自然环境”。通过阅读,大家一定感受到了,本文的自然环境是直接导致祥子陷入困境的原因。那么,我们也来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精妙地描写自然环境的。学生活动: 再次认真阅读文本,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的,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特点可供我们学习。
课后学习:
认真阅读文本,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的,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特点可供学习。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环境篇
1.作者老舍是如何将“烈日”这一自然现象生动地表现于纸上的? 学生活动:
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参考:
正面描写
“太阳” “砖窖” “阳光”
侧面描写
“柳叶打卷” “柳枝低垂” “马路发着白光”
“便道飞起灰沙阵” “柏油路被晒化”
“狗” “骡马”
——盛夏街头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烘托“烈日”
“干燥、烫手、憋闷” “喘不过气来”
“刺目、难听、腥臭味”
其它车夫不敢出门、不敢快跑、抢水喝
——人们感受和反应渲染“烈日” 2.让我们再来看看“暴雨”,作家老舍会不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暴雨”呢? 学生活动:
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并归纳“烈日”和“暴雨”两部分写法的不同。参考:
柳枝:微微地动了一下-飘洒地横摆-随风狂舞-惊疑不定-横着飞(实写风,简介描写)
雨:雨星-雨点-鱼道(借助比喻进行描写,直接描写)教师总结“烈日”、“暴雨”两个段落的写作特点。学生活动:
朗读你认为描写地最传神的语段,体会本文景物描写的魅力。
二、总结探讨篇
1.如果把这个节选的题目改成“在恶劣的环境下”,你觉得好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并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2.教师总结文中景物描写的魅力和作用,希望学生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本文通过描写“烈日”和“暴雨”这两种特殊的自然环境,表现了祥子所受的煎熬,为了生计,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学以致用 1.学生活动:
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片断写作,表现一个因家境困难而打算辍学的孩子在烈日下从学校走回家的情形,200字左右。
2.交流小作文,可现在小组内交流,时间允许可以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在班内交流。课后学习:
1.完成探究练习二。
2.推荐阅读《骆驼祥子》和老舍的其它作品。
八、多收了三五斗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从而掌握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梳理故事情节,讨论作者设计的这些情节是如何鲜明地体现主旨的,从而领悟作者谋篇的匠心所在。
3.让学生透彻地了解“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幸福。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农民们辛勤耕耘,最终是获得了一亩地多收了三五斗的大丰收,请你换位思考: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思考片刻,举手发言,发言人数控制在3-4位)好,同学们似乎真的已品尝到了丰收给你带来的喜悦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们,他们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2.简介作者: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苏州人,文中所写的“万盛米行”就是苏州甪直古镇南市梢上的一家老字号店铺。
二、教学新课
1.快速阅读课文,根据小说内容,请同学们具体说说旧毡帽农民丰收后做了些什么,心情怎样?(要求:阅读时适当作圈点勾划)2.学生发言。
3.归纳学生发言内容:(投影)
事情:满怀希望,运米进城;讨价还价,低价卖出; 街上购物,一减再减;船上议论,杂乱无果。心情:希望 哀怨 愤激 沮丧
4.同学们,为什么课文中所写的农民朋友“多收了三五斗”以后的情形会与你的想象截然不同呢?(引导学生看书思考)5.讨论归纳:
“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田主方面的租是要缴的”“我们同行公议”——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迫 “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
三、总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到,在旧中国农民们的凄惨命运,以及造成他们这种命运的种种原因,相信大家在为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叹息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从而懂得应好好珍惜。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准备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明确教学目的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
1.训练朗读人物对话,从中揣摩人物在那时那地的心理、心情,从而学习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分析小说情节的安排,揣摩作者谋篇的匠心所在。
二、布置朗读
1.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大组,明确甲组读“粜米”,乙组读“船上议论”的任务。2.甲乙两小组再分成若干小小组进行扮演角色的朗读,同时要思考如何读,为何要这样读。
三、大组交流
1.甲组中的一个小小组进行朗读表演。
2.同学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说明改进的理由。3.分析归纳:
在粜米的过程中,我们应通过农民与米行先生简短的对话,读出农民内心复杂的情感:⑸——吃惊;⑹⑻——焦急;⑾——愤激;⒄⒆⒇(21)——哀求 伤心 无奈。
读出米行先生的形象:⑼⑿——神气活现;⒅(22)——冷酷无情;(32)——奸诈凶恶。4.老师作个示范朗读或再请一组较好的同学朗读。5.乙组中请一个小组进行朗读表演。6.同学们听同样内容的朗读录音。
7.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应该怎样才能读得更好。8.分析归纳: “船上议论”主要体现了三个层次,愤愤不平的发泄——满怀希望寻出路——路路断绝后的抗争。
9.全班同学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四、小结
1.通过对这两部分对话的研读,我们发现叶圣陶是驾驭语言的高手,对话虽简短,却鲜明地体现了农民淳朴憨厚、凄苦无助而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苦苦挣扎的性格特点;小说还有一段情节是写街上购物,作者通过描写街上热闹的购物场面来反衬农民内心的悲苦,尤其是重点刻画农民改变购物计划的心理,让读者看了心情异常沉重。
2.小说选取了三个场景来写,内容凝练,结构严谨,块块内容均凸显“丰收成灾”的主题。这种谋篇的技巧值得我们揣摩学习。
五、结束语
同学们,一篇《多收了三五斗》让我们结识了值得我们深深同情的一群农民朋友,让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在二三十年代灾难深重的社会状况;让我们欣赏到了作品语言及构思的艺术特点;让我们汲取了丰厚的文化、情感、营养„„
相信,同学们如能热爱阅读,那你的收获将是无限的。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茅盾的《春蚕》。
2.任选一个角度写篇400字以上的赏析文章。综合学习与探究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活动目标:
1.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本单元小说的重点语段,理解作者对社会与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
2.通过阅读小说,能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与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经历产生共鸣,.深入理解作者的爱憎情感。
3.品味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初步学会对表现不同人生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4.能利用网络等多种方法查找所需资料(包括作家生平、创作背景、相关作品等),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研究。5.能运用书信体形式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课前学习:
1.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研读并作相关点评或笔记。2.查找、收集本单元某位大师的相关资料(包括作家生平、创作背景、相关小说等)。课时安排 三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本单元小说的重点语段,理解作者对社会与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
2.读小说,能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与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经历产生共鸣,深入理解作者的爱憎情感。
3.初步学会品味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活动形式:
开展一次[板书]:“我读小说——”主题交流活动。
三、活动指导:
1.所谓重点语段是指:能揭示小说主旨、让人产生联想、作者在小说中进行议论抒情、或对人物形象有特殊表达效果和作用等的句段,作为本次“我读小说——”的主题交流活动,同学们对本单元小说中有独到启发或有疑义的句段也可作为重点语段。
2.选题不宜过广,宜从小处入手。立足本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的几篇小说,适当延伸;抓住1-2篇做细、吃透。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说重在“品”,读小说不能仅仅读故事情节,更要能通过品味、感悟、欣赏.小说中的重点语段,理解作者对社会与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从而了解历史,丰富人生,甚至改良社会。
(二)出示活动目标(见上)
(三)确定分组:
按选择的小说篇目分组(若选择的是相关作品,按背景、主题、或作家归类),组员4-6人不等,确定组长,记录员。由组长主持召开研究小组会议,讨论决定各组员的分工,把选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小问题必须围绕学习与探究的目标,或品味、感悟、欣赏小说的重点语段,.或感悟作品的爱憎感情及作品所折射的人生、社会及生活的内涵,以感想形式呈现等。
(四)各组活动 各组员分担任务,由组长主持,其间可召开1-2次的讨论会,讨论研究的结果或碰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巡回时应作适当引导。)
(五)成果整合各组选出有代表性的语段和相应的精彩领悟或共同疑惑,作归类整理,最好课后能打印成文,以备第二课时交流。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标:
在小组成员精读、研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心得体会,加深对本单元小说内容的理解,初步激发小说创作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 1.导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研读本单元作家的小说,各小组一定有了自己的精辟见解和独到发现,让我们把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与其他小组进行一番交流,看看能否找到对“哈姆雷特”们的共性认识,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这些优秀作品的理解。
[板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2.小组交流
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全班学生可选择自己有感悟、或受到新启发、或产生新疑问的发言进行适当记录与点评。3.全班互评
师生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共同点评。教师对每个活动积极的学生应从活动态度、活动方式、活动成果等多方面进行总结。注意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活动不过分注重结果,而应侧重于激发学生下次从事探究活动的兴趣和愿望。4.教师小结 《故乡》主要通过故乡前后变化的对比塑造了憨厚而渐趋麻木的闰土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主要运用跌宕曲折的情节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冷酷自私的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在烈日和暴雨下》主要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了与命运抗争的祥子形象;《多收了三五斗》主要运用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了悲惨的旧毡帽形象。这些形象在新时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他们的影子,他们也在生活中演绎着或悲或喜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讲,通过读小说,不仅要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要通过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去了解那个时代和社会,还要学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两种方法,为写作和以后自创小说作积累。第三课时
一、活动目标:
能运用书信体形式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
二、活动过程: 1.导入
文坛上向来是“评论家”比作家多,对别人写的小说能进行一番指点江山的评头论足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是能够进行小说创作则更是不易;然而“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小说单元的学习,希望产生过创作小说欲望的你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吧!你最欣赏本单元哪位大师的作品?你想向他(她)质疑或咨询小说方面的某些问题吗?今天这堂课就让你拥有了这样的机会。[板书]:和大师面对面
2.结合自己或本小组的探究精华与疑问(也可选择交流讨论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位作家、作品),给本单元四位文学大师中的一位,写一封信,谈谈对他作品的理解、感悟。要求:①应该着重抓住1-2个方面真实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②注意说话得体; ③注意符合书信格式。书写工整; ④字数:800字以内。3.当堂写作。
小组成员可在写作前适当交流,教师巡回(对书信格式和写作内容适时指导)。4.小组交流评价。
以四人小组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交流,按以上书信要求评选出有价值的优秀书信进行交流或班级展示。
诵读欣赏 《诗经二首》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课堂学习
一、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二、《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三、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齐读全诗。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名著推荐与阅读
《格列佛游记》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与作者、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2.能说出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立意。
3.能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写作手法,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感悟。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学习
1.阅读《格列佛游记》,浏览全书,精读精彩部分,写一篇读后感。
2.利用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者、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课堂学习
一、导入:
《我的叔叔于勒》以“我”的一双清纯的眼睛,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人情,今天我们透过格列佛的双眼可以看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踏上格列佛的旅程吧。
二、走马观花
1.请你简单介绍一下《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2.格列佛游历了哪四个国家?这四个国家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并归纳做成读书卡片。
三、精彩回放、请你任选一个国家,讲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要求:语言流畅,情节完整,细节生动。小组活动,交流精彩故事,推举讲故事代表。小组代表比赛,学生评价,选出最佳故事大王。
四、深入研讨
1.你觉得格列佛是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说说。2.你认为作者通过格列佛的游历表达了什么思想?
3.请你就写作上的一点谈谈《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4.在《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桃花源记》《镜花缘》中任选一部,比较和《格列佛游记》的异同。
学生在1、2和3、4题中各选一题小组讨论,做好讨论记录和问题总结。各组交流看法,提出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教师做好引导。
因时间关系来不及讨论的问题或未讨论充分的问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五、整体评价
谈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透过格列佛的双眼看到了什么?从中获取的收获有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六、课后作业
选择感兴趣的段落再读《格列佛游记》,修改完善读后感。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永远的童年(单元导读课型)教学内容1.朗读“一主”教材单元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学习要求;熟练读背 《主题读写》本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2.默读“一主......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也是人生,侧重于理想和信念。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想想人生的理想。同时,要注重在课堂和课下引导......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共14课时,其中教学1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作业整理2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保护......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识字2 教学目标:1、认识“懂”、“貌”等14个字,会写“洗、认”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3、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
第2课时 十几减8【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既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