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16:05: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2.探究学习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3.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难点】

探究学习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结合注释,预习字词。

2.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利用网络、书籍了解秦晋围郑的史实。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我们称能言善辩者有三寸不烂之舌,古人言“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善于辞令真是一种了不起的才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能言善辩之士,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学习、巩固基础知识

以提问、做习题的方式学习重点字词、句式。1.通假字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同“悦”,快乐)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智慧。)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今为妻子的尊称。)亦去之(去,离开,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今为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3.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4.特殊句式

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

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

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

5.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5.翻译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句,熟悉故事情节。

提问:这篇古文的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什么?(学生答“退”)退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使„„撤退”)

设疑:由此就会产生几个疑问:

(1)为什么要请烛之武退秦师?

(2)他是怎样退秦师的?

(3)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二、研讨对话,分析人物

(一)分析秦晋围郑原因

提问:为什么要请烛之武退秦师,用原文回答。

学生找出秦晋围郑的原因,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出秦晋联合各有所图。

(二)分析烛之武的两段说辞,体会说理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1.探究学习烛之武的说理技巧

提问:烛之武怎样使秦师撤退?明确:通过与秦穆公的对话劝服了秦王,使秦师撤退。

请学生齐诵第3段

学生讨论:烛之武从哪几个方面劝说秦王?

提示:注意说理的整体逻辑关系。

问题预测:学生经引导,要点能分析出来。

明确:(1)烛之武站在秦国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

(2)从地理角度分析亡郑危秦、舍郑益秦的利害关系,动摇秦君;

(3)从历史角度说明晋国无信,挑拨秦晋关系;

(4)从逻辑角度推测未来,以“夫晋,何厌之有”劝秦谨慎。提问:烛之武说理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明确:烛之武看准了秦晋联盟各有所图,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站在对

方的立场上,层层递进地阐述理由,运用撼人的逻辑力量,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他能成功劝说秦王,关键在于从秦国利益出发进行说理。引导学生探究烛之武说理所用论证方法:假设论证、反面论证、对比

论证、举例论证、推理论证。

提示:掌握说理技巧,运用到议论文写作。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问:通过烛之武的言论,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这一番话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举重若轻,不卑

不亢。

学生小组讨论:本文是怎样塑造烛之武形象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说理

是对他的正面描写,文中还有没有其他塑造烛之武形象的地方?

问题预设:学生能够分析出佚之狐举荐烛之武、郑伯对烛之武谦卑的态度都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烛之武“夜缒而出”体现了他的勇敢。提示:烛之武对郑伯说的话有什么含义?烛之武先辞后许体现了他什

么品质?

明确:烛之武临危受命,因怀才不遇而不满,但最终还是抛开个人

利益,承担拯救郑国、劝退秦师的重任,体现出他的勇、义和爱国。小结: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侧面衬托,多角度地塑造了烛之武救国于危难的英雄形象。强调学生要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注意环境设置,多角度、多方面描写人物,使之立体丰满。

设疑:郑伯作为一国之君,为什么面对烛之武的牢骚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引咎自责?他运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技巧说服烛之武?

(三)分析秦晋退师的原因

提问:烛之武劝说秦王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秦:“与郑人盟”,“乃还”;晋:“乃还”

提问:晋文公为什么阻止子犯击秦?

明确:晋文公击秦“不仁”、“不武”、“不智”,会损害晋国利益,于

是说理阻止子犯。

总结:文中所有人物的活动都从利益出发,说话以“理”服人。学

生要通过学习,掌握烛之武的说理技巧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三、作业设置

以“我眼中的烛之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利理

↓↓

诱服

退师

【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背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现象,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左传》这......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理......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2.掌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相关知识2、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2、赏析人物形象......

下载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