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

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8 05:48: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⑴丛中蛙鸣不断。⑵村中狗吠鸡鸣。⑶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 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 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顺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

(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朗读与背诵读

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触少,加之文章年代久远,因此学生阅读理解较难。另外,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已接触过,对作者的文学常识也知道一些,但对他的文言创作的方法知道的却很少。可是学生已经具备感知和赏析能力,故教学时应通过课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抓住“月夜”来描绘景物的,又是怎样抓住“闲”来分析全文意境及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境的?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网前提下,本课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 引导

局域网资源

学生合作学习

反馈与评价

图一: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习策略

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教学理念,教学中重在学生的学,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模式如表二: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导课

感悟文本

意义建构

拓展延伸

进入情境

合作交流

课件辅助

互评互议

总结升华

反馈

指导学习

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学习模式

四、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设计:

a)课件部分:内容有 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b)文字演示:课题演示、教学目标、字词演示、作者介绍演示、问题演示、板书演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入媒体,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时协作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年的基础,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能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意思。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重点的词句,并做积累。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合作讨论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反复诵读,进行欣赏、想像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文中的自然景色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抒情小品。作者写景抒情别具匠心,需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感悟作者的情感。因此确定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程度确定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1、反复朗读,仔细品味。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欣赏、探究、感悟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家中,苏轼就是这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和苏轼同游承天寺,体味其中的魅力与情怀。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出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三、细细读,熟悉课文内容

1、录音范读。

要求: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的情感。

2、学生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请一名同学范读,其他同学根据朗读要求适当做出评价

5、全体同学齐读,体会作者感情。

四、翻译课文。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要求:分三组展示文中重点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和组员以师生的形式配合展示词句的含义,其他组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由这一组负责解释,不会的可以请求援助,展示结束后,评出最佳表现组予以加分。

(知识擂台赛,挑战你就来。小组展风采,合作乐开怀。)

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学生分组回答。

请注意这些词语的含义

l念无与为乐者

l遂至承天寺

l相与步于中庭

l怀民亦未寝

l盖竹柏影也

l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这两个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讨论,探究情感

1、品美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月色空明清澈的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摇曳多姿,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多美呀!九百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缓缓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边读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清澈透明的月色,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果再配上一幅摇曳多姿的画卷,那可真是锦上添花啊!(展示学生画卷)

2、探闲

①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闲”的句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苏轼此时被贬黄州是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有闲情欣赏空明的月色呢?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轼?

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苏轼被贬不仅生活清闲,而且有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

作者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从容面对困难,豁达从容,不汲汲于名利。

“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人生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③齐背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短短的84个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3、悟情

面对承天寺空明的月色,面对豁达的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多情的月儿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课堂总结

苏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乐观豁达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八、作业

以《我所了解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练笔。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空明

闲人: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⑵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

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调一调,品虚实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

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背景资料:

(1)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为引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时出示)

(3)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近代学者林语堂称: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第(3)点为引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时出示)

明确:“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四、总结课文

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诗词,更在于他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背诵课文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

六、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1)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2)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王武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功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设计安丰三中 李娜娜一、导入课文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应当......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紧紧以文本为依托,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赏析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宁静豁达的情怀,从而有梯度地感受苏轼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二、设计思想《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因“鸟台读案”被贬滴黄州任有职无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