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8上24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2)过程与方法:点播法、诵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 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介绍文体
三、检查预习
四、正音、句读
五、疏通诗意
六、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8、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七、归纳情节和主题
情节: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
-—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为: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八、体会乐府诗在叙事艺术上的特色
• 1选材内容上贴近生活
• 2叙事技巧上多以时间为序,对事件进行简单叙述 • 3在形象塑造上多通过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 • 4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
学习《诉衷情》
一、介绍作者
二、正音、句读
三、思考:
1.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2.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3.“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四、分析诗句
五、小结
运用对比手法:(鲜明)
1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 2梦镜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 3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正音、句读
四、说一说。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特别是体会其中的三问。
五、再读诗句。思考:
作者在北固楼上看到了什么?作者在北固楼上想到了什么?
六、品一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很多首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七、小结
这首词的用意在讽刺当时的朝廷,但辛弃疾并没有直率的表达。而是暗讽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学习《满江红》秋瑾
一、介绍作者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二、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三、初读词作
四、理解词作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五、体会情感
•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试体会这种复杂心情。
•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
的的心情,我是从
一句话中体会到的。这句话
。(按照“ 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一、介绍文体知识:
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 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曲,称为套曲。
二、介绍作者
三、写作背景
四、正音、句读
五、说说这首散曲可分为几层理解?
六、讨论: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七、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经,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诗词五首学习重点:1、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2、记住优秀名句3、背诵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才人辈出,群星灿烂。优秀名篇,层......
诗词五首——《饮酒》《归园田居》《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作者:不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
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诗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