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育局教研室
韩霞
教学内容: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教学难点: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方法:讲授法 朗读指导法 课型课时:新授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我国宋朝时期的地图有什么变化:宋朝国土没有被金朝侵占之前称北宋,京城在东京(现在的河南开封)当时北宋国土广袤,黄河、长江奔流不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就在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首都汴梁,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北宋就不复存在了。北宋王朝把近三分是之一的国土丢失了,后来在临安改为了南宋王朝。
过渡:现在大家所了解的正和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有关。
二、新授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能借助后面的解释,理解诗的大意(教师板书诗题)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南宋诗人。
教师介绍:南宋王朝的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来侵犯者屈膝投降,对自己的爱国大将领岳飞却残酷迫害;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不思收复失地。(2)都有景物描写。(3)都写到了人。
此处的“遗民” 指哪些人?(北宋人民)“遗民”的“遗”在这里当什么讲(遗留)
此处的“游人” 指哪些人?(南宋权贵)
(二)分布解读,品悟诗情 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意
(1)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2)听!金兵战马嘶鸣声,金兵战马践踏声,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展开想象说一说:围绕“泪”字,板书“泪”字)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的泪,小孩的泪,妇女的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呢?(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3)金兵横行,遗民泪尽,(板书:遗民苦盼)国破家亡,家被烧了,亲人也失散了,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将怎样?(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随机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好吗?)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凄凉,读出悲愤)
① 师范读、领读 ② 男女生诵读 ③ 分组诵读 ④ 再指生读
(5)“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那是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呀!
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1)又一个10年过去了,遗民们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2)出示《示儿》,齐读。
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句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指生说)
(3)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 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4)是谁早早的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的遗弃了他们?(指生说:南宋王师、南宋权贵)
(5)这边的南宋权贵们怎么就把多年前遗留下的苦难的北宋遗民给遗忘了呢? 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出示《题临安邸》全班齐读)(1)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2)指名朗读《题临安邸》(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意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板书“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
(4)带着你的感情诵读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②在这帮南宋权贵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
教师解说:这是北宋的都城汴州。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日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是饮酒作乐。(板书:权贵寻欢)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荣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 ——女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 ——男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 ——全班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三)整体感悟诗韵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1)齐读《题临安邸》。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怎样的心?(板书:忧国忧民)(2)北宋的遗民们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板书:忧国忧民)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三、小结。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2、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成了千古绝唱!(请欣赏《满江红》)。作业布置:背诵两首古诗。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醉 泪 权贵寻欢 遗民苦盼 忧国忧民
古诗两首: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韩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词注释:
1、题:书写。
2、邸: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3、休:停止、罢休。
4、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5、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6、熏:吹。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8、直:简直。
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诗词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统治者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沟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词鉴赏: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慢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用“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又何时能开始?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既能理解为一般游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针对南宋黑暗的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林升(1106-1170年),宋福建晋江马坪村人,为林知八世孙,字岂尘,号肇殷。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卒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林外的科场之路很曲折,屡试不第,直到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已超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登进士,他受命为兴化县令,仕途也就此止步。留在杭州有他豪于酒,曾于杭州西湖酒肆饮酒斗余,复题诗壁间一首七绝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人皆惊异以为神,他笔锋直刺当时偷安一隅的赵家小王朝,道出了郁结在人民心头的悲愤;同时,警告赵家君臣:不要再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了,汴京沦陷之前,也是这样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就是《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词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政王朝统治下的北宋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远眺南方。
(11)望:有两种解释:1.希望 2.失望。
(12)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诗题: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诗词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解说] 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 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 统一。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 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王者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明确学法 1.揭题。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二 学情与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编排在新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两首都是送别诗,耳熟能详,学生对这两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