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_雨巷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05:41: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雨巷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意象抒情的方法。

2、鉴赏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初步了解诗歌怎样运用语言加强抒情效果,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3、学以致用,掌握一点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读,品,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情境诵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进步青年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境,理解诗人对美的追求。

2、感受诗歌的忧伤哀婉但充满追求的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理解“雨巷”、“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内蕴的情感。

2、入情诵读,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创设欣赏诗歌的情境。

2、对话交流,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 课前氛围营造:播放《雨巷》的歌曲。※ 课堂板书 雨巷(戴望舒)

走入美丽的诗歌天地,分享快乐的写诗过程:

1、语言美:句式、用词、押韵

2、意象美:比喻象征,形象传情

3、情感美(查字典)“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圮”:“pǐ”,毁坏,倒塌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背景音乐——《雨巷》歌曲 板书:走入美丽的诗歌天地。

(一)检查预习:

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你圈画出哪些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帖此感受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主要内容: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独自、彷徨、寂寥、忧愁、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等。感情基调:低沉伤感,忧郁哀怨,惆怅无奈。

(二)情境导入:

这首诗弥漫着一种忧伤的美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不只是令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哀伤、打动人的东西常更具有美的力量,让我们在《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中看到弃妇忧伤而坚强的背影,让我们《孔雀东南飞》徘徊不忍离去的孔雀、梧桐下双飞的鸳鸯中听取爱情的悲歌,让我们在《离骚》的“江离辟芷”中感受到屈原忧伤而坚定的情怀……

古诗如此,新诗亦然,今天,我们所接触的这位被誉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雨巷诗人”,所学习的这首被叶圣陶称许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诗作,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忧伤的美丽。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戴望舒先生作于80年前的名诗——《雨巷》确 板书:课题。

二、读:入情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体味诗的情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示范朗读。

1、请听示范朗读,听的过程中小声跟读。

2、结合自己课前标注的朗诵符号和大师的朗诵,思考:在节奏、语速、语调、重读等方面,要怎样处理?

【师生对话,交流总结】

1、全诗节奏:舒缓悠扬。

2、朗诵处理:缓慢、低沉(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

3、延展思考:诗歌运用了怎样的句式、词语、结构等,来突出这种“舒缓悠扬、低沉哀婉”的节奏和情感的?

参考分析:句式:排比重复

(如第二、三节: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用排比手法,“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重复出现,突出了姑娘的特点,同时又在反复吟咏中带着淡淡的忧愁,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还有首尾节内容重复,加强了这种回环往复、舒缓哀伤的效果)。

词语:重叠复沓(如“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彷徨”,词语重叠复沓,突出强调,并形成舒缓悠扬的节奏。

押韵:富音乐美

如第一、二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形成舒缓悠扬的音节,同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用词:感情色彩(堂上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即可,不用强调双声词等)。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双声叠韵词,如彷徨、芬芳、惆怅等,表达朦胧感伤的诗情,形成优美舒缓涌迷蒙的意境。

(二)指导朗读,入情朗诵,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 一生朗读,学生点评

诗的语言很美,这种舒缓悠扬的节奏与诗人情感密切相关板书:语言美:句式、用词、押韵……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一二节,让同学们继续在朗读中欣赏诗歌语言和情感的美丽;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评他朗诵的处理好不好,情感表现力强不强最后全班齐读。

朗读引导: ① 语速:缓慢。

② 重读:如第一小节的重音词是:油纸伞、独自、雨巷、丁香一样愁怨、姑娘;第二小节:哀怨,哀怨又彷徨。

③ 节奏:把握好停顿、连接。

如:“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独自彷徨”、“ 寂寥的”需要作短暂停顿,这既是一个气息上的停顿,也是强调“ 独自”和“ 寂寥”的意义。

如:“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好像歌曲一样,用二二节拍,读成:一个——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 娘 ∣

④ 语调:句尾要特别注意升降调,要有变化过程如: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 ↙ 朗读符号:长停顿用∣∣表示,短停顿用∣表示,连接用表示,升调用 ↗表示,降调用 ↙表示,重音加点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 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 愁 ∣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

三、品:分析意象,品味意境(理解诗中意象的特点及意象传达的基本情绪)要真正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第一是要读,其次是要品,尤其是品味诗歌的意象,因为: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情感寄托的载体,是品味诗歌情感的钥匙。

(一)为抒发这样一种感伤的情绪,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请快速阅读全诗,圈画出其中的意象

意象: 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油纸伞、颓圮的篱墙、雨。

在《雨巷》一诗中,这些意象的特点是怎样的?诗人为何选取这些意象来写?想借助“雨巷”,“姑娘’这些意象来表达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节课交流研究的重点。

(二)自由朗读,思考意象:同桌朗读,合作交流 请同桌合作学习:

① 分节互读:怎样朗诵得更入情更好?

引导:一是按刚才的朗诵指导完成好后面几节的朗读,二是设身处地,假设自己就是那位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彳亍的诗人;

② 交流学习: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意象:

撑着油纸伞的 的“我”,希望在 的雨巷中,遇见一个 的姑娘,最后这姑娘隐没在颓圮的篱墙,“我”希望能再遇见这位姑娘。

引导:品味意象,一要落实诗中的语言分析思考,二是结合意象本身的特点展开联想。

(三)分析意象,描述品味:

交流时,先请学生回答、描述,重点分析“我”、“雨巷”、“丁香姑娘”,再让学生质疑交流(对其它意象如有疑问则提出,补充交流)。

要求:描述意象,品味意象 描述意象时,要注意立足文本,适当展开联想想象,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

1、“我”:词语: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我和丁香姑娘相同的描述)。

特点:孤身一人,彷徨彳亍,心事重重。

油纸伞:(如果学生有疑问就讲,没有提到就不一定讲)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是当时时代的真实呈现作者并没做过多具体的描写,但和雨巷一起,合成了极美的意境。

油纸伞:是当时雨季的常见之物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不知不觉中,油纸伞拥有了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2、雨巷:词语: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雨的哀曲

特点:雨:潮湿、阴冷,迷茫、伤感 ; 巷:青砖灰瓦,残破阴暗,悠长狭窄,人少寂寞。

(引导结合雨和巷本身的事物特点考虑)作用:为忧伤的“我”,创造了一个感伤的环境、黯淡的背景,更易触发“我”的忧伤之情。

3、丁香姑娘:词语: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哀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太息一般的眼光。

像梦一般的飘过、凄婉、迷茫、消散

分析:为何用丁香来形象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引导:丁香情结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资料: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虽美,但容易凋谢形状象结,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这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

四、悟: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重点:由对“丁香姑娘”的进一步分析品味,知人论世,联想想象,感受意象的象征义、诗歌的内在思想感情。

引导思考:

“我”心情忧伤,希望见到一个美丽高洁如丁香般的女子,这种心境我们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希望见到和“我”一样忧愁的女子呢?还有,请再注意,诗中描写丁香姑娘动作的词语——飘过、走尽、消散,还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这位女子——像梦一样再注意,这位姑娘是否真的出现了?(不是)

为什么要在雨巷中,想像出这样一位“忧愁、如梦”的姑娘呢?请结合老师提供的作家背景资料,四人小组展开研讨分析:

(一)介绍:展示背景资料

1、作者: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

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1941年,日本侵略者入侵香港,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2、背景: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发表于1928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大革命失败后,“四一二”反革命血腥屠杀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全国原来热烈响应了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找不到前途,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诗人也是其中之一,他当时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雨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共鸣。

(二)探究分析,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从背景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我”,就是这种彷徨、迷惘情绪的化身。

结合背景资料,思考:为什么要设“雨巷”这个背景?为什么要想像出这样一位“忧愁、如梦”的丁香姑娘?

小组讨论后,可派代表起来发言。

1、雨巷:喻示着现实的阴冷和灰暗。

这条寂寞而悠长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和现实一样;

怀着渺茫希望的作者在雨巷里踟蹰不前,似乎在问:“我在期待什么?我还能期待什么?”

2、“丁香姑娘”:是惆怅情绪的呈现,是美好理想的化身,是理想幻灭的过程。引导分析:

①美好:丁香一样美丽的姑娘可能就是作者期待和追求的理想的象征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美丽的理想。

②愁怨:是因孤独忧愁而产生的想象,是自己心灵的知音,更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寂寞忧愁孤独心情。

③虚幻:若虚若实,似是现实中人,又似是诗人梦中的幻影,格外朦胧美丽,又可望而不可及的,不可把握的。

④消散: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也许是诗人自己知道,这个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孤寂、彷徨及希望的不可企及所带来的更大的失望和空虚。

小结:当令人窒息的大环境让人难以活命的时候,诗人忽然之间在意念里萌生出一个“丁香”般的姑娘,让他从黑暗中“活”过来,读者也从窒息般的境况下见到一点亮色,一点希望从此,“丁香情结”也便是戴望舒雨巷中的一个“亮点”!从这倾诉和希望里,我们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3、“我”:孤独ㄔ亍的彷徨者,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是否“我”就彻底绝望,放弃了对美好的向往和寻求呢?不是的,他依然在企盼,在希冀,在憧憬。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就如同处在黑暗现实中的青年,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于是,他苦闷、彷徨,但是,他依然在苦苦希望、等候……

(三)小结:板书:意象美:比喻象征,形象传情。

诗中所选的意象:“我”寂寥悲伤、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古朴,丁香姑娘美丽忧伤,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都具有“感伤、凄美”的特点,构成了一幅朦胧凄美的画面,传神表现出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忧郁、惆怅、茫然、彷徨”的心曲。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戴望舒对这些意象是偏爱的,因为它们恰能映照诗人的内心,抒其性情,渲其郁闷。

五、总结延展,了解诗歌的情感美

1、总结诗歌的主旨:板书:情感美

在理解了诗歌的主要意象之后,我们对于诗歌的主旨也就不难领会了。

《雨巷》诗中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但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而是低沉的倾述,感伤的情绪,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彷徨苦闷青年心中投射的心情但是诗人仍然在苦苦寻求,寻求那美丽的理想全诗盈满忧伤,却又相当美丽的情感。

2、简单提及诗歌的多重内涵: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对诗的理解不尽相同“雨巷”让我们走入了那个时代那些青年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情感的投影。生活中的你、我、他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每当这个时候,拿起《雨巷》,看着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嗅着她的芬芳,感受她那凄迷的目光,定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

迷茫追求的知识分子,会被这种苦闷、彷徨的情绪感染;失意于爱情的青年,会为这美好而不可把握的伤感影响。

也许,在学业道路上暂时失意的你,也能得到愁绪的释放、美的享受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充满愁美的诗中,构画我们自己的“雨巷”。

3、齐读“丁香姑娘”内容,总结概括 齐读第三四五节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以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以语言触动心灵的深处,以真情打动读者的心弦。

1、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2、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3、想象——诗意飞翔的翅膀

4、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六、学写诗歌,点评学习习作:板书:分享快乐的写诗过程。

下面欣赏我们同学自己的诗歌创作,也从“情感、意象、语言”展开点评。注意:先让创作者自己朗读,再请同学点评精彩之处,或提出改进意见。

必要时,也可以让创作者谈谈创作感受 视时间安排点评数量。

1、折翼(马莉安)

从前 / 我有一对翅膀 / 柔软,乳白,宽大而舒张 / 莹蓝的海,连绵的林 / 曾投下我那自由的影

如今 / 我有一对翅膀 / 枯干,乌黑,曲折而僵硬 / 密密的笼,沉重的锁 / 只留下我那斑驳血迹

2、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林晓晴)

一瞬间的震动 / 一声声的巨响 / 一阵袭来的寒冷黑暗 / 一片片的狼藉雀然 / 大地战栗

一声声的号召 / 一次次的募捐 / 一趟趟的来回奔波 / 一张张辛勤劳苦的脸 / 人间温暖

老鹰说 / 请摘下的的翅膀 / 即使 / 要忍受巨痛 / 我也要 / 送给你飞翔

大树说 / 请投入我的怀抱 / 即使 / 要粉身碎骨 / 我也要 / 为你承担生命的重量

凤凰 / 要经历浴火 / 才得以重生 / 民族 / 要经历磨难 / 才会更坚强

风霜冷 / 不会永远不息 / 雾雨浓 / 不会经久不散 / 风息雾散 / 仍是阳光灿烂

3、千纸鹤(李昊洋)

像被无形的冰冻住 / 窗边的你们 / 盯着天空颈上的黑珍珠 / 那一只只可爱的千纸鹤 / 为何眼角闪烁着淡淡的光?

那是对天空的向往,对天空的依恋 / 化作泪融入深沉的海中

一旦无形的冰被你们的赤诚融化 / 那双无力的翅膀再次鸣起生命的旋律 看似胜利者的笑容 / 却把自己一步步推向深沉的海

月光向你们洒下充满诱惑的银光 / 像是被感召的信徒 / 投入了漆黑的怀抱 / 在月光眼中,那便是消亡

然而在你们眼中 / 那是让深沉的海冒出热情火焰的必然结果

结束语:老师寄语(老师念出自己写的诗,激励同学们爱诗、赏诗、写诗)当情感喷薄欲出时,/ 试着,借用诗歌抒发; / 当情感表达艰难时,/ 试着,化成意象呈现;/ 当情感渴求共鸣时,/ 试着,锤炼语言沟通……

复活诗心,诗意栖居 /

让情感拥有倾泄的出口;/ 让悲喜牵动心灵的深处;/ 让抒情成为升华的途径;/ 让日子流淌诗意的幸福……

我们不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诗人,/ 但,我们都拥有淬火的情感、不老的诗心,/ 让我们,在诗意中,栖居……

愿大家的人生因为有了诗歌的相伴而更加精彩!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2、教会学生“朗读—体悟—感知—探究”的学习方法,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能力......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21.

《诗两首 雨巷》【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体会意境。过程方法:在合作讨论中,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解析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雨巷》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徐志摩海南三亚第六中学语文组 李 望 教学目标1、欣赏诗歌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2、鉴赏诗歌的构思新颖,不落俗套——选择意象独......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之《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 中国号称诗的国度。可中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总是不尽人意。加强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的引导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

下载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