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4 08:30: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2《诗两首》教学设计

萍乡三中:刘长风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欣赏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音配像朗读),同时浏览CAI课件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自由朗读,感受体验这首诗的音质和情调。

二、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7题。(15分钟)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彷()徨②彳亍()③踟躇(蹰)()()

④圯()⑤凄婉()⑥颓圮()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反复朗读后,你体会到这首诗的旋律(节奏、韵脚、手法、重音、语调、语速)有什么特征?它的意境、情调又是怎样的?

5、《雨巷》这首诗是由哪些意象共同构成了特定意境?从虚实两个角度看,它们各自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6、《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你认为《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哲理诗?还是一首政治诗?试从场景、人物、对象、情绪、基调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见幻灯片“自主探究”17-21和flash课件“解读”)

教案(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声像资料范读,由网络歌曲《丁香花》(江涛演唱)导入flash课件“诵读”),同时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听完朗诵,请两个学生谈谈感受。(3分钟)并指导学生朗读。(参考答案见幻灯片9)

二、请3个学生轮读[研讨与练习]第四题中的3首古诗,并谈一谈丁香的寓意。(3分钟)

(参考答案见幻灯片10-16)

三、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探究成果”(10分钟)

四、课堂小结(1分钟)

很多人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都会去联系写作的背景,从而找出作者写作的深层次含义。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更喜欢单纯地将它理解为一首唯美的爱情诗。“明知爱己不可得,却依然在绝望中苦苦寻索,依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绝望与希望的哀婉叹息,令人肝肠寸断。

练案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1-6小题。

2.背诵《雨巷》这首诗。

六、课后作业:

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

教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知作品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1、诵读吟咏法,欣赏评价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一、分组轮读诗歌,品味韵律美。(2分钟)

二、flash课件“朗读欣赏”,感悟意象美。(2分钟)

三、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

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6题。(15分钟)

1、请给下列字词注音

畔()荡漾()荇()榆()

篙()斑斓()笙箫()似的()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到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4、P9第三题:从诗的形式看,《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

5、《再别康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试从这首诗的结构入手加以分析。

6、徐志摩的离别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答案见幻灯片“自主探究”8-15)

教案(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幻灯片2-7)(2分钟)

二、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朗读欣赏”),观赏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幻灯片,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指导学生学生轮读,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4分钟)

二、课堂交流,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探究成果”(10分钟)

三、课堂小结(1分钟)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根据提示背诵《再别康桥》全诗(flash课件“背诵全诗”)(2分钟)

练案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7-13小题。

六、课后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章,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教后反思

学案(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背诵,男同学背诵一、六、七节,女同学背诵二至五节。(3分钟)

二、自主探究,完成1-5题。(12分钟)

1.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

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

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3-5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4.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5.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答案见幻灯片16)

三、合作探究,完成1-5题。(14分钟)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

2、第二节里面的意象“金柳”在作者心中是一种什么感觉?

3、“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又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

4、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5、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见幻灯片17-21)

教案(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背诵,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二、课堂交流,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合作、探究成果”(10分钟)

三、课堂小结(1分钟)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练案

五、练习检测(5分钟)

《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14-17小题。

六、课后作业:

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后反思

第2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必修1)

《雨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独具特色的意象。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一座桥,风景优美;有一首诗,脍炙人口;有一个人,风流倜傥。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这座桥,感受这首诗,解读这个人。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徐志摩的诗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字句清新、音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富于变化。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徐志摩追求个性解放,生活理想是:爱、自由、美。

《再别康桥》的写作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此诗。一种是,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2.文体知识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去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别康桥》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景物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等。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文本分析

(1)《再别康桥》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尾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可以互换吗?

明确:不可以。“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作铺垫;而“悄悄”放在最后,与上节中的“沉默”相呼应。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心情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情感的默然神伤。

(2)《再别康桥》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这幅图画融入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这种情绪还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整首诗,情与景高度融合,物与我浑然一体,构成了柔婉清新的意境。

(3)如何理解《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明确:①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的视觉以无限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②音乐美,是对诗歌的节律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荡,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③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一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四)拓展延伸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安然

第3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雨巷》

【学习目标】

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象征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叠印剥离教学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派诗人,以一首《雨巷》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一、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雨巷》(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

教学要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掌握诗歌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 xìng 而不是 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