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案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3、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是个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教学重点、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
讨论鉴赏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播放蔡琴的《再别康桥》,营造一种幽远而缠绵、甜蜜而忧伤的意境。导入新课:1928年6月,诗人徐志摩再次去欧洲观光。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要赶着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再别康桥》,板书“再别康桥”。
二、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
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
1、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与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鼓励)参考答案: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形式美和内容上的人情美(表达了对母校依依不舍的赤子情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怎样体现?
参考答案:依依惜别之情。关注题目,“再别”是题眼;关键词语(直抒胸臆和描述性语言),开头结尾两节 “走了”“作别”“不带走”等词语;抓住意象即借助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清荇、榆阴下的潭水等,诗人通过描绘康桥河畔清新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继续营造优美而缠绵的氛围。
四、合作探究
赏析意象(这一部分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老师只做适当点拨提示)
(一)读2、3、4、5、6段,探究意象,品味语言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名句集锦),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参考答案: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2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最喜欢的意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A、“师生互动分析“河畔的金柳”意象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为什么说柳是金柳?“艳影”能否换成“倒影”?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在空中轻轻摇摆,婀娜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艳影”是鲜明美丽的形影,“倒影”只是客观的描述,而艳影既形象的描写了金色夕阳下柳树投在水中的倒影之艳丽,且与上句“新娘“呼应,同时更流露出诗人对金柳乃至整个母校的热爱。“艳影”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2)、诗人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而在作者再次与康桥作别的时刻,康河边,夕阳中,沐一层金晖,随风轻摆的柳树比任何时候都更迷人、更婀娜。3)、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诗人为何对这柳情有独钟呢?)
因为“柳”音同“留”,所以古人常用柳来表达一种离情别绪,所以柳也便成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所以说,诗人之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这一形象入诗,也是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
B 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其余意象,并推选代表发言。
“云彩”云彩本身就是飘忽、轻灵的,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使别离之情不是很沉重。
“青荇”:“招摇”写了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写出了水草的可爱、动态之美,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热烈的爱恋。“油油”:感到生命的旺盛。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
“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彩虹般的梦的联 3
想。这“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这梦像彩虹一样美,但是却揉碎了,有很凄楚。“沉淀”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的东西,是长期以来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和理想。暗示着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依恋之情
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特点: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归纳:“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解读“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二)读1、7节欣赏回环美。
1、诗歌的首尾两小节语意很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但是同中有异,这样处理有怎样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首尾连接都表达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第一节,紧扣住一个“再别”,首节以“轻轻的”三字重复三次,显示出只身来到和“作别”时的怅惘、徘徊、犹疑、留恋的复杂情;第七节在结构上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虽节奏相同,但是诗句的融入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开的哀愁。首节的两个“轻轻“改成了”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感情更进一层。
首节以“作别”概括全诗的内容,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定下抒情的基调,又因音节轻盈优美,形成轻盈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末节的“悄悄“与前文的“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既写出了离去时的一丝孤寂,同时也写出了不愿惊动母校的赤子情怀,让人惆怅不已。
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的康桥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萦绕不散,使得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圆环。
归纳:语言品味要从词语、修辞手法着手。词语品味,要始终关注具体的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还要做到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
五、合作探究、拓展提升。
1、探讨:关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第5节是,有人认为是第6 节,你的看法呢?(温馨提示:思考第5、6两节中诗人时而“放歌”,时而“沉默”,各是因为什么?)参考答案:
第五节的理由: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的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的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腰“在星辉斑斓了放歌”。诗人快乐到了极点。
第六节的理由:诗人的惜别之情到了高潮。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
2、《再别康桥》一诗在形式上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链接】 “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参考答案: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
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 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 5
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 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教师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迁移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温馨提示:阅读课外诗歌,不要着慌,要反复诵读,认真体会,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领略诗歌的意境。]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做雪花?
(2).怎样理解诗中反复出现的“飞飏,飞飏,飞飏”?
(3)“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该如何理解?
2、《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练习答案:
(1)、表现了诗人之爱如雪花一般纯净和晶莹,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喜气洋洋。
(2)、雪花“飞飏,飞飏,飞飏”是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为我们织 7
出一幅诗人深邃的灵魂图画。
(3)、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再别康桥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吟咏,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意境鲜明,富有......
《再别康桥》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
沉默的离歌——走近徐志摩之六读《再别康桥》执教人:汪江峰教材分析:中专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再见,小时光“外婆的澎湖湾,那里有我许多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和仙人掌……”在记忆中,姥姥总是那个一直很慈祥的人;是那个一直很无所不能的人;是那个一直无所不能的人。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