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1、习兴趣。
2、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徐志摩:(1896-1931。1915年进北大学习,1918年去美国,1924年泰戈尔访1926年结婚。他曾是北《新月》诗刊的主编。1928年重访伦敦,7月在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11朋乘。
1931年11月,他从南京乘35岁。对于他的死,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康桥”就是我们现在所余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康桥”是当时的译法。“剑桥”以它学术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也以自己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叶》、《自剖》、《秋》、《巴黎的鳞爪》等。
小说散文集:《轮盘》
日记:《爱眉小扎》
用心爱心专心
(可在讲些徐志摩去留学的主要目的,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想当类似美国国务卿的政治家。后又弃政从文的原因:一是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二是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志摩,他的《再别康桥》。
三、品析“三美”
刚才同学们朗诵,看河景语皆情语”,只有当客观外景和作者主观情感和谐交融,“境”即指作受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
闭口音),有轻有重。
/我 /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方面每句为而又平稳。
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开——再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而又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什么美呢?(建筑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旌摇摇,美不胜受。
3、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
金柳:柳,是古今诗文中常见的吟咏对象,丝丝柳条在千载而下的岁月中飘荡。而今在徐志摩笔下又呈现一种特别的绘画美。绿的柳、碧的水与西天的夕阳交融一体。柳树化为金色,色彩对比是那么鲜明和生动,并且柳树又化为“新娘”,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射着迷人的色彩!
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再看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滞不动的,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图景,一种活力的气韵流动在其间,给人以立体的审美感受。
③这个立体的如画般的诗境中,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撑”、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
回看全诗,这色彩绚丽、错落有致的形式,这音节和谐,全韵通畅的营造出了“这一个”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四、拓展迁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2、学生齐读课文。(齐读前,教师布置读慢点,品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
齐读后讲:本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的出的画面,它们都描写 了什么呢?同学们在认真回味,看诗中有几节在描绘康桥的景色?描绘的是什么?品评一下诗中的意味。
3、讲析课文:(边提问边板书)
金柳——水草(或“青荇”)——清潭——乘船漫游
讲析:首先,诗人避开一般别离诗的告别的对象。我们的古诗有“桃花潭水深三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何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写的高远深切,可离别的对象都是人。本诗则不然,诗人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补充板书)轻轻的作别——金柳(新娘)——水草——清潭——
同学们齐读第二段,同时思考问题。
C 作业:想一下,作者把金柳比作新娘,金柳要真的是新娘,是一个怎么样的画面?
第二课时
提问:若将第二节的“金柳”真化为“新娘”,是一个什么画面?
明析:夕阳金色的光辉照在岸边的柳树上,那金色的柳条随风飘荡,水中,像美艳的新娘。这水中荡漾着的艳影,也荡漾在诗人心上。
首诗虽说是新诗,可也许是在祖国的古诗中获取了灵感吧!
先让学生描述第三节的画面。的爱抚。映了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提问:第2至第6节,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析:描写了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康河荇”,三是“清泉”,四是“长篙”。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提问:诗的第1,后两节,三次用“悄悄”,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徐志摩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1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绘画美、音乐美。音乐美体现在音节和谐,节奏感强,押韵。
3、绘景不摹声,哀而不伤。只描绘剑桥的景色来寄托感情,对送行的人和离别时的千叮咛万嘱咐,“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只字不提。
总结:徐志摩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奇才”。他虽然没见到哲学家罗素,可罗素的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独立的东西。”与他有影响。徐志摩也说:“人是自然的产儿,„„但我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也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生命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本文是这一种心境的再现吧!
结合当时国内现实,不少人认为,本诗也体现了诗人理想的破灭,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
作业:背诵这首诗。
补充注释:
荡漾(dàng yàng):一起一伏地动。
蒿(gāo):撑船用的竹竿和木杆。
斑斓(bānlān):灿烂多彩。
笙(shēng):一种竹制乐器。
漫溯(sù):逆着水流方向随意走。
第2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是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五、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六、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板书设计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 意象
第3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朗诵录音《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
第4篇:再别康桥教案
再见,小时光
“外婆的澎湖湾,那里有我许多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和仙人掌……”在记忆中,姥姥总是那个一直很慈祥的人;是那个一直很无所不能的人;是那个一直无所不能的人。外婆的澎湖湾,我没有。到时有那么一片园子。那是我的食品集中营和秘密小天地。先不说满园的果实,就来说说那一排壮观的猪圈,猪圈本是有很多格子的,有几个格子里养了猪,我是不敢去也不愿去的,又脏又臭,还生怕小猪崽们会欺负我,但那些堆放杂物的地方倒是乐趣无穷。我常常幻想我是位探险家,在高高低低的杂物中不停穿梭,找到一系列“战利品”之后,便开始了我伟大的事业——过家家,且总是乐此不疲。后来,又整理出一个格子,放了小桌子,小凳子,时常跑去属于我的小天地。那时,总是认为猪圈确实是很棒的。有属于我们小孩子的天地,大人们总不让在家里折腾,这样那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