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教案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解方程的教案”。
解方程
(一)教案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玩过的天平游戏吗?谁来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即天平平衡原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一些知识!老师这里有一个题目,请同学们看到课件:出示天平左边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球,右边透明盒子里有9个球,天平平衡)
设问: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3=9)
师:现在你知道X的值是多少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独立思考:盒子里有几个球?也就是X所表示的数值是多少?(由于数据较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给与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X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
(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9-3=6。
(2)利用数的组成,想6+3=9,所以X=6。
(3)把9分成6+3,想X+3=6+3,所以X=6。
(4)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就得到X=6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我们看前三个同学都是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或数的分成想出了答案。第四个同学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他的想法对吗?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
4、操作验证:师拿出课件演示中的天平实物(天平左边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球,右边透明盒子里有9个球,天平平衡。注意两个盒子的质量相等)
学生操作演示,天平平衡。(设计意图: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初步体会到可以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指导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他的想法是对的!以后我们就用等式的性质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这个演算过程如何书写呢?
让学生先同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师边示范边强调:首先在方程的第二行起写一个“解”字,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注意每步等号要对齐。
板书如下:
X+3=9
解 x+3-3=9-3
x=6
重点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学生纷纷说出想法。
师结: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师:我们要想知道算的对不对,不能每次都用天平来验证吧,尤其是遇到较大的数。师:那怎麽办呢?
生:可以验算!师:怎么验算?
学生可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验算方法:
验算:方程的左边=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三)揭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像上面X=6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同时课件出示两个概念,让学生说说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师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解方程的目的就是求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衔接,将教材稍作处理先教学方程的解法,再揭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使整个教学流程顺畅自然,水到渠成,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设计意图:本环节老师抛出问题后就放手给学生做,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体验独立解方程的全过程,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从后面括号中找哪个是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32=76(x=44, x=108)(2)12-x=4(x=16, x=8)
2、看图列方程并解答(做一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努力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变的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努力从评价语言评价方式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的最佳学习状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教案是指教学活动实施中所依据的一种详细计划,对于教师来说,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教案的编写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教案范......
教案的修订和更新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设计。这些教案范例中涵盖了多种教学策略......
编写教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
教案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教与学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实用教案模......
第2课时《解方程(二)》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1.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再去探究解题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