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声现象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物理声现象的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教学过程: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定义:声音遇到障碍能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到,就成了回声
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应用:测距离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
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径: 声音-------鼓膜震动--------听小骨震动-------听觉神经震动------大脑
人听到声音传导方式:
空气传导
传骨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_________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区别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音调高于2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波:音调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 声波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2、响度:声音的强弱(能量),强弱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3、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物体本身决结构材料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噪声的来源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人耳处减弱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五、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声现象
1.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A.音调 B.响度C.音色 D.音量
2.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A.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3.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4.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一致.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的作用。当人乘坐的飞机起飞时,为了防止鼓膜受损,应()A.张开嘴巴
B.张开嘴巴,同时用手捂住耳朵 C.闭紧嘴巴 D.都不需要
5.下列关于超声波或超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洋的深度
D.可以利用B型超声仪检查身体
6.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时()A.声波波速逐渐变小
B.声波频率逐渐变小
C.声音响度逐渐变小
D.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化
7.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8.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小明将声源放人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长 短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9.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音体振幅的关系,小明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钢尺被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证据他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之处是:。
10.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却往往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11.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居民噪声。请你分别列举出一个工业噪声和一个交通噪声的实例。工业噪声: 交通噪声:
l2.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l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初中物理所学内容声学 光学 热学 电学 力学声现象声音的传播与条件1、声音的发生(引起鼓膜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2、声音......
物理《声现象》总结物理《声现象》总结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oc......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因素。教案的设计要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内容和冗长的叙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应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编写教案时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模板,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
声现象【要点辨析】1 .声音产生的条件( l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