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教案模板(精选6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综合材料雕塑教案”。
第1篇:雕塑教案
雕塑选修教案
主讲:张 涛
艺术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教研室
2011年春季期
雕塑选修教案
教学大纲:名称、编写者:
《雕塑》课程教学大纲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 教材:名称、编著者、出版时间、出版社:
《雕塑》 陈刚 编著2008年3月 第二次印刷 西南师大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雕塑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一下目的:
1、了解雕塑的概念、发展史与表现形式。
2、掌握三维空间造型能力和雕塑基本技法的应用。
3、熟悉雕塑的创作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措施:
1、本课程属专业技法课以实践为主、讲授为辅,讲授、示范、课堂辅导、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课外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对学生兴趣、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主要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幻灯、示范相结合的方式。
3、题式教学,作品组织专业习作展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课内讲授法、图片资料展示法、提问法、讨论法、案例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网络辅助、演示示范、教学实验。教学重点:
雕塑概述,雕塑的制作过程。教学难点:
雕塑的造型。课内学时:36学时 讲授内容:
第一章 雕塑概述
一、泥塑的主要的理论
1、泥塑的工具与材料 泥塑工具的好坏可以说是直接影响泥塑的关键问题之一。这里着重讲角色泥塑所用的工具,因为我们学习泥塑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动画角色的造型。①工作室: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陶艺工作室。②工具:
a、木槌、木棒:这两件工具是在泥塑造型第一步上大泥时使用。特别是在尺寸较大的泥塑塑造过程中使用较多。木槌是用来拍实泥块的,使用的同时,它还可以利用木棒的平面在拍泥塑造型大形时,拍打出大形体块、面向和基本形体结构。这些工具的尺寸可大可小,主要是根据泥塑的尺寸而定。木棒的四个面中,可以把其中两个面加工平滑,另外两面保持粗糙,以便根据不同的表面需要而做出多种表面肌理效果。
b、泥塑刀:泥塑刀多种多样,材质也各不相同。它们主要有:木质和金属,也有用合成塑做到,木质泥塑刀使用和方便携带、手感好,不易沾泥,可塑造多种多样表现效果;且木质刀压过的泥塑表面具有弹性,不死、不腻。木质刀一般选用木质细腻、材质坚硬,具有韧性的木材制作,常见的有黄杨木和竹刀。金属刀常见的有不锈钢刀和铜刀。泥塑刀类别主要分:大号刀、中号刀、小号刀、刮泥刀、柳叶刀、圆头尖刀等。
c、泥塑转台:泥塑转台包括三部分:泥塑架、平面压力轴承和台面。③材料:
a、主料:泥塑最常用且最廉价的主材是泥。它具有可塑性强,改动方便,保存难度小,温度适应范围大等优点。从小泥塑稿子到大型雕塑,都是用泥塑造原型。但不是所有的泥都适合做泥塑。它必须黏性强、质地细的泥土。目前我国常用的你有:黄泥土、青灰土、红色泥、陶土等。
b、辅材:泥塑辅材较多,它们主要都是用来加强泥塑的强度,这些材料有木质(木方、木块、木板等)、金属(钢筋、角铁、铁丝等)、综合材料(棕绳、棕丝、塑料薄等)等。
2、角色泥塑内部骨架:
a、角色头像泥塑架子:角色头像泥塑架子有两种:一种是60cm左右的木方棒做芯棒,下端用短方木块在台面中心位置卡死钉牢即可。另一种是用角铁或水管做约60cm左右长的芯棒,下端焊成”十”字架形,角铁连接,并钻孔。以便用铁钉在台面的中心固定位置。
b、角色全身人体泥塑架子:由于角色全身造型的动态更为复杂,所以一根直的芯棒已经无法扎出动态复杂的形体了。角色人体架子根据其角色设计稿决定其尺寸(一般不小于20cm,不大于50cm)。
人体架子由三部分组成:底部T形结构主要起巩固连接作用;中部是支撑部位,主要从泥塑的背部插入起到承重作用;上不是“”形部分,这部分的两端有孔,前端的可以插入三组铁丝,分别作为头、手、腿的内骨架造型;下部孔与中部孔连接,可调整泥塑的高度。
3、泥塑应注意的问题
a、泥塑的观察方法:泥塑观察方法不同于绘画固定视点,泥塑观察应多角度观察,由大到小,制作过程中应多转动泥塑转台。切忌一个角度长时间不变。
b、泥塑重心的把握:泥塑重心是泥塑制作过程中重中之重,一定要把握好重心,尤其是内部架子的重心,否则可能在制作过程中发生坍塌。
c、泥塑形体的把握及其塑造:泥塑制作过程中要对造型形体做到充分的把握,并在塑造过程中力求体量感的表现。
第二章 雕塑的制作
一、准备材料
1、制作泥塑架子:按照角色设计稿造型、动态制作泥塑架子。主要动态和空间形体的扭转。
2、泥巴:我院泥塑课程所使用的泥巴为陶泥,需同学砸碎后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揉泥,至软硬适中,即不易沾手,又易于捏塑。
3、泥塑工具:木棒、中号泥塑刀、小号泥塑刀、刮泥刀、铁丝、塑料薄膜等。
二、制作泥稿
1、搭泥塑架子:按照角色设计稿造型、动态制作泥塑架子。主要动态和空间形体的扭转。
2、上大泥:上大泥首先要求在相应的位置加一定体量的泥,把它用大木棒拍紧密,做出各部分的基本形,如头的卵形、颈的柱形、肩的方形、胸的倒梯形、梯形的盆骨、四肢的柱形、基座的方体或其他形体。然后以基座台边的一边为基准面,确定基座的正面,塑出胸体的正面、头部的正面,并塑出或标出它们各自的长、宽、高尺寸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再根据动态需要,做出头、胸、盆骨的仰俯、偏倒、扭转关系。同时还应该注意整个泥塑的重心问题。
重点注意头、胸、盆的三大关系。一般来说盆腔的正面动态由腿决定,重心在哪一条腿,则哪一边髂脊高,盆腔向放松腿倾斜。而胸腔一般与盆腔运动关系相反,胸、盆腔侧面动态由脊柱的基本形决定。一般来说胸腔为上仰,盆腔成下俯,头的关系由角色设计稿的形象设计决定。正面解决各部的偏倒关系,侧面解决各部的仰俯关系。另外再加上各部旋转关系。
整个泥塑拍紧压实后,再严格地检查耻骨、大转子、膝、踝关节、臀线、髂脊、胸角、颈窝、头顶的尺寸是否准确,再检查盆骨、肩、胸廓宽是否准确,并进行反复核对。应向设计稿设计尺寸靠近。最后强调基本型,头型、脸型、颈的长短粗细,胸的长宽厚薄,盆骨的大小与形状等等。
做完这些工作后还要检查有无掉泥、垮泥等现象;检查有无露架现象。如有则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没有问题,用棕绳把泥稿缠绕一次,加强内部结构,以便深入。
3、塑大形:塑大形应先检查尺寸,看是否有不准确的地方,然后及时调整。这种调整往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尺寸错了,很多尺寸都应相应变动,往往要调整动态和重心。用线锥反复校队泥塑的重心,当明确对象的重心后,其他的形体一定要与这一重心和动态相协调、符合。重心脚在受力情况下,从正面通常向外弯;从侧面看则向后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一要多观察、多思考、多理解、而少多手,看准再动手;二要用变化、发展、运动的观点来观察和塑造对象;三是要时时强调基本型。在头脑中明确基本型的概念,才能有步骤地深入。基本型是指形体的主要骨点所概括出的几何形体。这些几何形体把运动和变化中的形体静止和固定下来了。也唯有这些固定和静止下来的几何形体,才能让泥塑得以深入塑造和表现。
为调整泥塑动态基本型和体量关系,就需要把手的骨架动态弯好,加上大泥,并塑出基本型。然后是进一步地深入塑造对象,塑出大的对称和解剖结构。首先是内在的骨骼解剖;看看各个关节是否贯穿,有无由于肌肉的覆盖导致骨头变弯曲或被打断的感觉,应记住,无论对象怎么运动,骨骼长短,粗细是不变的,注意检查是否动态过大而违背了的自然结构,显于表皮的骨点。肌肉的起止、穿插、挤压、拉扯和肌肉的走向。应注意骨头的方硬,转折要明确;肌肉圆软,转折要模糊。
最后归纳整理,让局部的形和解剖从整体的形和解剖,体量上进一步靠拢设计稿。
4、进入细部刻画
校正比例尺寸,加足体量,然后多角度调整动态和重心。细节的深入。入手的刻画,应把手掌和手指理解正方体。要注意每个手指的方向性、面向的相互转换、体的翻转。骨节与肉的关系,以及由于用力和动作的不同而产生的拉扯变形。另外,骨节要方一些。
对脚的刻画,要注意对脚跟、脚弓、脚掌的体的理解;注意脚趾的小体积的变化、面向的变化、体的翻转,注意骨与肉软硬的变化,与手同样会形成挤压、拉扯、变形等等。
解剖关系要进一步准确。解剖关系由大入小,关节部位的结构应强调做出骨点的方、硬,且转折要明确。骨肉由大骨到小骨,起止要清晰,相互穿插覆盖要明确,甚至要注意肌肉的厚薄、弹性、受力紧张、非受力松弛、等情况。
节奏的安排,疏密松紧的调整要恰当准确。表面形体肌理的塑造方面,光滑的、粗糙的、规则的、非规则、有意识的、无意识的等等要细心地体会。
同时要追求造型的特征和气质,以及作者的个性与个人感受。
有很多人不敢深入或无法深入,感觉越调整问题越多,无处下手。经过多次的反复调整,这时,你可以按照步骤,像照片显影一样,一次一次的加深,但每一次都是从整体入手,使彼此牵制而不使某一处走快或过多,把每一步作品的完整性放到重要的地位。你也可以从一个你有感觉或感兴趣的细节开始做起,使作品从这点扩展开去,从而越做越多,达到“做加法”的目的。注意,每深入一步,就要时时回头照顾整体,以防破坏整体的形体关系。
5、调整完成在经过深入处理的“做加法”后的泥塑,有时给人感觉破碎而不结实、不饱满,或使人感觉到处紧张,不轻松。这时就应整体调整,把过于紧张的地方放松,过于破碎的地方统一,不饱满的体量加足,不结实的地方尽量少去破坏它的表面,消除表面的阴影就行了。
从整体上对点、线、面和形体布局。一般来说关节、骨点、细节是点;形体的外轮廓、形体的转折线、四肢都是粗细、急缓、长短不同的线;而像盆腔和盆骨这些大块明确的就是面和有量感的形体。这些点、线、面、形体所产生的一种节奏和对比,使作品充满了变化和活力。
节奏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动态所产生的节奏和形态的开合、松紧。其次是疏密安排,以及点、线、面、形体的对比,同时体量和体量之间也存在一种大小、强弱的节奏。再加上运动使这些体量的平衡感被打破,从而加剧了这种对比的节奏感。
虚实的对比。有的地方“轻描淡写”,有的地方“浓墨重彩”。一般说来,虚的地方体感减弱,转折简单,基本无细节,多处于阴面;而实得地方则体感较弱,细节多,面向变化丰富,转折明确、较硬。
对于角色造型特征的整体感受调整,以及作者对形体的最后调整处理,不光是指表面形体处理,同时也包括内在形体处理。比如说调整夸张的动态、简化而概括的形体、拉长的形体、局部体量加大等等一些作者比较主观的东西。
第三章 雕塑的后期制作
一、泥塑摸具的翻制
泥塑完成后,还需翻制成其他材料以便保存,最简单、常见的材料有石膏和玻璃钢(包括聚脂树脂和还氧树脂等)。这里主要讲石膏材料的翻转。
翻模分为两种:一种“废模”,即一次性模,只能用一次的模具。一种是“活模”,也叫块模,他可以用很多次,但模块较多,工艺难度大。主要学习一次性模的翻制。
1、分块划线:
即分模,其原则一为“少”而方便,这样是为了减少模具的错位,但如果太少则挖泥和灌浆不太方便。二是要避阴就阳,多在阳面开模而不在阴面开模,以防卡住。三是“避重就轻”,即避开主要的画,在较次要和单纯的面上开模,这样,即使有错位的形象也容易修复。
插片:插片的目的是为了隔断石膏,以便开模。插片是由金属片或胶片剪成的,它的大小可根据开模厚度来决定。根据画好的线插入,插片形成的夹口应“契”形,这样开启才容易,不易被卡住。
喷脱模剂:脱模剂是用肥皂水制成的,洗衣粉也可以,目的是为了隔离石膏和泥土。在泥塑稿表面均匀的喷洒
一、两次,干后即可。
2、调制石膏:
石膏浆由水和熟石膏粉调制而成。比例无精确标准,可根据自己习惯配制。一般水多则硬度差,且凝固慢;反之水少则石膏硬度好,凝固快。
为了区分内、外模,可以在外模石膏调制时加入颜色。一般多用粉质颜料。把调制好的石膏浆从上至下慢慢浇在泥塑稿上,注意阴面和阳面一定要浇到,尤其是底部,否则会出现气泡。
3、加固:注意掌握石膏的厚度。特别是石膏的高点和低点的厚度应该相差不多,一般厚度为2cm左右。然后,再用棕丝浇上石膏浆,加固在模口或一些薄的地方。
4、开模:开模时,待石膏浆凝固以后,便可用扁平铲刀沿分模线铲开。找到插片,然后用钳子取出插片。取时可以左右摇动,使模块松动,再用刀插入缝口,慢慢撬开模块。待全部木块取下后,再把泥挖出,注意挖泥时不要伤到模内部表面或被骨架卡住。
清模:清模时,把模具平放,仔细清理模具内部,特别是细节部分,一定要把泥取干净。可用自来水清洗,用刷子刷干净。
刷脱模剂:用地板蜡或汽车蜡做脱模剂,效果好。
5、浇内模:有两种方式。一是把外模全部合好后灌入石膏浆,然后左右摇晃使石膏凝固于外模壁上,直至一定厚度,再打去外模,得到石膏内模。这种方法简便,但浪费石膏且不容易控制内模厚度,内部厚薄不均,操作笨重。另一种方法是先不合模,先在每块外模上浇一定厚度的石膏,模口外部可稍薄,由于不合模,所以操作方便且便于控制厚薄。待凝固后,用刀修出模口以便合一块模,注意对准记号后,用综丝浸入准备好的石膏浆中,从内粘在模口处,并沿内模口粘一圈,待干后模口已被粘牢,再依次一块一块地合模。注意每合一块模时应调一些石膏浆,倒在模口缝隙处,以便渗入合好缝口。如果担心强度,可多粘一些综丝或木棒粘结在内部以加强强度。
6、打去外模:等石膏内模干后,即可用平口铲刀打去外模。打模时要求从上至下,从模口向内,从模口向两边,从高点到低点。注意外模与内模的颜色区分,有颜色的外模,白色的是内模。
二、各种肌理效果的制作
1、水泥翻制:水泥翻制的方式基本跟石膏翻制过程相同,但水泥凝固较慢,不适合小型泥塑的翻制。
2、玻璃钢的翻制:玻璃钢的翻制是用聚酯树脂或还氧树脂贴玻璃纤维而成。优点是坚固,易于保存,质地细腻。
3、陶瓷作品:陶瓷是将以成型的泥塑内部掏空,通过烧制而成的作品。
4、丙烯颜料的色彩表现:表面效果处理所用的颜料有油漆、油画颜料、丙烯颜料、水粉颜料以及水粉颜料等。一般最为常用的是丙烯颜料,丙烯颜料的优点在于易于调色、纯度高、附着里强、干的块、不易变色等等。
5、釉色的色彩表现:釉色表现得方法是在烧制前,在泥塑的表面施釉,通过烧制而成。
作业量:
1、雕塑稿1-3副,其中一幅需有个角度的展开图。
2、雕塑1件。
要求:形象完整,设计新颖,造型准确,具有一定创新性。参考书目:
[1]《雕塑》 陈刚 编著2008年3月 第二次印刷 西南师大出版社
[2]《雕塑》 翟小实 张丹 编著 1997年10月 第一次印刷 辽宁美术出版社 [3]《雕塑人物写实技法》 巩冰 编著 2001年9 月第一次印刷 河南美术出版社 [4]《雕塑技法肖像雕塑》 布鲁诺.卢切斯主编 1999年2月第一次印刷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7
第2篇:雕塑教案
形体、匠心、材质——雕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雕塑美。
2、方法目标:通过图片举例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受雕塑的形体美,体会作品构思和掌握雕塑的材质。难点:通过感受形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请你们认真回忆一下有没有见过印象特别深刻的雕塑作品呢?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吸引你的? 学生反应„„
教师举例校园雕塑,要求学生说出感受,做简单评述。(积极向上)导入课本内容,学习雕塑的相关知识、雕塑的概述:
以雕刻、塑等手段创作的具有实在体积的三维空间美术作品。随着经济的腾飞发展,城市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何改造,雕塑被纳入艺术美化生活的设计体系中来,并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外面常见于城市建筑的主干道、步行街、公园以及是内外环境中。(举例步行街的墙雕壁画)、雕塑的种类
按其功能科分为宗教、陵墓、纪念碑、装饰性、园林、民间、架上、功能性、卡通造型雕塑等。(于学生互动举例:洛阳龙门石窟、秦陵兵马俑、人民英雄纪念碑、民间的木雕多与家具相结合、架上室内陈列„„)、雕塑语言
体积感与空间感。(一件作品,它的形体与它形体的空间变化构成了它独特的意味。)提问并尝试让学生做出某人物雕塑作品的姿势,如自由女神像、思想者、掷铁饼者等。、雕塑的艺术特征
1、雕塑的形体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觉,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
2、雕塑的“影像”效果,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这个“影像”可能给人以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或是一种形体结构的美,这是形体“影像”传达出的作品内容信息之一,也给人们带来各种感受。
3、雕塑在各方面的表现力,通过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等方面的表现意向,使雕塑形体更具表现力。
4、雕塑的体积有一种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
五、雕塑艺术鉴赏
1、欣赏它的立体造型美,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举例书本图片)
2、从它体积的美和体积组织组合所形成的节奏韵律入手。
3、体会雕塑“象征、装饰”的美:一事它本身的艺术美,二是它与城市、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环境美。
小结: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在雕塑史的长河中始终是主流。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对艺术的品位有很多鉴赏标准,即要求作品反映现实又要表现思想,故装饰手法、装饰风格就自然地为我们对雕塑表现得追求目标。
第3篇:教案纸雕塑
教
案(详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长阳职教中心旅游专业部 刘小玉
1.让学生初步了解纸雕塑的方法并用纸作为基本材料塑造物体。2.学生感受纸材的质感,认识造型、体块、色彩等纸雕塑因素。尝试以不同的方法来塑造物体,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的艺术概括力、创造力及学生的环保意识。
4、通过欣赏纸雕塑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曾强现代艺术观念。
二.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了解纸雕塑的特点,掌握纸雕塑的制作方法,学会利用各种纸材制作塑造作品。
难点:如何利用纸材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使作品具有新颖性、独创性。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训练辅导法
五、教学准备:各种纸材、胶水、剪刀、颜料等其它辅助材料
六、教学过程:
1、欣赏城市雕塑作品引入课题。
2、什么是雕塑?雕塑的材料有哪些?
雕塑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3、什么是纸雕塑?
用纸材雕塑的作品就叫纸雕塑。这是造型艺术中较新的品种。纸雕塑由于用材简便,制作容易,材料随处可得而且有独特的表现力,作品不但具有纸的韵味,还有剪刻的刀味。因此较受人们的喜爱。
2、欣赏各种纸雕塑作品、分析纸雕塑的特点。(课件展示)纸雕塑特点:用材简便,制作容易,造型概括,装饰感强。
3、纸雕塑的种类和表现形式:(课件展示)①种类:浮雕、圆雕 ②表现形式:具象、抽象 4.纸浮雕基本技法:(演示)①、折 ②、卷 ③、切刻 ④、粘接 ⑤、其它技法:揉搓、挤压等
5、纸雕塑的构成方法:(课件展示)①、几何形体组合法 ②、四肢动物法 ③、剪折法
6、讨论:在造型中如何表对对象的特征?
小结:纸雕塑应简练、概括地体现物体的形象特征。(简介鸟类和四肢动物的形体概括法)
7、欣赏探究:
课件展示纸雕塑作品,欣赏、认识、理解纸雕塑的构成方法、构思、技巧及制作方法。
8、作业训练
每个学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一件纸雕塑作品。
作品要求:造型简练、概括、新颖、夸张,构思独特、制作精美。9.、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教学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了纸雕塑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学生创作激情很高,做出了很多形式各样的富有新意的作品。
第4篇:《雕塑艺术》教案
教学方案
《雕塑艺术》教案
课型:欣赏课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 教学过程:
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一、导入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二、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三、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
第5篇:城市雕塑 教案
课
题:城市雕塑 课
时: 一课时
课
型:单一课
授课对象:九年级第十七册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城市雕塑为鉴赏主题,在为学生提供优美、生动的雕塑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对城市雕塑的材质和制作过程,雕塑外观形象的艺术处理与环境的融合,以及雕塑的人文内涵和艺术语言等能有新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城市雕塑和环境艺术方面的审美品味。
教材主要从城市雕塑的现代性和传统性,装饰性和写实性,幽默性和述事性等多方面来提示城市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同时,展示了多幅不同材质的城市雕塑作品的图片,表达了雕塑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通过欣赏与评述,提高、完善学生对环境艺术方面的基本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风格,提高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兴趣,加深其对现代城市雕塑发展意义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城市雕塑作品欣赏与评述,开阔学生知识层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欣赏教材所提供的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并引发学生对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城市雕塑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雕塑作品的语言:形式上的美感、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演分析法
2.学法:欣赏理解法
教具准备: 课件、雕塑的照片
学具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师生问好,二:引入新课:(4分钟)
(视频打出〈思想者〉的图片。)
同学们看,这就是“思想者”,果然很“酷”。这是罗丹的雕塑作品。教师:请举例说说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哪里存在着雕塑?以及它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
教师;是的。城市雕塑无论如何都是一门纯观赏性的艺术,往往是先通过形体给人以直观的美的享受。当从远处看一尊广场或街头雕塑时,首先接触的是它那并不清晰的“影象”,也就是它那外在的形体。这一“影象”给人的感觉,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都是非常之美的。
三:讲授新课:(23分钟)
(一)欣赏教材第2~3页上的范例
(1)提出问题:你对所提供的城市雕塑图片哪张最感兴趣?为什么?(可从功能、风格造型、色彩、材料及人文内涵上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2)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设计出既富有艺术感染力又和建筑、环境相和谐的城市雕塑作品?现实生活中的城市雕塑作品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作为环境文化的主题,你希望看到怎样的城市雕塑作品?
(二)城市雕塑的概念 城市雕塑的概念: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三维造型艺术品。设置在公共环境中赋予人们感受和联想的室外雕塑。它是城市形象的一个代表,一面镜子,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雕塑是一门有“加”有“减”的艺术,从功能上讲,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社会的审美理想,也是表达雕塑家本人思想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三).城市雕塑的环境设计心理
(1)、城市雕塑可以具有形态的诱惑性。
(2)、城市雕塑中的趣味性。
(3)、城市应让人们产生愉悦。
(4)、城市雕塑中的神秘感。
(5)、城市雕塑应具有独特的魅力。
(6)、城市雕塑还可以有美中不足之美。
(四)作品欣赏
《立方体柱》:用不同长短的圆柱体相互连结成一个不规则的立方体,寓意着社会中人与人不可分割的关系。巧妙的圆形底座衬托出整座雕塑的内在张力,起到了和谐环境的作用。
《火烈鸟》:位于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几块形状不同的大型红色钢板构成一个抽象的火烈鸟意象结构,整个造型具有强烈的建筑效果,强烈的红色与深色背景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力》:有3三个不同的跑步姿态组合而成,从每个角度看都会使人感受到无限的空间感和运动感。人体经过概括及装饰处理后,更体现出一种流畅与力量的美。
《帆》:这座海上公园的雕塑气势磅礴,造型看上去既像破浪前进的帆船,充分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10分钟)师生讨论:如果让我们设计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色彩?达到什么功能?如何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五:作业布置(练习):(2分钟)
1.找一件自己喜欢的雕塑,仔细品味,写一份心得
课
题(板书设计)
一、概念
三维造型
有加有减
二、城市雕塑的环境设计心理
1.形态的诱惑性
2.趣味性
3.让人们产生愉悦
4.神秘感 5.独特的魅力 6.美中不足之美
第6篇:教案——雕塑艺术
立体的音符——雕塑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雕塑艺术的主要种类。
2、对本课所选的各类雕塑艺术作品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基本感受和看法。
3、通过欣赏本课所选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雕塑的功能及其用途。教学难点:对雕塑文化内涵及用途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学生:
1、同学们平时都见过哪些雕塑?
(学法提示:道路、广场、车站、码头、机场、体育场馆、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区,书本上等方面)
2、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学法提示:木材、石材、泥塑、铜、铁等)
3、对其的印象如何?
二、感悟雕塑
同学们所见过的雕塑作品,为何有些雕塑一目了然,有些却是百思不得其解?
(雕塑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具象雕塑是具体写实的艺术形象,而抽象雕塑却以之相反。例如我们身边的“阿诗玛”雕塑就是具象雕塑,我们一看就明了;“火焰”雕塑就是抽象雕塑,它是具有象征性的雕塑作品)。
提问:观察课本中的雕塑作品,哪些是具象雕塑,哪些是抽象雕塑?
1、具象雕塑
观察课本中的雕塑作品,小组讨论具象雕塑:(学生按作品创作年代、地理环境、材质、用途)
(点拨:“马赛曲”是1833—1836年出自法国吕德之手的艺术作品,他以大理石为材料创作的,它表现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战斗的历史事件。运用了雕塑手法中的减法,属于深浮雕。“日日夜夜”、“和平少女”——略)
2、抽象雕塑
观察课本中的雕塑作品,小组讨论抽象雕塑:(学生按作品创作年代、地理环境、材料、用途)
(点拨:“火烈鸟”是1974年美国现代著名雕塑家考尔德采用不锈钢材质创作的雕塑作品,它耸立在美国芝加哥市联邦政府中心广场。巨大而又大幅度的曲线结构,加上鲜艳的红色,与广场上深刻的高层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火烈鸟”这一名称只不过是作品的一个代号。雕塑作品不一定让人看得懂,在特定的环境中起到特定的效果,在这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一形象,自会得到不同的视觉感受。“五月的风”、“中国凤”、“龙”、“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略)
3、提问
仔细观察作品,小组讨论:
(1)你认为雕塑所处的地理环境与雕塑本身有什么关系?(协调、统一)
(学法提示:如“五月的风”,青岛紧靠海边,雕塑程漩涡状,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即统一)
(2)现代的雕塑作品与社会文化有哪些联系?(环境的标志,视觉冲击力,记录历史;观赏性、实用性)
(学法提示: “巨型自行车”在公园这个环境中它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景观供人们欣赏,又可以供孩子们玩耍,带给孩子们欢乐。既有观赏性也有实用性)
(3)思考如果置换雕塑作品的环境,对其有何影响?(略)
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雕塑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知识;欣赏雕塑作品应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地理环境、材质、形体美、实用性来欣赏雕塑艺术了解社会文化,及雕塑的用途,雕塑作品是一种文化和艺术创造力的代表在不同的环境中雕塑作品有着不同的意义,只有在特点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在欣赏雕塑作品时要学会思考它与我们有着怎样的联系,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课后延伸
根据以上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雕塑并用所学的方法去欣赏艺术作品。
雕塑选修教案主讲:张 涛艺术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教研室2011年春季期雕塑选修教案教学大纲:名称、编写者:《雕塑》课程教学大纲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 教材:名称、编著者、......
形体、匠心、材质——雕塑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雕塑美。2、方法目标:通过图片举例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案(详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长阳职教中心旅游专业部 刘小玉1.让学生初步了解纸雕塑的方法并用纸作为基本材料塑造物体。 2.学生感受纸材的质感,认识造型、体块、色彩等纸雕塑因......
教材分析本课以立体构成为原理,制作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纸雕塑作品。与纸浮雕相比,纸雕塑更强调纸的“扩张力”和形象空间的表现,含有更多的立体构成知识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
教学方案《雕塑艺术》教案课型:欣赏课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