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教案模板(精选5篇)_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教案模板 时间:2021-08-02 07:22: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教案模板(精选5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第1篇: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与明治天皇,一个是泱泱大国“九五之尊”的皇帝,一个是狭小岛国“万事一系“的天皇。十九世纪中期,在同样被西方列强炮轰国门、蚕食威逼的危急关头,他们奋起图强,变法维新,力图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最终,明治维新获得巨大成功,让日本从一个东瀛小国一跃发展为驾着疯狂战车东征西讨的霸主之一。而三十年后光绪皇帝主导的戊戌变法确如昙花一现,仅仅历时103天就以失败告终,中国加速坠入被列强控制宰割的深渊。

明治维新,可以说是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的一个典型事例,那么日本向西方学习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在此,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来说明一下日本取得成功的原因。

注重西方先进技术的实用性

幕府时代末期的日本,思想文化的冲突转变的异常激烈。1854年,日本亲眼目睹了中国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的天朝形象开始崩溃。“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口号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这一口号在被日本国内的仁人志士接受之后不断的得到了突破和修改,实际上将学习西方从科技扩大到了适宜操作的程度。在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是在清朝传统的封建体制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其最终目的只是要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

《光绪向左,明治往右》中说:“(日本)致力于国家富强的幕末志士们更乐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注重有效性、实用性。”“(中国)所谓中学西学之争,其实争得是清统治集团背后的现实利益,而不是学术上的真理强国的策略。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中日分别组织的两次出国考察的差异:1887年,光绪帝钦定傅云龙等12人赴美洲欧洲等地考察,由于动机不明,立意不高,此次以考察外国地形要隘、军事设施、制造厂局为目的的考察最终成为了一次华丽的走秀,而清政府派遣考察的这批人才也最终未被重用。而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组织的考察中,明治政府的要员们几乎全部出动,全方位学习和借鉴欧美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法律等各种制度,而且制定了详细的考察大纲。可以说,这次游历在日本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打击守旧势力

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在改革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与守旧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日本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与守旧的日本幕府集团发生了冲突,日本的维新志士在同腐败的守旧集团斗争中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使他们得以通过武力解决国内都守旧势力,正是由于倒幕运动的出现,使得日本扫清了向西方学习的一大阻力,得以顺利的开始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反观清政府,维新派拥戴的是一个连自己的皇位都保不住的傀儡皇帝 企图通过宫廷政变或排除顽固势力的方式来掌握政权,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在变法过程中,慈禧操纵用人大权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领北洋三军,可以说是是军权掌握在了守旧派的手中。当维新派与守旧力量展开决战的时候,维新派只能找袁世凯求助,而在袁世凯将他们出卖后,光绪帝被囚瀛台,戊戌六君子被害,变法只能以失败的结局载入史册

稳扎稳打的改革策略

1868年明治维新政权建立以后,通过废藩置县,使得各藩全部解体,实行“四民平等”;通过地税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发展有重要意义;文化开明、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使西方文化大量进入日本,特别是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到明治末年全国就学率已超过95%。1890年以天皇命令形式发布《教育敕语》,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道德规范纳入军国主义的轨道。正是这条理有序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的成功,日本迅速走出了封建时代,开始接受资产阶级人权、民主思想,为建立资产阶级近代国家奠定了基础。戊戌维新在策略上似操之过急,在新政改革中未分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103天的新政,颁发上谕达100多道,改革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方面。新政上谕纷至沓来,究竟哪些措施是主要的,哪些措施是次要的,连改革者也弄不清楚。由于君主专制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更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措施,使得新政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以改革机构这一新政内容为例,康有为曾主张不必裁减旧衙门,只需添置新衙门,并主张官爵分离,给年事已高的冗员爵位及优厚物质待遇,这是较稳妥之措施,而光绪帝一次就下令裁撤了十多个衙门,这样就触犯了大批官员的特权和地位,必然会使矛盾明治维新前夕的日本,正是发展的一个好时机。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日本政府抓住了这一适合其发展的时期,积极向西方学习,最终取得了成功。

把握时机

戊戌变法开展于19世纪末,这一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极力压制清政府的发展。激化,使他们群起而反对变法。

第2篇: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编导11组

乔诗涵

戊戌变法

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明治维新

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社会上:采取“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教育。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而出现的。它们在两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它们对两国历史的实际影响却不可同日而语。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两者有类似起因,戊戌变法仿效了明治维新的变法内容,性质均为流血但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但是结果大相径庭,一个改变了国家命运另一个却被顽固派镇压失败。戊戌变法虽然最后失败,但在唤醒国民独立、自强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但却为日本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伏笔。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向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变法的兴起有不小推动作用。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援救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日本政府和政界要人,继续为维新派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部分经费。

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是康有为,谭嗣同等,他们都是书生出生,在政治上虽然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但缺少谋略,戊戌变法103天,而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的谋略和经验就丰富多了。明治维新的发起人都是武士出生,日本维新派精明强干,新政府成立,施政方针只有再三斟酌后改定的五条誓文,却实实在在地初步改造了政体。然后逐步实行废藩制县,取消身份证,废除士族华族特权,改正地税,发展实业和近代教育,最终实现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开化。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是存在很大不同的,除了这以外他们所依靠的力量和变法的背景也不同。戊戌变法所依靠的是光绪帝,所以最后失败。而明治维新领导人多为长洲、萨摩藩的中上层武士。受到人民的支持和物资的大量资助,力量与中国相比强大多了。所以资本主义在两国的势力是强弱不同的,那么变法在中国失败了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3篇: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作用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作用

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以德川幕府为代表的腐朽的封建统治遭到资产阶级和人民的激烈反对。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后,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为稳定政局保存实力,假意愿意“返还大政”请求辞职。不料弄巧成拙,获得了明治的准奏。自此拉开了幕府与皇权的争夺序幕。到1868年,江户被攻陷,日本长达七百余年的幕府统治时代彻底宣告结束。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联盟的中央集权国家。

幕府倒台,明治天皇实行中央集权制以后,成立了明治政府,开始了富国发展的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政府成立后,立即通过了一系列的改革纲领,着手改革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明治天皇效仿西方列强的制度,对日本的原有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改革。1868年4月,天皇公布《维新政体书》,确立权力的归属是天皇之下的太政官,并且借鉴西方的先进的法律制度,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法律体制:“太政官之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规定立法官不得兼任行政官,司法官不得兼任立法官。此后,又陆续对中央国家机关进行改组,实行分权原则,规定太政大臣专管行政,立法权由贵族院行使,司法权由大审院行使。

在司法体制和刑法制度方面,明治政府惊醒了初步的改革。设立刑部省,统一领导司法行政,下置各种法院专掌审判。修改刑律,废除笞、徒、杖、流四刑,改为惩役和死刑两种,并减轻刑罚,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此外,还聘请了法、德等国家的法学专家来日本讲学,创办法政研究所和法政学院,翻译研究外国,尤其是西方的法律培养法律人才。

由于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为了加速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使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发展几乎是和向垄断基本主义过渡同时进行的特点。其结果加重了对工农大众的剥削和压榨,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急剧尖锐化,工农运动日益高涨,严重威胁了明治政府的统治。在工人运动的浪潮和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下,要求成立民选议会,建立“完善的立宪政体”的呼声越来越高,迫使明治政府不得不答应制定宪法。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第一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也称“明治宪法”诞生了。

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关于行政诉讼法规定:对于地方行政官吏的违法行为,民众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考虑到这样可能带来司法官牵制行政之弊端,1889年《明治宪法》确立了行政诉讼与普通司法审判相互独立的原则。

明治维新后,为适应资本主义商业发展的需要,日本曾先后颁布了银行、票据、保险、公司等单行条例。1881年,日本开始参考法国的商法典来制定商法典,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为保护和促进工商业发展,曾颁布过一系列的法规。随着后期垄断资本主义的逐步形成,日本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颁布了涉及银行、证券交易、运输、森林、渔业、产业组合等方面的若干法规,为日本经济立法提供了基础。

由于明治维新后经济上开始有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明治政府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进行了劳工立法,于1911年颁布了《工场法》,并于1916年开始实施。其内容包括限制劳动者的最低年龄,给予贫困职工以生活补助等。

明治政权建立后,日本的刑事立法仍然沿袭着封建法律模式,看不出资产阶

级刑法的特征。直到1875年,日本政府才着手制定西方式的刑法典。由于这部法典不适合具有长期封建主义统治传统的日本国情,遭到了各界强烈反对,不久就进行了修改。

明治宪法颁布前,日本无普通诉讼和行政诉讼之分,所有案件具有普通法院审理,只有一个法院系统。明治宪法颁布后,日本按照法国和德国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两个系统来分别审理普通案件和行政案件。

1895年,中国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传到北京,国民为之震惊,康有为等人联合在北京应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发动了历史上的“公车上书”,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经过康有为等人的多次上书,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在前,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效仿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相关的变法内容也有很大相似之处。

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等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势力。虽然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上,康有为等人积极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大刀阔斧的进行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但是,由于他们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君主的利益,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腐朽的清王朝的封建君主制政权。他们没有实质上的进行民主,也就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由于他们急切的想改变现状,使得改革的内容极为激进,为强大的封建保守派所不容,阳奉阴违。在戊戌变法中,资本主义刚刚兴起,势力弱小,在改革中,资产阶级也并未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仅仅是倚靠被架空的傀儡皇帝进行变法图强,丧失了基础和土壤。

在政治方面,裁汰冗员,精简机构,删改则例,澄洁吏治;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广开言

路;并允许各地开设学会和报馆,给出版与言论以一定自由等等。

经济方面,政府设农工商局,保护和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路矿总局,发展铁路和采矿业;举办邮政,裁撤释站;改革财政,蔡顿厘金等等。

军事方面,裁绿营,练新兵,添设海军;培养军事人才,并筹办兵工厂等等。

文教方面,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取消各地书院,改设学校,创办京师人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考察等。制度虽好,但是缺乏实行的基础和支持的力量,他们制定的改良计划遭到封建保守派的漠视和抵触,而又没有争取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难以取得实质的成效,最终,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惨遭失败

第4篇:明治维新教案

第21课

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

记住最先打开日本国门的国家,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和主要代表人物;归纳、概括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和作用。(2)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和概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治维新取得的的积极成果和带来的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评价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合作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导)19世纪中后期,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时,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为了追赶上世界的脚步都进行了一次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那么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会发生?武装倒幕对于明治维新的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措施?它们给日本和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其成功之处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出示课题,引入新课)学习新课:

(师导)什么是明治维新呢?“明治”指日本天皇睦仁的年号,“维新”即改革。(课件显示:明治维新是指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教师过渡)日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这次改革的呢?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课件显示各类图片)

1、安排学生分角色扮演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各阶层人士:

天皇:我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虽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我真想有一天能亲自管理我的国家,让我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将军:我是德川将军,虽然我只是一个将军,但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我说了算,我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我把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我们将军。由我们幕府来管理这个国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的目标就是要维护好我们幕府的统治,让日本永远都是我们德川幕府的,哈哈…… 大名:我是大名,就像你们中国古时候的诸候,我只需要对幕府将军忠诚,我在藩地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的藩地可以世代相传。

武士:我是一名武士,我们将军或大名的家臣,我们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我们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特权,我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武士中绝大部分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生活困难。哼,这种日子过不下去啦。

新兴商人:我是一个生意人,我腰缠万贯,但是我却一点政治地位也没有,而且我想扩大我的生意,却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真是令人气愤啊。

农民、城市平民:我是一个农民(城市平民),我每天都辛苦劳作,但是日子却总是吃不饱穿不暖,昨天那些老爷们还说要加税,这个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多么希望有人能带我们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那怕是冒着杀头的危险我也愿意赌一把。

(学生扮演完后,师问)从中你感觉日本当时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概括)(一)幕府统治的危机(课件显示)

(指导学生粗读教材,了解19世纪中叶日本的基本情况,教师简介幕府和幕府统治)师问:幕府统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归纳:

1、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课件显示)

依据:(1)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强调:这是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2)新兴资产阶级和下级武士要求改变现状,农民和市民不堪忍受剥削不断起义。

2、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课件显示)

依据:1853年,美国舰队入侵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俄、英、法等也沿例炮制,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二)武装倒幕的开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倒幕经过进程示意图)

要求改革,形成倒幕力量(拥立明治天皇)→发布讨幕密诏,幕府挑起战争→打败幕府军(乌羽、伏见激战)→推翻幕府统治→迁都东京,消灭残余势力

归纳: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二、明治维新(课件显示)

1、明治维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口号(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师:“富国强兵”就是要国家独立,“殖产兴业”就是要经济工业化,“文明开化”就是要文化、生活西方化。在这样的口号下,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课件展示)

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全国分为3府72县,由中央直接治理,使日本成为天皇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②在经济上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在文化教育上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④在生活上,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⑤在军事上,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师:明治维新在这五方面的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后展示)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消除了封建割据,巩固了新政权,所以其作用就是——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②经济上的措施,实质上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扶持和保护资本主义企业,所以其作用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③文化教育上的措施,就发展了近代教育,培养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④生活上的措施,就革除了旧习,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⑤军事上的措施就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并导致了对外侵略扩张。

三、对明治维新的评价(课件显示)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师:明治维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这次改革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天皇以政令的形式发布展开的,所以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历史作用:对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不断强大;对外,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近代唯一民族独立国家。

3、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小结延伸:

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保持了民族独立的国家。在明治维新30年后,中国也进行了一次同样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结果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呢?我们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从以下方面小结、补充:

1、从国际环境上: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而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

2、从改革阻力上:日本阻碍改革力量(幕府统治)在改革前被武力推翻;而中国顽固派掌握着国家实权,力量强大。

3、从群众基础上:日本充分发挥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力量,尤其是充分利用人民力量,社会基础坚实;而中国维新派脱离群众,对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进行宣传发动,社会基础薄弱。

4、从领导力量上:中国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日本倒幕实力派领袖(明治三杰)则进入了政权核心,握有实权。【练习设计】

1.下面关于明治维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 b.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使日本成为高度集权的国家 d.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最主要的作用是()a.改变了日本闭关锁国的政策 b.使日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c.加强了日本政府的中央集权 d.使日本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3.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是()a.废藩置县 b.废除行会制度,引进西方技术 c.实行义务教育 d.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4.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物产之 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段话体现的治国思想是()a.学习西方

b.鼓励人民富起来 c.工业立国 d.对外掠夺

5.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b.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c.都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重要措施 d.都以失败告终 【讨论学习】 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讨论后课件展示)相同点:①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②内容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结果: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b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点:①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②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 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第5篇: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指自1898年6月11日起,并在此后的103天开展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维新活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两场维新运动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具有明显的区别。

从这两个运动的起因和背景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和日本都是在处于内忧外患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一些思想比较前卫的维新派人士带领,不得不开展的维新运动。但中国的危机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的民族觉醒来自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所造成的伤痛;而日本的危机来自美国黑船的汹汹来袭和幕府政权对人民的剥削和独裁。日本开始侵略周边国家的时间仅仅发生在其在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之后的20年,由此可见明治维新的成效。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持续103天之后,便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下以失败告终。

两个维新运动的内容都涉及很广,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囊括其中,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教育方面。中国戊戌变法的政治方面决定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经济方面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倡办实业,促进生产。教育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统一货币,设立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教育方面设立文部,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并外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学习英国和德国,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订立商法刑法等。除此之外,日本还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

纵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意义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太过孱弱。明治维新运动虽然很大的推动了日本近代发展,但也具有历史局限性,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农民越发的贫穷,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带来了深重灾难,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所以,对待当时的西方文化和技术,不论是中国的封建党派的抵触还是日本拿来主义的全西风格,都不能带给国家最正确的方向。只有认清国情,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内给人民带来幸福,外给世界带来安全和平的福祉。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梁任公曾经说过:上世史是中国的中国,中世史是亚洲的中国,近世史是世界的中国。他的所谓近世史,是指乾隆末年以后的历史。也就是说从18世纪下半叶开......

浅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浅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摘要: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1898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两次运动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明治维新的成功......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文化差异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文化差异日本明治维新:吸纳欧美文化,以欧美为师。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在国内大力兴办现代教育,包括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制,通过......

明治维新教案

第21课日本明治维新【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最先打开日本国门的国家,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和主要代表人物;归纳、概括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和明治维新的主......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共16篇)由网友“然奶”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戊戌变法》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篇1:《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戊......

下载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教案模板(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教案模板(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