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③必修1.1《体味文化》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政治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1 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性和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掌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通过对多种文化现象的感受、剖析,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化的力量,感悟不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作用,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和提高文化素养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教学难点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之后,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大家却不一定懂得。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又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
二、新课教学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活动:暑假刚刚过去,同学们放假在家都会做什么呢?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如,看电视、上网、旅游、温习功课、打球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活动是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还是文化活动呢? 学生回答:文化活动。
教师设问:大家还能列举哪些文化现象呢?
学生活动:十字绣、书法、皮影、电影海报、超女画片、话剧、舞台剧、杂技、舞蹈、曲艺等。
课堂探究:(1)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2)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1)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2)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从社会的角度看,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文化的存在。例如,原始社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封建社会的“祭祀文化”、资本主义的“竞争文化”、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化”。
从个人的角度看,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江南的婉约、山东的豪爽、四川的热辣。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不再赘述。而作为其中一种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聊了“文化”这么久,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阅读教材第6—7页,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呢?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1)本书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现象,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不属于文化活动。
(2)主体是人类,是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小辞典:
(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为了进一步理解文化,我们来看文化的特征。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当人类从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的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
自主探究:九寨沟自然风光是文化吗?将九寨沟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九寨沟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九寨沟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教师设问:文化现象是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 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课堂探究:(教材第6页插图)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那能不能这么说,文化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文化”?(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材料展示:狼孩的故事。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两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他们的习性像狼,不吃素食,用牙撕开生肉来吃,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每天从午夜到早上3点钟都会像狼一样嗥叫,惧怕火和水,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她们一直没有说话,4年
内只学会6个词,能听懂几句问话。7年内只学会45个词,直到死去时也只有4岁女孩所具有的智力。
教师设问:狼孩为什么不能像正常的人一样进行生活与思考?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略。
教师归纳:这一事例说明,虽然狼孩本身是人,但由于长期与狼群一起生活,完全脱离人类社会,没有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因而他们无法学会人类的文化,不能与正常的人一样进行生活。
教师设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现象? 学生讨论:略。(3)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第7页插图).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更有文化。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第7页“专家点评”,谈谈“文化”与“文明”是否相同? 学生自由发言 :略。
注意:“文化”是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它既包含积极的方面,也包含消极的方面。而“文明”是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教师点拨: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文化”的含义。
其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含义相近。例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其二,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其三,教材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 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文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从静态角度说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从动态角度说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从性质看,有先进与落后文化。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励我们奋进,黄色、暴力作品导致的青少年犯罪率则大幅上升;封建迷信(如星占、卜筮、风水、命运等)的泛滥消磨人的斗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大革命”、袁世凯复辟则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离不开经济、政治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
三、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我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文化,我们的成才呼唤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四、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
2.文化现象 3.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征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
1.1 体 味 文 化一、单项选择题1.对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下论述正确的是()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
模块纵览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文化生活》模块,作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必......
体味文化教案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在全书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好本单元,你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