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素描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设计素描教案图文”。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线性素描
第1节
物体结构分析
1、教学目的:通过讲授和训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观察能力,准备徒手描绘物体的能力,认识、分析与表达形体的能力。
2、教学主要内容:特体结构分析、石膏与静物组合学生。
3、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只对物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分析物体的内在结构规律,并且通过线性素描的方式表达清楚。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课堂示范相结合,在讲授过程中积极与学生沟通讨论,讲授完毕后,学生开始实践练习、教师指导。
5、授课程序:
导入,以学生接触过的传统静物素描举例,引学生是考其特点及思维方式—再现,然后举出设计素描的范例,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差别,指出学生今后学习的方向—由自然的人转变为“设计人”。而设计素描的学习方向为将传统来描对实物的再现转变为设计的再现。讲授新课
一、概述
(一)设计素描的开端
1、定义:设计素描,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素描造型形式,是以艺术设计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素描学生和素描创作的实践活动。
2、设计来描的训练目的的:为了养成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对空间的认识能力,创造构想的发生,发展与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并进而养成设计思维模式。
3、设计素描训练的定义:通过素描训练,使学生用绘画语言自由表达设计构想,并通过素描及相关训练将设计提升到的屋面,同时将素描手段作为吸收设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线性描绘
(一)线性描绘的要求:要求学生主要以明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给准确地塑造所描绘的对象。
(二)目的:通过训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观察能力、准确地进行徒手描绘的能力,认识分析与表达形体的能力。
(三)物体形体结构的分析:
1、六面体(立方体)
1)主要结构内容:面与面对称平行,内切圆对称平行,焦点与焦点形成轴线,轴线与轴线相交形成轴心。
2)方法:以正方形内切圆的概念,在六个面描绘出透视圆;用线将每个面的角相连接,用十字线将面均等分割,就找到面的焦点,将六个面的焦点相连接,即找到了面与面平行的轴线,六个面形成的三轴线相交的焦点(相连接)正是立方体的构造轴心。
3)要点:对基本形应树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并使之符合焦点透视规则。每个透视面(缩形面)的内切圆都较难画,初学者往往摆脱不了概念中心的“圆”、“椭圆”的观念。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少有完全一样的透视圆形,画为透视面的内切圆点学习结构素描的关键。
2、圆柱体与圆锥体
1)主要结构内容:圆柱体与立方体、棱柱体的结构形式有直接关系。正方形的内切圆也是自身结构的一部分,也就是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方与圆互为表里。画出正确的立方柱,圆柱体的概念和形态已基本形成了。圆锥体的尖端正是圆柱体垂直裁面的中心点。
3、柱椎组合体:
1)主要结构内容:柱椎组合体是很有概括性的结构典型,它有两个相互垂直交插的中心轴。
2)要点:先画出锥底面、柱体的水平面的透视投影及正确的比例和透视关系。建立所有与地面垂直的轴线,确定另一组合物体中心轴与前者的交叉关系。通过对结构面、结构线、辅助线的检验和推理,画出物体镶嵌的结构和形态关系。
4、实用物
1)单一形体、同心圆分析刻画
工业品如瓶、锅、酒具等的基本构造就是圆的状态,或同心圆的叠置形态。描绘对象构造变化应先画出正确高度、宽度(最大直径)的立方体,然后再画出不同直径的同心圆。
四、摆放静物组合分析:
带领学生观察静物组合,分析其中包括了刚才老师所讲的哪些形体; 摆放静物组合为:对称性静物组合—石膏与同心圆形物体组合。
五、实践:
分两组开始学生实践,教师从旁指导。
9、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空间建构
1、教学目的:通过训练学习,让学生能在众多复杂的对象摆置在较大的空间环境中,能有秩序地组织对象并逻辑地建构画面的空间关系。
2、教学主要内容:
1)分析对象的空间角色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2)秩序地组织与建构画面的空间关系。
3、重、难点分析
1)理解对象在不同空间关系与形态组织中的不同形质变化。2)正确分析和理解众多形象在空间中相互关系。
4、授课程序:
点名、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导入:
前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线性描绘,它重视的是对象布置,画面取形与空间对象的内在结构逻辑分析。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而设计素描中空间不仅需要去被动的表达,更需要主观地去构建和创造,这单元的新课中,主要学习的就是空间的建构。讲授新课:
一、不同空间关系与形态组织中,物体的不同形质变化。
一个物象,当它在不同的对象组合与不同的空间环境中时,它所充当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对象的理解及表现也应不同。
例如:如果将前一个单元的一组物象摆在相对更大的空间环境中,这组物象的空间占位,空间结构、主次关系,甚至形态本身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对形象的塑造和对画面的组织,都不可孤立地理解。根据范画讲解对象的空间角色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举例:水果放在盘中与水果放大更大空间中,画面表达的变化。
二、秩序地组织、建构画面的空间关系。
1、面对大空间中一组无次序的物象,逻辑地组构并建立画面中的新秩序。(根据范画摆组静物,然后让学生接合范画体验怎样建立的新秩序。这样训练的目的:使学生通过素描手段计划、认识,理解空间限定与空间构成的关系。
2、空间限定:在两维的纸面上,秩序地建立三个维空间关系并能具体、生动、准确地表现物象在空间中的具体占位。
3、画面骨格:画面除了具有显性的布局与构图之外,还具有隐性的画面骨格。
4、空间构成:指物象与物象之间在空间中的组合与搭配即画面的构成关系。
三、摆放静物组合扩大大静物组合的摆放范围,教师不再故意的构图,让物体多而杂地摆放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内。
四、实践;
讲授完毕后实践,由于学生过去没有接解过这样的素描,故这6课时实践、物体不太复杂,空间关系相对明了。
要求:学生面对自己的画,自我建构空间、确定画面空间秩序及中心、教师从旁辅导。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第二章空间建构 第2节
空间的分割与画面秩序
教学目的:从空间的角度观察,理解、认识对象,还要求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对象,从空间的角度重新组织建立画面的主次关系与画面秩序。教学主要内容:怎样在画面上以空间的角度建构画面秩序。
重、难点分析:逻辑的分析与研究空间的分割与画面秩序重构之间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东范相结合。授课过程:
一、空间的分割:
从空间的角度观察、理解、认识对象。在前一节内容学习之后,我们了解了空间限定,画面骨格等知识。现在就利用这些知识在画面上、分割空间,重新分解与组合各种形态。
二、画面秩序
1、从完全空间的角度理解、分析、重构画面秩序,打破二维的低面限制、拓展、创造出无限的三维形态。
在此阶段,设计素描训练,除了作为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时,还要分解,组合看见的形态,认识和扩展形态在空间中的元素组合与构建并通过对形象的塑造与研究,创造出无限的三维形态。也就是说这时候的造型主义还在于分割出新的空间秩序——三维形态,从而达到绘画出新的画面秩序的目的。
2、弱化形态的观察及画面作用,通过认真的逻辑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实践:1课时讲授完毕后开始实践
四、摆放静物 运用日常物品,堆砌出复杂的倾家荡产间错落状态。
要求:从大空间的角度分析画面的秩序。不限于画面,争取分割出无限的三维空间、强调画面自己的秩序。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第三章空间悬体
第一节
基本形的构成、分割与施转
教学目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主要内容:怎样分割、施转画面基本形,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重、难点分析:对象在称位和旋转后,它在空间中的占位、形态、比例、形态间的相互关系等发生了变化,怎样处理和表现这种变化。授课程序:
导入:因为学生从没接触过,所以导入主要为观看范画。
一、定义分析:
1、什么是空间具体训练,要求在绘画中、假设将对象从某个角度剖开并在空间中进行移位与旋转。
二、空间悬体训练的目的:
1、思考的过程呈现:在移位和旋转后,对象在空间中的占位、形态、比例、形态间的相互关系等都发生了变化,作为这种训练结果的画面中就必然留下同学思考的痕迹及其表现的过程与途径。
2、从透视的角度来探讨空间的知觉。物象通过“切割”与空间移位,首先是其透视发生了变化。在描绘这种透视变化中,可使同学认识到透视是画法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透视角度来研究空间更符合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空间的直接感受。
三、悬体(空间)训练与学习设计之间的关系。
过去学生们学习的造型学科素描的研习方法,过多地依赖对象,使得我们在离开对象之后的再造型非常困难。在传统绘画中可以加强默写训练解决此问题。
但设计中,仅靠默写还不能解决问题。设计的过程是个十分注重思辩与逻辑的推理判断能力的创造过程,它通过造型手段来重新分解,组构、创造,从而顺利表达其设计构想的过程。在离开对象之后,逻辑地思辩出对象所有的本质要素,以此作为其重新组构和再创造的其本要素。
所以说设计的过程是个充满了思辩与逻辑推理的过程,而过去学生们的绘画还是感性成份偏多,悬体的想象切割、施转来训练他们的能力,同时提出在这个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与理性分析的结合。
四、训练过程
1、空间物体基本形态的分割。根据范画、示范分割的过程。
2、空间物体基本形态的施转。同样根据范画、示范施转的过程
3、空间悬体训练中对透视的研究 1)对透视现象的直接感受及知觉认识。2)对透视的分析、理解及其原理的理性认识。
3)对运用透视原理成比例缩放和把握透视变形的训练。
五、静物摆放。
因为是初次接触,所以静物结构以简单的石膏为主,辅以对称形体的其它静物。
六、实践:
讲叙环节多,课堂完成的作业为6课时 要求:
1)准确的造型、分割、施转
2)以自由的理解角度,充分发挥创造性,自由安排分割、施转的尺度。3)接合前几节的学习内容,合理建构画面秩序。
第三单元
第三章空间悬体
第2节
形体的分割与空间的想象创造
教学目的:悬体分割与空间创造相结合,在理性分析的同时强调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创作新的画面秩序与意象。教学主要内容:形体的分割和空间的创造。
重、难点分析:怎样形形体分割的方法,形体分割的透视,新的空间的创造。授课程序:点名、组织教学。
一、简略复习一下形体分割的方法,施转的方法 1)怎样分割、施转形体
2)空间悬体的透视关系、透视想象。
二、悬体的分割与空间秩序的创造
1)物体的原本空间秩序,基本形体组合的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动势关系。2)切割形体与施转物体形态的空间位置关系。
切割出来的新的形体与原物体基本形位置的空间关系及秩序。现在的形体切割不仅是单纯的在形体上切割出一块体积、分析、推理透视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被切割、施转的形体怎样与母体形成新的空间关系。3)切割、施转形体与所处空间的位置关系。
①切割、施转形体与原空间相对应,处用这种空间关系处理形体透视。②切割、施转形体与原空间产生特异性的空间关系位置,用另一空间层次的关系处理物体透视。
③新的形体构成的新的空间关系,重构了画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处理,创造画面新的焦点和空间秩序,鼓励学生自由创造。
三、实践:
此节的重点在实践环节、因此安排7课时实践 要求:
(1)准确的造型、分割、施转
(2)合理安排切割形与画面的空间重构(3)鼓励创新,突出画面重构的效果。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从旁指导。
第四章
从具象到抽象 第一节
形态的演变
教学目的:以前所学习的素描其思维方式可纳入垂直思考法,它是遵循逻辑的循序渐进的推理判断的形式来完成。与三相对应的是横向思考法,其思考引发的是创意。这两者在思考过程中相辅相成,不能相互取代。为了强调这两种思维相对完整的训练以及通过这种思维训练使学生打通或体验从具象到抽象的路径,在这一单元中开投从具象、意象到抽象的素描表现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构想的能力,并通过从具象到抽象的训练,通过从具象图像逐步地演变到抽象图形的路径,使同学初步涉及设计思维的模式。重、难点分析:学生一时难以习惯由方向性极为明确的从一点另一点的理性思维模式转向方向性极不明确的从一点到多点的感性思维模式。
导入:让学生观察几幅形态演变的范画,让学生自己说出与原来学习的素描有什么感官上的不同点。(感性引导)然后由我来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指导出这些不同点形式的原因。(理性分析)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思维的理性转为感性的发挥创造。
二、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是实践设计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设计基础的根本出发点。创造性构想是设计的起源,设计的行为以及其过程都是通过人的思维来实现的,这一过程一般而言又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的过程。
从总体而言,设计素描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实践设计思维的过程,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训练过程,主要通过直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思考等模式来达到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三、实践:
此节教学主要以实践为主,用2课时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在学生写出之前,教师完成一次简略的演变过程。
第四章
第1节
从具象到抽象——形态的演变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散式思维,感性的思维模式。教学主要内容:以实践为主,体验由具象到抽象形态的演变。
重、难点分析:此节重点即是难点,如何将一组物象,合理地、逻辑地、次序地分别用图像的形式,从具象演化为抽象。授课程序:
一、摆放静物(或学生收集风景图片、人物图片)
二、实践: 要求:
①6幅8开画幅,描绘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②鼓励独创性,不做硬性限制演变方向,教师起技术指导和创作意图引导作用。
设计素描课程教案周数: 6学时:80设计素描课程是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各类设计专业必开的一门重点基础训练课程。按照我院设计素描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素描主要包括五种课题形态......
设计素描 教案 第一章 设计素描概论目的要求:通过艺术设计专业领域越来越细化,作为设计专业必修课程的素描也必然顺应这一趋势,以服务于各种专业设计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专业......
设计素描1 教案一、课程概述(一) 课程学时与学分开课专业:适用艺术设计专科专业;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课程总学时:40学时(理论讲授15学时,课堂实践25学时) 学分:2学分(二)课程性质这是......
设计素描课程要求:通过对自然形态的观察分析,力求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的出发,达到主动的认识和创造。着重解决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对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层的了解。课程的重......
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系孙贝贝素描2教案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系教案课程名称: 素描2 学 时: 36 授课专业: 12级环艺3班 任课老师: 孙贝贝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系孙贝贝素描2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