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外国文学下教案”。
《西风颂》教案设计
讲授课题:《西风颂》 姓名:赵德丹
学号:100101010089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雪莱的生平以及《西风颂》的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内在线索,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渴望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结合本诗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每一节进行讲解,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让学生分析诗人的想象力的瑰丽。
3、赏析名句,让学生具体掌握本诗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等。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信息采集
1、作者简介。
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
2、诗歌背景知识。
这首诗写于1819年秋日的一个午后,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
二、新课导入
自然界的闪电雷鸣,最能让人联想到什么?或许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人世间的狂风暴雨。“冬天来了,难道春天还会远吗?”四季交替,本是自然规律,一场电闪雷鸣让诗人自然联想到了人世间的狂风暴雨,然后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篇,让世人如此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雪莱的这首《西风颂》。
三、新课内容
1、整体感知全文,了解全诗大致意思。
先让学生各自默读此诗,再大声诵读,尝试把握诗歌展开的线索。
2、作品赏析
《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熔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
第一节,写狂暴的西风如何摧枯拉朽,将落叶扫尽,又将种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来。诗中有两处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点解释:“有翼的种子”,指的是那些靠风力传播到远方的种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东风,诗人将东风称为西风的姊妹,为了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节中,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描写西风扫荡的秋天时,“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一句,渲染出树叶凋零时一片色彩斑斓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师”“疫疠”“死尸”“黑暗的冬床”等词汇、意象的出现,更突出了一种万物肃杀的气氛。但当写到“春天”来临,语言的色彩又趋于柔和、明媚──“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诗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这几行诗中大自然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被形象地呈现。最后,诗人将无处不在的西风命名为“破坏者兼保护者”,这里包含了一种特定的认识,西风既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又创造了新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辨证规律。
第二节,视角拉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吹破了乌云,形成了暴风雨。这一节是全诗中想象最为奇异、瑰丽的一部分。在一开始,被风吹散的流云,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叶,在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转换,混乱、撕扯、纠缠等词的使用,也强化了一种动荡的感觉,破碎的云朵也像落叶那样,正在挣脱那些看不见的“枝干”。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运用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象,将飘落在空中的云气,比喻成“狂女的飘扬的头发”。所谓“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在古代的绘画中,她有着怒发披散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四散的长发,恰恰准确地表现了乱云飞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险。在这一节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诗人的想象虽然大胆,但事实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学常识,如暴雨的形成,来自水气的蒸腾、凝结,伴随着云层之中“电”的作用等。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他对物理、化学、电学等自然科学,也有极大的兴趣,在这首诗中,对自然伟力的赞颂是与对自然的认识结合在一起的。
上面三节写的是西风纵横于天地之间,第四节回到了诗人自己,他呼唤西风将“我”带走,像树叶、浮云、水波一样,不羁地、自由地浮游于世界。为了表现西风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形成一种铿锵、飞扬的节奏,“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一句,更是模拟出西风的不断激荡。后面的第五节,这种语言的气势愈发强劲,诗人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达了要与西风合为一体的决心和勇气。最后出现的那句著名格言,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而且好像是直接对着读者发问,仿佛西风刹住了脚步,诗歌的内涵一下子变得无比隽永。
从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与自然之间,诗人纵横驰骋地展开了想象,将自然现象、科学观念、宇宙的认识、生命的激情,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诗人扩大的心灵世界。在描绘西风的形象之外,诗人也多用感叹词与重叠的句式,特别在前三节都以“哦,你听”来结尾,使五个诗节,虽可独立成篇,但相互连缀,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卷的西风一般,一气呵成。
3、层次结构分析
全诗共5节,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至3节):写西风扫落叶,播种子,驱散乱云,放释雷雨,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秋色。这一部分是对西风的赞歌。
第1节:称颂西风“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它既能横扫枯死的落叶(象征腐朽的反动势力),又能护送“有翼的种子”暗藏地下,只等春风吹起,万卉齐放(象征革命思想终将萌发、壮大)。
第2节:再次颂扬西风扫荡腐朽事物的强大威力(象征革命的力量)。它能势卷流云,随之带来黑雨、冰雹和火焰,“将濒临的一年埋葬”。这一节把境界由地上扩展到了高空。
第3节:写西风吹醒了南国的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使汹涌的波涛为它让路,深渊的草木也为之战栗。这一节将西风的强大威力由空中扫到海洋,暗示着革命风暴终将在各处掀起。
第二部分(4至5节):诗人将自己写入诗歌,同西风合为一体,把主观感情同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
第4节:诗人尽管在人生路上受尽挫折,他仍然渴望西风能象举起水波、树叶、流云一样,使自己振奋起来,获得新的生命,表现了诗人投入革命风暴的强烈愿望。
第5节:诗人愿西风给予他“狂暴的精神”,吹落“枯死的思想”,“促成新的生命”,从而“把昏睡的大地唤醒”。最后两句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4、思想内容概括:
这首诗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革命激情的抒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5、艺术特色举要:
①气势豪放,想象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时而陆地,时而天空,时而海底,常常把读者带进雄奇壮丽的境界。流云被撕成疯女飘扬的散发,大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萎缩,摧枯拉朽,使人惊心动魄。
②情景交融的特点。诗的前三节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后两节融入了诗人自我形象和主观感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西风的热爱与向往,由景入情,两方面联结得自然、巧妙。当然,前三节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蕴含着作者对西风的赞美之情。总之,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③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境况,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民主义的霸权国家。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必不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者的痛恨。又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残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是重染疫疠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既形象生动,又蕴含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人生态度】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我们一般引用这句话来安慰和鼓励处于困境中的人:眼下虽然很艰难,但一切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反映了诗人不畏黑暗势力、坚信革命会成功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引导我们要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遭遇磨难时不放弃,不绝望。【归纳总结】
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这就是《西风颂》中歌咏西风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这个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经过几天的酝酿,雪莱进一步以西风自比,以西风比喻一切革命诗人和诗歌,大力阐发了诗人和诗歌的双重作用:破坏旧的,催生新的,这就更加丰富了这首著名抒情诗歌的进步内容。当然由于时代和世界观的限制,雪莱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还带有抽象和虚幻的性质。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西风颂》雪莱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章 古代文学学习重点: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两个部分,重点是古希腊文学。作为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古希腊文学为后世欧洲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财富,他......
《外国文学史》是一门系统讲授外国文学发展史及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发展规律,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去观察、分析丰富复......
外国文学教案1 第一章 欧洲古代文学欧洲古代文学包括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上古文学指古希腊、罗马文学,也叫古代文学,是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中古文学......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现在的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他年轻时曾经梦想成为画家,在......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主要成就:启蒙主义 包括: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