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商品货币》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职商品和货币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授课人:惠毅龙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授课内容:
第一课第一节:商品和货币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商品的概念;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2)使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含义、职能;通货膨胀。
2、情感态度观念: 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3、运用目标:
(1)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2)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
◆教学重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
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例证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5’):
【教师活动】: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教材,从书名《经济政治与社会》入手,介绍这本书的大体框架,学生于此门课程中可以以及需要学会哪些知识。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是怎样的(每一节一个课时)。告知学生这是中职学生学习公共政治课程的入门学科,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了解。书本的知识较为简单易懂,鼓励学生有信心学好。最后,向学生说明,一个国家的问题包括四大问题中还有一个文化的知识点,文化正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如果时间允许将会为学生讲述关于文化的知识点。
随后引导学生过渡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进行学习,本课程是从经济入手,提问学生由经济会联系到哪些东西、哪些现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逛超市、物价上涨……)新课讲授:
一、商品(27’)
1、什么是商品(10’)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
引出本小节的知识点: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教师提问】在商品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回答是哪两个。【学生活动】回答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交换、劳动产品)。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向学生举例诸如商场里的零食、衣服、手机等,原始社会时期自己制作的打猎工具,以及大自然中的空气、水等,哪些是属于商品,哪些又不是属于商品?为什么?
随后向学生讲述一个最近的新闻,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前段时间(2012年8月11日)的新闻中,著名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在南京一场环保宣传活动中透露,他将于9月17日在北、上、广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那么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否属于商品呢? 【学生活动】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此处的空气属于商品,因为收集新鲜空气的活动即使在从事劳动,符合其中的一项标准,它是属于劳动产品。其次,陈光标收集到的新鲜空气不是给自己用,而是准备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市场上用于销售,符合其中的第二项标准,即它是用于交换的。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属于商品。最后提示学生多关注新闻,并且透过新闻要有自己的思考。这个新闻属于呼吁环保性质的新闻,同时蕴含着经济学的知识。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0’)【教师活动】:在理解了什么是商品之后,我们来学习商品本身具有哪些固有的性质,这也是我们课本中讲的商品的基本属性。让学生思考:面包、衣服、书本等这些商品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针对上述展开回答。【教师小结】(1)上述商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有用性,即,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这里要学生明白,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不同。比如,同样是布匹,做成衣服可以遮体御寒、做成抹布可以搞卫生、做成窗帘可以遮挡阳光。而且同一种物品,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这根粉笔,我们可以用来写字,必要时也可以用来敲醒正在瞌睡的学生。但这里,要让学生明白,使用价值并非商品的特有的属性,即使是普通的劳动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2)我们都知道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应该用于交换,交换相当于两个价值等量,双方才愿意交换。比如说:我用我的这本书换你的手机,你愿意吗?因此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第二个属性。【教师讲解】商品的两种属性存在何种的关系?(1)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比如,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废品),虽然花了劳动生产出来,但是它形成不了价值,因此该东西就不能成为商品。反过来,仅仅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大自然的雨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没有价值,因此它不能成为商品。(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对矛盾体,二者不可兼得。就像我们购物一样,我们是想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交换付出价值。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它是想获得利润,即想获得商品的价值,那么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5’)【教师补充讲解】在刚刚讲商品价值的时候,讲到了一般人类劳动,这里需要补充一个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即,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其中包括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对于具体劳动而言,比如,农民种粮食,要用各种农具在田地耕作;裁缝做衣服要用剪刀剪、尺子量、缝纫机缝;木匠制造家具,要用斧子、锯子等在木料上加工等等。可见,每一种劳动,无论就目的而言,还是就劳动对象、使用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结果而言,都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对于抽象劳动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木匠拉锯、裁缝缝纫,还是农民种田、铁匠打铁,如果将他们的具体形式抛开不谈,各种劳动的共同点则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都是人的大脑、肌肉、神经、骨骼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种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劳动不分贵贱。讲的就是抽象劳动,无论人们是从事何种劳动,但终其本质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教师总结】带领学生回顾这一小节的知识,同时引出下一小节的内容。向学生抛出问题: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的,那交换时需要用到什么东西?学生大概会回答:钱。随后引出货币的教学内容。(2’)
二、货币
1、货币的起源(15’)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课堂活动】讲到货币的演变,请学生进行一个课堂活动:穿越到古代,分片段扮演那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进行交易的。再到现代的人们是怎样交易的。
【教师小结】从上述的模拟扮演中,仔细讲解,引出货币演变的几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纸币。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并要求学生吃透和理解教材,做好下堂课的预习——货币的基本职能(重点)、货币的流通规律(难点)
◆教学板书:
1.1.1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
1.多种多样的商品(1)商品的含义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3)二者关系
二、货币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孝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孝经》P46-58,简介《孝经》的整体精神和文本的框架结构,初步感知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孝经》,读准字音,初步读通《......
《匆匆》教案设计【教学课题】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2课《匆匆》。本组教材是以“人生感悟”为主题编排的,从不同角度......
幂函数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技能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画幂函数,,的图象,并能结合这几个幂函数的图象,了解幂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和性质。2.了解几个常见的幂函数的性质。......
29.2 三视图 第1课时 三视图【知识与技能】1.会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图的概念; 2.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活动等使学生掌握物体的三视图与正投影......
雨点儿第1课时教案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