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一教案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答案
1、答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3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2、答案:(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3、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4、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5、(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2)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6、(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7、(1)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2)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8、(l)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答: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9、①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10、(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解释了了下句“人已远”。
(2)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11、①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12、1 答:深深地孤独和不尽的幽怨
2、答:王诗中的长啸是长吟,岳飞词中的长啸是长叹。
3、答案:以动衬静,用弹琴、长啸衬托环境的幽静。
13、(1)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14、(1)从第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对柳树的赞赏,可以知道作者对柳树的态度是喜爱、赞赏。而第二首诗从“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可以知道作者并不喜欢柳树,而是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前者运用了比喻,而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而后者运用了拟人,且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15、⑴答: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答:元九(或:元稹、故人)
⑵ 答: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16、【答案】、C(2)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3、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7、(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18、(1)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2)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19、答: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20、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21、答: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用了渲染手法。诗中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答: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22、1托物寓意。
2、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3、“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
23、(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上”。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反衬” 的修辞手法。
(2)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3)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24、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25、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2、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26、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27、三、1、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 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28、、①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②“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29、(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30.(1)断、开
流、回
(2)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流动的画面.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而且,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
诗歌鉴赏练习(一)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下列......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一、准确把握形象蜀 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高中语文课本诗歌鉴赏练习(一) 第一册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
诗歌鉴赏练习教案二一、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由这种借历史事件写历史的兴亡之感,你想到一首元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