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_北师大版上册数学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6 23:47:0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北师大版上册数学教案”。

6.1教室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2、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及工具的多样性。

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

一、导趣 复习导入

在一年级我们学过比较长短的方法。看图(图一两根绳子两端对齐,但一直一曲)这两根绳子哪根长?

(图二两根绳子仍是一根曲一根直但两端不对齐)这两根呢?

看来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答案了,谁有好办法?(量一量)对,生活中离不开测量。今天我们就要给教室里进行一次测量。你们认为我们可以测量教室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呢?

我们先从量教室前墙到后墙的距离开始,为了同学们测量方便,老师提前在地面画了一些白色色的直线。这部分距离就是教室的长。板书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平常你都见过家长用什么来测量长度的?

看来同学们真细心。刚才同学提到的拃、步长也叫做测量工具。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度同样可以用。除了这些测量工具你还能想到哪些?

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内讨论:确定测量工具、明确小组内分工(要有测量人员、计数人员、记录人员及汇报人员。)

2、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测量。

3、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生分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汇报:从方法、结果两个方面进行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大家看,这些就是同学们的测量结果,观察一下这些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测量工具不同的情况下,相同的长度会量出不同的结果。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6.2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难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一、导趣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量一量。生1:我测量的结果是课桌有6拃长。生2:我测量的结果是课桌有4支铅笔长。为什么同样的桌子,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通常人们用尺子进行测量。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认识常见的尺子。

(出示各种尺子)我们常见的尺子有:卷尺、皮尺和直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2.认识直尺。

仔细观察,尺子上有什么?

我们发现尺子上有些数字,0、1、2、3、4、5„„,这些数字称为刻度,还有很多小竖线,有的长有的短,这些线叫做刻度线,其中较长线之间是一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也可以记作cm。3.认识1厘米。

例如: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从1刻度到2刻度之间的距离也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吗?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

例如:同学们写字用的田字格,它的宽大约是1厘米,1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还有我们的食指宽大约也是1厘米。4.认识其它单位长度。

生活中光认识1厘米是不够的,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3厘米、5厘米、8厘米吗?

尺子上从0刻度开始往后数几大格就是几厘米,例如:从0刻度开始往后数3大格到刻度3,就是3厘米,从1刻度开始往后数3大格到4也是3厘米,从刻度5开始数3大格到刻度8也是3厘米。同学们,你能在尺子上找到5厘米、8厘米吗?

5.用直尺进行测量。

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和长度单位厘米,你能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小熊的测量方法正确吗?

四、导练 1.量一量。

下面我们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首先,我们把尺子和线段紧挨在一起,然后把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另一端指向6,就是6厘米。

2.画一画。

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你会画一条带刻度的线段吗?例如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首先我们找到直尺上的0刻度线做标记,再找到刻度5,然后连接刻度0到5,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5厘米。同学们,你学会了吗?

五、导评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6.3

1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 位表示物体的长度。2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一、导趣 情境导入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老师吗?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 1 厘米长的小纸条,准备用这些小纸条测量教 室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吗?(生:小棒太短,测量起来太麻烦。)

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 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长度 单位,它就是米。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师出示情境图 :游乐园里真好玩儿,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的身高超过1米了,需要买票。)师: 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 呀﹗小乌龟需要买票吗?为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1、认一认,想一想。

师:(1)、你能用手估计1米会从地面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做好记号。(2)、现在我们来看看米尺是怎样制成的。你发现了什么?(100个1厘米是一米师板书 1米=100厘米 也可以这样写1m=100cm)

(3)、画出1米长的线段。师:它到底有多长?介绍米尺。我们测量比较长的 长度时用米尺就方便多了。

(4)、观察米尺:你有什么发现?(0----100的数字、数字间距离一样大、从0开始)

2、比一比,说一说。

(1)、请学生到教室前面比一比一米到自己的哪个 部位,对比自己刚才估计的对吗?

(2)、小组选择一项进行测量一米有多长:两只手臂伸开、双腿叉开、几个人的队伍长。(3)、组长汇报。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度。

4、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学生独立填写。

四、导练

1、第一题:教师拿出一支铅笔让学生估计一米相当于几支铅笔长。先估计再验证。

2、第二题: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三题:先分析,再测量。

五、导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7.1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小数目的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经历把小数目的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一、导趣 情景创设

师:“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生日,谁愿意说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指明说自己的生日)今天是小熊淘淘的生日,他邀请了好朋友来和他一起过生日,看看都有谁来了?(课件出示:2只猴子,3只小兔,3只小狗),淘淘准备了好吃的东西要分给大家。下面我们一起帮助小猴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1、活动一:分桃子

(1)师:4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可以有几种分法? 用2个圆片代替2只小猴,4根小棒代替4个桃子。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先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是怎么分的。(2)讨论:如果把三种分法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

学生发现分类标准:分的桃子是否一样多。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分到的一样多,也叫平均分。

2、活动二:分萝卜

(1)师:淘淘希望能把12根胡萝卜公平的分给三只小兔子,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自己分萝卜,用园代替小兔用小棒代替胡萝卜,摆出分的过程。(3)组织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怎么分的?几次分完的?结果是什么?(4)小结:刚才我们给小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子分了萝卜,虽然我们分的过程不同,但最后让他们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它们都分的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板书副标题:“平均分”.)

3、活动三;分骨头

(1)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都分到几根? 讨论:平均分给3只小狗是什么意思?(2)小组合作分一分。

(3)汇报:在黑板上摆一摆分的过程。

4、活动四;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分骨头的过程。想把同学们在黑板上摆的过程记录下来,怎么办?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7.2分苹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2、让学生看懂图意,明确两次分苹果的不同要求。

3、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等分的不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如何对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

一、导趣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出示图片)笑笑想让大家帮它分苹果,我们一起来,好吗? 生:好。

师:谁能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12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生: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4个,可以放几盘?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问题探究

1、解决第一个问题:12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 师:你能用小圆片表示苹果分分吗?看谁分得最快。分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生:把12个苹果分成3堆,每堆4个,3个放一盘,这种分法最快。生:先往每盘里放2个,再往每盘里放1个,每盘就是3个苹果。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2、解决第二个问题: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师:同学们分分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就把12个苹果2个2个的分,就可以分6盘。生:我知道12里面有6个2,我就知道可以分6盘。

三、体验感悟 师: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大家动脑筋想一想,除了书上的这两种分法,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小圆片试着分一分。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生:把12 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个。生:每个盘子放6个苹果,可以放2盘。

四、导练

出示“练一练”的1、2、3题。教师说清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出示结果,集体订正。

第4题,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探索出不同的排法。

五、导评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6个。

7.3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经历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一、导趣

谈话引入,激趣促学。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大家有兴趣吗?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摆一摆,探索新知。

动手实践一:有50块糖果,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怎样分?分分看,方法多的给予奖励糖果。

(1)学生动手合作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2)小组汇报摆的方法,进行奖励。

动手实践二:规则 让学生用4个圆片代表4个小朋友,用50根小棒代表糖果,动手分分看。

(1)分小组交流分的方法,并填写第62页的表格。(2)集体交流、反馈。

(3)在全班操作的基础上,指名学生上台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有没有分完了?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今天你学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呢?请你把它写下来,好吗?

7.4分香蕉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重难点:

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一、导趣 故事引入

(出示课件)老师给小朋友先讲一个故事。森林里有一只勤劳善良的猴妈妈。有一天,猴妈妈到森林里采果子,她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一些香蕉。

回到家,猴妈妈从篮子里拿出了一些香蕉分给她的两个孩子,猴大宝和猴小宝。

数一数,有几个香蕉?12个。猴大宝和猴小宝看着这些香蕉直流口水。猴妈妈心里很清楚,要是分得不公平,这两个小鬼一定会闹翻天的,那怎样分才公平呢?

二、导向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

1、分一分

(出示课件)请你拿出12根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如果没有小棒,也可以用身边的其他东西代替。

我们看猴妈妈是怎样分的。

可以看出,猴妈妈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2、认识除法算式

(1)读法、写法

两只小猴等得着急了。那么能不能把这种分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是可以的,我们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那么除法同样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除号

请你注意看除号怎么写。(出示课件)先写一条短短的横线。然后在这条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各点一个圆点。两个圆点离横线的距离是一样的。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请你拿笔动手也写一写除号。

刚才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12÷2=6(根)12÷2=6读作:12除以2等于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请你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除法算式请读一读。15÷5=3 8÷2=4 8÷4=2(2)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继续看12÷2=6这个算式。我们前面认识了除号。我们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15÷5=3 8÷2=4 8÷4=2 各部分的名称。

3、探究其它分法

(出示课件)大宝和小宝正准备吃香蕉,邻居的猴妹妹来了。妈妈说:这些香蕉怎么办?

平均分成3份。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根? 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列出除法算式。12÷3=4(根)

读一读这个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四、导练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练习

五、导评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細粒cat”为你整理了“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东南西北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东南西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辩认方向,建立东、南、西、北的方位观念,感知方向的相对性。2、认识在地图上东、南、西......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总复习教案(第 97-103 页) 教学目标:1、经历对本学期各个领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 好习惯,感受复习的作用。2、进一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连加、连减、......

二年级数学上册 花园教案 北师大版

花园教学目标: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教学重点:进一......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游乐场》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游乐场》教案教学目标:1.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乘除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 通过叙述题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下载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