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_定风波详细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9 02:30: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定风波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定风波详细教案”。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色彩;

2、理解作品表现手法及艺术技巧,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3、学会鉴赏古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词中陌生词(料峭、萧瑟)的词义,作者的艺术处理技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上节课的知识点回顾;

2、本课导入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见一见我们的老朋友——苏轼。以前我们就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领略到了苏轼的思辨智慧,在“老夫聊发少年狂”中见识到了东坡的功业情结,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感受到了苏轼的兄弟情谊,在“大江东去”中领略到了苏轼的豪放胸襟,同样也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了解到了苏轼的壮志难酬。今天,让我们看看,在《定**》里,苏轼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感悟。

3、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能天才。22岁第一次随父亲苏洵走出四川进京赶考,不仅中进士第二,而且还因欧阳修的奖掖而一举成为轰动京师的名人。欧阳修曾感慨“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宋仁宗看了苏轼的文章后叹道“朕为子孙得二贤相矣。”少年得志的苏轼,踌躇满志,一心想施展他兼济天下的抱负。恰遇王安石改革,苏轼洞察出了其中的弊病,曾上书反对新政。后来,苏轼的诗词被别有用心者歪曲,苏轼也因诽谤新政而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所幸,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类似于民兵护卫队副队长。《定**》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年所作的一首词。在此之前,从苏轼到黄州上任,还陆续的写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首词,加上《定**》这四首词,是苏轼从怨恨到释怀的心路历程的转变的见证。

4、学生朗读,注意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料峭(qiào)

5、朗读感悟

鼓励学生说出,朗读作品的初步感受。

6、讲解全文(1)词牌名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其音乐哀乐不同,音色也迥异。现在词乐已经失传,所以只能凭不同词牌的文字形式,各调的句数、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来大体推测其音乐性。《满江红》就是悲壮型的,《念奴娇》就是豪放型的。《定**》,一作《定**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唐教坊曲。(2)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点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写作缘由,重点突出了作者的心情,情由景生。

(3)正文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古诗、近体诗相比,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句子长短不齐,而且为了配合音乐反复吟唱,一般分上下两阙,或称上片、下片。也有不分阙的单调和多于两阙的三片、四片的长调。

让学生翻译词片,提示:

莫听,不要听,不管、不在乎的意思; 吟啸,唱歌的意思;

任平生,任凭一生,就让一生这样。问:上片写了什么?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不怕(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不怕自然的风雨,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

1、形容微寒;亦形容风力寒冷、尖利。

2、来回摆动的状貌。如“料峭采莲船,纵横簸天浪。” “料”可做量词,如“一料药”,这里引申为稍微;“峭”形容严峻。“料”和“峭”都是常用字,这里组合一起,用来形容春风,古诗词里常有这种活用字词的现象,表情达意的效果非常明显。如熟悉的“绿肥红瘦”;《水浒传》里鲁智深请铁匠铸刀,铁匠问多重,鲁智深说七十二斤,铁匠说“肥了”人物性格两字边衬托出了;再入“笑从双脸生”几字就描绘出一幅伊人对面莞尔一笑的画面。在写作时,我们也应该像这些成功的作品学习,有时候,往往几个字,就会使整篇文章格调不同。尤其是现代文,一般是怎么说就怎么写,虽然这样意思明了,但有时也不免显得语言苍白。所以,我们在写作练习中要有意识的向古典作品借鉴,美化我们自己作品的意境。

萧瑟:

1、拟声词。

2、形容词,形容景色凄凉。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3、形容词,稀疏。如“萧瑟两鬓”。

下片写三月的春风吹醒了醉酒,让我觉得丝丝微冷。这时雨过天晴,正要落下山去的夕阳还送来了一缕阳光,倒还有点温暖。一身都湿透了,回去吧,看看刚才还是稀里哗啦的树林,此时早已是风止雨停,而太阳呢,似乎也没看到。

7、问题设计

(1)“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作者是怎样体现出他自己的不狼狈的?(2)整首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雨的是哪些?是怎样写雨的?(3)找出词中能表达作者心态的关键字词,试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回首向来萧瑟处”作者是站在那里回头看看刚才走过来的那片树林吗?

(5)“归去”,是回家吗?请仔细揣摩。

(6)“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哪句更深刻?

8、问题解答

(1)作者在雨中依然悠闲自在,吟啸而徐行,一个“轻”字更是表明了,作者发自内心的一身轻松。

(2)除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实写。“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写雨,作者不是从视觉上正面的写雨,而是通过听觉,写雨点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来写雨。雨点打在树叶上都能听到声音,说明了雨之大、之急。

(3)“吟啸”“徐行”“轻”“任”“归去”作者在雨中悠然自得,轻松从容,潇洒随意,就算经历了一路的风风雨雨,回首来时路,也能淡然一笑,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挫折的看淡,对洒脱人生的领悟。

(4)“回首向来萧瑟处”是一语双关的写法,即是看刚才的那片树林,更是回看那人生路,潇潇暮雨,正象征着乌台诗案那段挫折。

(5)“归去”,是回家,只不过是回心灵之家。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便是执着,很多人执着向前,以至于“我们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回首是一种智慧,它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离最初的梦想究竟有多远;回首需要勇气,尤其是回首那段深埋在心中辛酸史。有多少人感叹“往事不堪回首”!然而,苏轼回首了,回首了几要丢掉了性命的打击,没有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埋怨哭诉,也没有锤足顿胸的自暴自弃,更没有盲然无措的心灰意冷。苏轼有的只是从痛苦中抽拔了的、从苦难中升华了的潇洒。这是我们需要向苏轼学习的。其实,我们更应该从苏轼身上领悟到,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正是心中的坚守。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也能选择“归去”。“归去”不是原路返回,而是摒除了障碍之后的以原始的目标出发。苏轼的原始目标是什么?在儒,那是“兼济天下”;在道,那是随遇而安;在佛,那是随缘。苏轼要的不是功名利禄,要的不是高官显位,既然是这样,那贬官了又能怎么样呢?那就回去吧。

(6)“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使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两句中都以“雨”来比作人生中的挫折、逆境。前一句的心态是,任凭你人生中有多少挫折苦难,都不能把我怎么样,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大气的气魄;后一句是,人生中无所谓逆境、顺境,如“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的超脱。

9、小结 作者路中遇雨,因事感怀,用比喻及以小见大的手法,抒发了泰然从容、乐观旷达,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逆境的超拔的人生观。纵观全词,一种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难道不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0、作业

(1)分别用“料峭”“萧瑟”“回首”三个词语造句;(2)背诵本词;(3)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上面诗作中的任意一首。

(4)自己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背诵苏轼的代表作品。

定**教案

《定**》教案【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定**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教时安......

定**教案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作的意境。(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体味......

定**教案

定**教案定**教案苏轼的《定**》,作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景虽常,理却浓。可谓理趣盎然,启人心智。尤其是作者工于炼字选词,比如“独、遂、轻、任、微、归”......

定**讲课教案

《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作内容。2.体会本词的意境。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诵读,分析字词含义鉴赏词作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苏轼旷达、坦荡,无......

下载定风波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定风波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