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赤壁赋完整教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3、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削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赋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内容简析
(一)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清、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问题:
1、试划分此段的层次。
此段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为:
第一句,点明时、地、人。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第四、五、六句,先景后事,月出之后的情况。
2、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一个友人想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3、此段的感情色彩以何为主?
喜悦为主
(二)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问题:
1、此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此段中的“喜”有何作用?
此段中的“喜”比上段“喜”更甚,与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热不甘沉沦的情怀。
4、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怀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度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三)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接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阐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失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问题:
1、此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悲伤
2、“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读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四)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问题:
1、此段感情色彩如何?
喜悦
2、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是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了事物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是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五、鉴赏要点:
1、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
2、全文结构布局严谨,而又流畅自然。
3、句式骈散结合,句法舒卷自由。
总结: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感情变化:乐——悲———乐
乐——江上泛舟,景色优美,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人吹洞箫,声音悲凉,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乐——苏子超然于世的,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 1.把握文赋特点。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
《前赤壁赋》无生上课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处境......
《前赤壁赋》教案一、教材分析:《前赤壁赋》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千古传诵的名篇之一。这篇文赋辞藻优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后口留余香;文章表达的思想深奥而富有哲理。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