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案_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9 01:56: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案

【教学目的】:

⒈掌握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⒉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题;

⒊平时练笔时力求做到用语简明,语意贯通,语言得体。【教学重点】:

⒈掌握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⒉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表达题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语言题解答的能力 【教学时数】:八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⑴明确考点与做到简明的要求。⑵明示简明的考题类型及应试技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是《考试大纲》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目标,是语言表达一个承上启下的层级,是语言水平基本素质的体现。语言表达的水平层级,大体有四:正确、熟练、恰当和艺术。正确,指语言表达要符合规范;熟练,指语言表达要清晰流畅;恰当,指语言表达要合适确切,即得体;艺术,指语言表达要讲求美感。由此可见,“正确”是基础,“艺术”是升华,而“简明、连贯、得体”承上启下的地位一目了然。从1989-2005年,高考连续16年都对这一考点作了考查,并且分值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二、研习内容: ㈠考纲重点:

语言表达的“简明”主要包括“简”和“明”两个方面。“简”即“简练”,就是话语力求简练,不能啰嗦重复,不要说多余的话,它反映了量的要求;“明”即“明晰”,就是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对方准确理解其含义,它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简明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和可理解度。

⒈语言简练

⑴无重复,即不说重复啰嗦的话。首先句内不要无谓地简单地重复出现同一词语。其次语句中不能出现在表意功能上相同的成分。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诗人作一首《宿山房即事》七绝:“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像诗中“孤”、“独”,“关”、“闭”与“掩”等词语语意相同。但是为了某种特殊的修辞需要,一些重复不能视作不简练的语病。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与 “我的后园有两棵树”相比较,啰嗦有余,简洁不足。但细加思索,前一种表达更能反映作者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笼罩下,隐居于小院中的那种压抑的、百无聊赖的心情。⑵去赘疣,即不说多余无用的话。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

可有可无的文字。一些语句使用的词语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从表意的功能上说没有什么价值,应尽可能地删除。特别是一些虚词容易多用。还要注意游离于话题之外的内容。如:“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是顺应潮流的,孩子少了,父母也轻松了,于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日益繁多,到外地旅游成为可能。”像该句中“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是顺应潮流的”一句属多余,与整个语段主旨不合。

⑶会省略,即能用指代词或合并同类。同样的内容,不要简单重复,可以用相关指代性的词语替代。例如:“继亚洲国家对美国12月3日单方面宣布将恢复实施超级301条款表示强烈不满之后,欧共体12国7日对此也表示不安……”句中的“此”替代了“美国单方面宣布恢复实施超级301条款”所表达的内容,简洁多了。在语句中同类的意思可合并在一起。例如:“有些植物能长期生活在水中,是因为这些植物能在水中正常呼吸,正常取食,不会腐烂,才能长期生活在水中。”可合并为:“有些植物能在水中正常呼吸、取食,所以长期不腐烂。”

⒉表达明晰

语言表达可分口语和书面语,要使表达明晰,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

对于口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注意重音恰当,说话时重音不同,意思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1989年全国卷“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重音在“就”上就表示“太少了”,重音落在“五百台”就表示“真不少”。二是要注意避免同音误听,影响信息的接受。比如:“就日本某些别有用心者企图租借钓鱼岛一事,我国外交部受权发表严正声明,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 这里的“受权”就极易被误听成“授权”,而使语意受损。三是要注意合理停顿。如:“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两种停顿两种理解——“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和“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对于书面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防止费解,二是怎样避免歧义。

有些书面语,由于语句过长,使人一时不易领会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所说的费解。例如:“联合国安理会昨天通过了关于海湾四国联合提出的严禁以色列在占领区内建立新的居民点的报告的决议。”这句话无论是从语法,还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都没有语病,但人们读完这句话后,对联合国安理会、海湾四国的态度是什么,以色列的态度又是什么,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知道。

还有些书面语,同样的一句话意思可作多重理解,这就是备受高考命题者垂青的歧义问题。

⑴一句话中用了多义词,而提供的语境又不足以让人得出明确的判断。如“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2003年全国卷C项),其中的“看不上”究竟是“瞧不起”还是“收看失败,看不到”,读者难以把握。如果语境加以限制,“看不上”的意思就明确了。试看以下两种说法:“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他们有很高水准的俱乐部联赛。”“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他们未能购买电视转播权。”前者的“看不上”指“瞧不起”,后者的“看不上”指“看不到”。

⑵词语顺序不合理,造成歧义。在一个句子中,某个词有多重修饰语,由于语序排列不当往往会形成多意。例如:“„全国三八红旗手‟、„模范军医‟吕士才的爱人潘平给团员们介绍吕士才同志生前的模范事迹。”在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谁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吗?显然不能。而实际上“全国三八红旗手”一词应与“潘平”搭配。故调整为:“„模范军医‟吕士才的爱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潘平给团员们介绍吕士才同志生前的模范事迹。”将语序一调整,语意立刻清晰了。

⑶语句结构的切分不同,造成歧义。例如:“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2003年高考全国卷)“禁止取缔”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其意思就是不允许取缔;可以理解

为并列关系,其意思就是禁止和取缔。因此按意义合理的停顿是消除此类情况的方法。

⑷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在陈述过程中常常要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之类指代性词语,但是有时会发现所用的指代性词语,不能确定指代什么。试看下面这个句子:“我来到这个厂不久,就发现张主任对自己的办公条件比较关心。”在这个句子中,“自己”既可以指“我”,也可以指“张主任”。而如果把语境充实一下,就可消除歧义了,语意就相当显豁了。试看“我来到这个厂不久,就发现张主任对自己的办公条件比较关心,心里不由得有几分感激。”

⑸标点符号使用不当,造成歧义。标点在书面语中不仅表示语言的停顿,还能确切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鉴于此,标点使用不当,有时也会造成表意不明。例如:“她没有听取主任的意见,加盖„合格肉‟图章,结果造成了那次食物中毒事件。” “加盖„合格肉‟图章”可以理解成两种意思:主任让加盖,她不听;主任不让加盖,她自作主张,加盖了。消除歧义的方法很简单:要么把第一个逗号改为破折号,要么在“加盖”后面加“了”字。

㈡命题方式:

“简明”题目的考查一般有两种题型: ⑴删改冗余信息 例如:

⑵辨析歧义语句 例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高考题型,积累解题技巧。【教学过程】

一、探究典型题例: 例1:

例2:

例3:

二、思维误区指津:

简明的考查,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必备的素质。要想做好此类型的题目,我们必须加强分析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多读书,培养语感;再次要多练习,熟能生巧;最后在练习中还要归纳一些技巧。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仔细辨析并列短语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否有关系交叉或重复的,如有则酌情删除。⑵对语段中混入的冗余的语句,可用话题提取法加以排除。⑶对歧义造成的语意不明,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如下方法:

①变换词语法。它主要运用于因多义词的词义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多音字的读音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兼类词的词性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如:“他好说话”,只要把“好”改成“喜欢”,“好”就消除了歧义。

②语境消除法。如:“我要热饭”,后面再加一句“不要冷饭”,即可消除歧义。

③标点法。如:“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只需加一标点,成了“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就可以消除歧义。

另:综合性考查中常以字数限定来考查简明,又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加以解决: ①采用合称或缩略语。如:“李杜”“王孟”、WTO、CCTV等。②用简称。如:“东盟”、“欧共体”、“教科文”、“京沪”等。

③用文言词语代替现代白话词语。由于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白话以双音节为主,故可省掉不少字。如:电报中的“不日抵沪。”用“抵”字代替“到达”就可见其效果。

④运用数字缩略。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三苏”、“唐宋八大家”等。

⑤正确使用代词。如前文对某一对象已有陈述,而后文又涉及到该对象时则可以用相应的代词来替代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明确连贯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

一、研习内容:

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要表达得清晰准确,更要连贯畅达。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要求句子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逻辑性强。

⒈话题要保持统一。

一个长的句子或者一个句群,只有话题统一,中心才能明确,语意才能畅达。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例如:“今年是农历癸未年,为我国传统的生肖年羊年。羊在十二生肖中列第八位。所有生肖中最富温情的属相是羊,它温顺并带有些许羞涩的性情,惹人喜爱。” “羊在十二生肖中列第八位”中话题是“羊”,“它温顺并带有些许羞涩的性情,惹人喜爱”中话题是“它(即„羊‟)”,而原句中却插入了一个话题“属相”,宜改成“羊是所有生肖中最富温情的属相……”。

当然有时上下句用了顶真或近乎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一致,但也连贯。例如:“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那儿的景色真美!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江边”、“江面”与“江岸后面”近似顶真,语句衔接恰当。

在有的语段中,有时出现话题的转换,这就需要在话题与话题之间加上适当的过渡(词或句)。例如:“在„9.11‟事件后,前苏联设在复活岛上的细菌武器试验场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希望能够清除仍残留在岛上的大量炭疽孢子,以免被国际恐怖主义分子利用。”引起世人关注的是“细菌武器试验场”,“希望清除残留……”应是“世人”或“人们”,在“希望”前加“世人”或“人们”即可。

⒉表述角度要一致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包括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例如:“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秦岭荒山里混过日子,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受。”(柳青《创业史》)前一句的三个分句都从时间角度来表述,前后两句又都以“他”为表述角度,语气连贯,语意畅达。如果不注意语言表述的角度,一会儿以“我”为观察的主体,一会儿又以“他”为叙述的主体,或者一会儿说“天”,一会儿谈“地”,表述角度不断变换,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

⒊语境要和谐一致。

主要是指写景性的文字,要注意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这些必须和谐一致,句子才能连贯

⒋保持合理的句序。而要使句序合理,条理清晰,句子间就必须讲究顺序。常见的句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也可以倒过来)。如:“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这一语段就是以时间顺序“日暮——夜里(有人活动)——更深人静——第二天的早晨”进行排序的。再如:“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度的汲取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发扬我国原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才能培育出全新的人文精神。”按照由主(人文精神→我国——西方)到次(相互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该句应调整为“必须发扬我国原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适度的汲取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培育出全新的人文精神。”

⒌注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语音和谐,词语间能够衔接与呼应等,能使表达层次更明晰,句间关系更是紧密。具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音和谐,即语音方面要衔接呼应。要考虑一下两个因素:①上下句字数是否相同或大体相同。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常将音节少的放在前面,音节多的放在后面。②上下文是否押韵或平仄协调(一般原则是上下句平仄相对,尤其是句末一个字)。

(2)词语的衔接与呼应。比如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要在上文出现,所以代词指代句往往在后;表明话题的词句、提出大概念的词句往往在前;上下句有时有首尾衔接语,用了顶真或近乎用了顶真;还要注意关联词语的前后呼应。

(3)语意的呼应。有时候,某一内容的表达方式会受到上下文某些语句意义的制约,如果不注意这些语意的制约关系,语言的连贯性就受到影响。

(4)句式的统一。语言表达中,句式十分丰富,既有长短句,也有整散句等,句式统一,就能前呼后应,保持语脉的贯通,语势的畅达。

二、命题探讨:

语言连贯题型大致有三种:

⑴排列句序题:给定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例:

⑵复位填充题:已给定了上下文(句),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嵌入一句话或一段话并使之上下衔接,语意贯通。

例如:

⑶承接语境题:只给定特定语境,要求选择与之衔接连贯的语句。例如: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思路及方法例析。【教学过程】

一、解题思路:

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这类考题主要是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⒈排列句序

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⑴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⑵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⑶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① 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② 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③ 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④ 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⑤ 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例1:

例2:

例3:

⒉填充复位

语句复位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连贯性。是高考试题常采用的题型。句子复位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这种类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类型。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

“连贯”主要指文句衔接问题。句子衔接的方法与技巧主要有下面几点:

⑴话题要统一 ①陈述对象一致。

主句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的现象。

例如:

② 观点材料统一。

有的议论语段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接着举事例,摆材料,进行分析。这里的”观点“”问题“也可以说是话题,话题必须统领后面的事例、材料;反过来说,事例、材料、语句表达要符合前面的话题,与其相一致。

例如:

⑵表达要合乎事理、语境 ① 表达要合乎事理。

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融,上下句在整理上出现”裂痕“,衔接不上。例如:

②表达要合乎语境。

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分;气氛,有热烈、凄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或褒或贬。这一切,在同一文字里都应该保持和谐和一致。

例如:

⑶表达要语脉贯通。

思有路,语有脉,表达一个意思总得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这样才会脉络分明,语气贯通,不跳脱,不紊乱。

例如:

⑷看句子结构是否一致。

例如:

⑸看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例如:

⑹看语序是否一致。例如:

⑺情调要和谐。例如:

二、答题要领:

1、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

2、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

3、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连贯”高考题型,积累解题技巧。【教学过程】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引导学生复习语言得体有关知识并懂得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恰当地表情达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出言吐语自当求甚适当,使对方闻而愉悦舒服。”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口头为“语”,还是书面为“文”,语言都要“得体”。所谓“得体”,也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语言环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指的是上下文,“外部语境”则包括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条件,如场合、对象、话题、表达方式、情景等。语言得体主要指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

二、研习内容:

㈠要做到语言得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看准对象,掌握分寸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相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例如: “神舟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记者采访公众,谈谈对此事的感想。如采访对象是中学生,就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侧重谈未来憧憬:“„神舟五号‟上天极大激发了我们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要以此为动力,好好的学习,将来做一名科学家,让我们的神舟系列遨游太空。”如采访对象是中学教师,就应突出职业的特殊性,侧重谈理想任务:“„神舟五号‟上天鼓舞了中华儿女的士气,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⑵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不同的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庄重,不能尽说些无关痛痒的笑话;在欢乐的场合,应该轻松、愉快,不能尽唠叨自己的苦恼、不满,如此等等。对方见解)、“贤”(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

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雅”(如雅正,表示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鼎”(鼎力,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等等。

只要掌握了这些谦敬词语的含义及使用对象,像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中这类试题就会迎刃而解:⑴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拜托您了”;⑵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包涵”;⑶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说“您老人家高寿”。

这是交际的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的制约,要根据具体的场合选择明智的、充满内涵和智慧的语言。

⑶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又如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

如果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章里硬要使用一些书面语就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例如: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关于严禁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正法就是杀头。”这一段,林则徐说的是法令,所以用的是庄严典雅的“正法”,官员是口头对话,所以用了浅显易懂的“杀头”,和各自的语体都很协调。

⑷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决定了语言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有的放矢。即使是同一内容,因不同的表达目的,在内容的取舍和侧重点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同样要到电视台去应聘,假如你想应聘记者,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你就应当侧重于介绍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应变等能力。因为这几方面的能力是作为记者必须具备的。如果你要应聘的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你就应当突出自己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相貌端庄等。因为主持人既要用口语向观众传播信息,又要将个人形象展示在荧屏上,必须具备这几方面的素质。

⑸注意遣词,谦敬恰当

好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有人把谦敬词语用一句话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如小女,称自己的女儿)、犬(如犬子,称自己的儿子)、“拙”(如:拙荆,称自己的妻子;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如:鄙人,称自己;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如寒舍,称自己的家)、“愚”(如愚兄,称自己的哥哥)等等。常见的敬词有“贵”(如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作品)、“高”(如高见,称

㈡命题方式:

用语得体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形式大致有二: ⑴依据语境进行语言转述 例如:

⑵指出并修改不得体的材料 例如:

三、点击误区:

一般说来,语言表达得体的失分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用词不得体。如“寒舍”“府上”“光临”等词运用时一定要注意对象。二是转述不当。转述者的目的是实现发出信息和接受信息之间的沟通。有的考生转述“照葫芦画瓢”,而不对原信息发出者的人称、时间、地点进行相应的变更。三是忽视特定用语的得体。如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外交部发表声明之类的必须是书面语体,用口语就显得不庄重,有损国家形象。

《考试说明》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既是语言表达的目标,也包含着若干语言表达的技能。这里只谈语言表达的简明。

一、什么是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不重复,不啰嗦;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会令人费解或误解。概括起来说,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尺可能高的准确和可理解度。

现代社会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求快节奏,高效率,运用语言也不例外。用语简明,就是达到运用语言高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用语重复啰嗦,或者表达的意思不明白,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例1:还有一种立体的会说话的图书,也很吸引人。它们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这段文字说明的意思是,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语言的够简明。“立体”的书和插图都是“立体的”,字面重复;“会活动”和“会站起来”,“吸引人”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复;“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语言累赘。它可以修改如下: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修改后的文字,语言简洁,意思也很明确。

二、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 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例2:这种笨重的汉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节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筒,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抬到宫庭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抓住要点;二是巧用复指,善于概括;三是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当然,从中学生的表达来说,还要避免滥用修饰,滥加形容。

三、怎样避免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怎样避免?

1.少用单音节词,多用双音节词。

有些单音节的多义词,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歧义。如“县里通知赵乡长15日前去汇报”一句中,“前”是多义词,可以理解为“15日之前”去汇报,也可以理解为“15日前往”县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使用“不方便”。首句提出看法,接下去两句用两个事例说明这一看法。文字较简洁,意思很明确。最后一句是顺着第三句说下来的,并不全是说明“笨重”“不方便”的,因此应把它删去。2.善于概括 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嗦。3.避免重复 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例3: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

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学术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这句可改为

这是一则完整的报道,有标题,有导语,有主体。一般说来,标题应是导语 内容的概括,导语 应是主体部分内容的概括。据此,这篇报道的标题概括地叙述了举办单位、会议内容、会议性质,因而①是必须有的,不能删除。导语 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概括叙述了会议的目的、举办单位及时间、会议的内容和性质,因而②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因为第一句已经表达了导语 该有的内容,再来一句说明会议的内容,便同前一句重复,所以②是必须删除的,否则就显得啰嗦、累赘,而不简明。主体部分首句交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的由来,因而④是不能删除的。因为标题、导语 都已经说明会议是“学术”讨论会,所以⑥的“学术”是与上文重复的,可有可无的,应当删除。再看主体部分的⑤。因为上句已经出现了“超对称性”和“超引力”这两个概念,⑤处再一处出现,读来显得重复累赘,但又不能删除。倘使删除,是介绍国内外的什么情况又不明确,因此应该改用指代性词语作复指,如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就会既“简”又“明”。有同学认为⑦应该删除,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是对这次学会讨论会所取得成绩的评价,没有最后这一分句,报道的主体部分便不完整。

这道高考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明应从三个方面作努力:一是围绕中心、里去汇报工作。如果要表达的是前一个意思,应改用“之前”;如果要表达后一种意思,就在改用“前往”,并删除“去”。2.调整语序,交代明确。

语序不当,交代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一句可以作多种理解,如果只是“背着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偷偷地和副总经理一道,把这些钱存入了两家银行。如果是“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偷偷地存入两家银行。还有其他理解、其他改法,这里不一一分析。

3.指代清楚,如实直说。

句中停顿的位置是否恰当,指代是否清楚,也影响着句意的表达。譬如:“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这一句表达很不清楚。“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以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句中的“他”指代也不明,作为前一义时,可以理为“嘉宾”,作为后一义时,可以理解为“别人”。这个句子可以这样改:这个作为礼品的精致的灯笼,将送给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改为:这个精致的灯笼是嘉宾准备的礼品,今天谁得分最高将送给谁。这样的修改,意思都是明确的。这个例子让我们知道,为“简”而简,有时会事与愿违,表意反而不清楚。

四、典型题分析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一、考点解说[目标指导] (一)考纲对语病的考查要求 《考试说明》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明确提出“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二)解读考纲 所谓......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教案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2、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题3、平时练笔时力求做到用语简明、连贯......

高考复习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案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学目标1.掌握“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 2.掌握使“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3.掌握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试题的题型及解题......

简明连贯得体教案

“简明、连贯、得体”专项复习教案简明。(一)考点要释:1、简明就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收到最佳、最大的表达效果。简:提炼内容,排除冗余信息 ;推......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教案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含创新题型)杨莉莉教学目标:1.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引导复习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与简明连贯得体有关知识。 2.懂得根据不同的语境......

下载“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