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熟语复习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2009届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成语(熟语)的特点;
2、辨析成语(熟语)误用的原因; 3,归纳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方法。教学重点:
教师重在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的失误原因,并针对其确定正确学习成语(熟语)的方法,进而指导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让学生明确考查的重点一般是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教学难点:
成语(熟语)的量非常大,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平时积累不多的学生而言。掌握方法,学会分析是本专题需要突破的难点。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归纳。难点在于具体语境中成语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要点
一、解读《考纲》
“正确使用熟语”是从2004年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多年来,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仅限于成语,每年都有1题,分值3分,从历年试题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但从高考统计来看,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二:成语的特点:
1、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
①古代寓言 例、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②历史故事 例、破釜沉舟
乐不思蜀
③诗文语句 例、老骥伏枥
万马齐喑
④口头俗语 例、一言为定
三教九流
3、成语的特点:
①意义的整体性。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例、水落石出
三头六臂
泥牛入海
②结构的凝固性。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例、“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③色彩的文言性。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
例、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④感情的褒贬性。含有褒贬色彩 例、无所不至(贬)无微不至(褒)⑤结构的丰富性。
例、(1)联合式,披坚执锐
苦尽甘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承接式,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主谓式,胸有成竹
杞人忧天
叶公好龙
毛遂自荐
(4)动宾式,不见经传
莫名其妙
如数家珍
如丧考妣
(5)动补式,退避三舍
逍遥法外
荒谬绝伦
轻如鸿毛
(6)动宾补式,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拒人千里
入木三分
(7)因果式,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8)连动式,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指桑骂槐
(9)目的式,削足适履
守株待兔
杀一儆百
越俎代庖
(10)兼语式,引狼入室
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化险为夷
(11)偏正式,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一丘之貉
三、考试方式预测
1、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
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梦魇 春风和煦 不可或缺 有志者事竞成B、置喙 如日中天 轻歌曼舞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忤逆 毛骨耸然 拭目以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什物 荆棘丛生 天随人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应选B项。B项书写全部正确。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
2、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例: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
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吹毛求疵)
②“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③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直言不讳)
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贪得无厌)
3、作为语言综合运用题出现,写一段话,要求用到某个成语、熟语。
例: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括号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刘刚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打破沙锅问(纹)到底 ②追根究底
4、作为名言名句默写形式出现。(略)
5、最常见的考察方式——选择题。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5年浙江卷)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B、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
C、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D、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正确选项B。擦边球:比喻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高山仰止:比喻道德高尚,令人无法企及。屈指可数:形容寥寥无几,与“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矛盾。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解答这道题可以从分析这些成语内部的词或语素开始,还要看在句中的具体语言环境。)
总结:正确运用成语(熟语)首先要在平时苦下功夫,要懂得一些基本知识,以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出处、感情色彩,同时还要注意它在使用中的变通情况。成语(熟语)运用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人的语言文化修养,因此,高考中考查成语(熟语)运用的这道题也就不仅仅是一道纯粹的知识性题目。高考正是要通过这一道题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修养, 从92年到05年连续十二年都设置了这道题。
四、成语使用的十大误区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来历,加之有些成语中某个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和使用上的困难,如果不仔细辨析,不追根溯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曲解成语的错误。
如: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2005年浙江卷)
(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仰止,指仰望、向往。成语的意思是指高尚的道德使人仰望。而此题中将“高山仰止”误解为“面对书山,停止不前”,因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凝固性,一经形成,就不轻易改变,如果在使用时,只选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成语其他词素的意义,就会导致成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相悖的错误。
如: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而该句在使用的过程中,只择取了成语中“首”的意思,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使之与语境中“要解决”之意相悖。)
(三)词意重复
成语一般精练警策,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中语义的比较对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意义与句子义的重复。
如:③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引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句③中“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的意思,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句中的“让人”重复。句④中“生灵涂炭”的“生灵”是“百姓”之意,与前面的“人民”重复。)
(四)形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它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如:⑤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运用灵活的攻换转换战术,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早早奠定了胜局。(2005年北京春招卷)
⑥“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2005年江西卷)
⑦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2005年江西卷)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⑤中把它与语素完全相同,但语素位置不同,且语意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不容置喙:喙,指鸟兽的嘴,借指人的嘴;整个成语是不让人有(插嘴)说话的机会的意思,与成语“不容置疑”(不容许怀疑,形容非常真实可靠)相差一字。句⑥应改为“不容置疑”。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与成语“不以为意”(不必在意,不把有关的事放在心上)相差一字。句⑦应改为“不以为意”。)
(五)褒贬颠倒
成语从感情上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如:⑧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2005年北京春招卷)
⑨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战,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2005年江苏卷)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选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是贬义词,句⑧误当褒义词用。巧舌如簧:形容假话说得很动听,多用于言论,含贬义,不能用来赞美选手们的辩论技巧,句⑨误当褒义词用。)
(六)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成语的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
如:⑩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2005年广东卷)
⑾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2005年湖北卷)
⑿他们到底扶持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2005年山东卷)
(句⑩中的“毕其功于一役”意思是“经过一场战斗就取得全部的胜利”,对象指“战斗”,而句中用来指“工人装车”,对象不当。句⑾中的“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不能用来形容“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和“漂亮的吊灯”。句⑿中的“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显示出来,对象指人才,而非“企业”。)
(七)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 ⒀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2005年广东卷)
⒁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句⒀却把它用在“陈教授”身上,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赞,只能对人,句⒁却把它用在“我”身上,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
(八)功能混乱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的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
如: ⒂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2005年山东卷)
⒃公安干警的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句⒂中的“走马观花”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作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感受”的状语。句⒃中的“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只作谓语,而在该句中误把它当作名词性成语,充当“成了”的宾语,不妥,应改为名词性成语“瓮中之鳖”。)
(九)特定用法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特定的句式,有些成语既有固定的常用义,又有使用较少的本义,使用时,如果不辨明清楚,也容易出错。
如:⒄成都五牛俱乐部的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全国卷)
⒅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2001年北京春招卷)
(句⒄中的“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就使用得不恰当。句⒅中的“不三不四”本义是不像样子,后来多比喻行为不正派,在该句中用的是本义,是正确的。)
(十)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的毛病。
如: ⒆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2005年湖北卷)
⒇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敌人,给自己留下后患,在句⒆中形容缺点错误,既对象不当,又程度过重。句⒇“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繁多的政务,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五、解题规律提示
1、成语的使用其实就是成语的各个方面和句子的各个方面是否协调问题。这种协调就是成语的意思、范围、程度、色彩、搭配是否和句子的各个方面协调。
2、成语的考查着重于使用-------“使用”意味着要动态地掌握成语的意思,即必须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考察成语的使用。
3、成语的正确使用有两个前提:
一、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成语。
二、准确而全面地分析语境。
4、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到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5、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仑美奂、薪尽火传、不孚众望、等量齐观、胼手胝足、遇人不淑、白头如新、高山仰止、头角峥嵘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6、复习要特别留心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因熟知一种含义而出现另和种含义导致判断失误。以前考过的,后来的高考题仍然可以考,其它省市往年考过的,在第二年的另一个省市的试题中仍可出现,所以高考题中出现的成语或熟语仍是重要积累内容。掌握高考试题错误用法的规律对答题大有帮助。
六、复习对策
1、高度重视积累
2、确实掌握意义
理解通过引申或用本意作比喻产生的整体意义;注意成语中某些字的古意;注意成语的出处。
3、仔细辨析差异
加强近意成语的辨析;注意对似是而非的成语的辨识;注意特殊类型的成语。
4、巧扣语境选用
·附:
(一)最近十年高考出现过的成语和熟语: 2007年
甘之若饴
蠢蠢欲动
沧海桑田
无足轻重
等量齐观
间不容发
凤毛麟角外
富甲一方
恪尽职守
心有余悸
含英咀华
轻车熟路
得心应手
粉墨登场洒
完美无缺
酣畅淋漓
间不容发
妄自菲薄
名噪一时
南辕北辙
耳提面命裁
对号入座
虚怀若谷
不可名状
鱼目混珠
饶有兴味
匪夷所思
未可厚非融
改弦更张
推波助澜
一孔之见
釜底抽薪
休养生息
不堪设想
情不自禁传
无可置疑
刮目相看
等闲视之
猝不及防
慷慨解囊
自相矛盾
僧多粥少工
不言而喻
摩肩接踵
遇人不淑
推波助澜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按下葫芦又起瓢
大人不见小人怪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马尾巴串豆腐 2006年
洛阳纸贵
不容分说
巧立名目
追本溯源
首当其冲
买椟还珠
耳熟能详 忌
喜出望洋洋洒独出心水乳交薪尽火鬼斧神无所顾
无所不至
不堪设想
冰山一角
绘声绘色
捉襟见肘
应接不暇
噤若寒蝉
评头论足
感同身受
苦心经营
珠光宝气
一念之差
乐此不疲
拍手称快
功败垂成不足为训
卓尔不群
彪炳千古
捉襟见肘
潜移默化
刚柔相济
筚路褴缕
不期而遇
卓尔不群
彪炳千古
捉襟见肘
潜移默化
刚柔相济
筚路褴缕
不期而遇
应运而生睹
扑朔迷离
栩栩如生
精妙绝伦
完美无缺
不胜其烦
宛然在目
胼手胝足荐
猝不及防
睚眦必报
投桃报李
敲门砖
众人拾柴火焰高
替古人担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2005年
再接再厉
紧锣密鼓
取而代之
琳琅满目
独树一帜
饮鸩止渴
当仁不让止
咄咄逼人
偃旗息鼓
惨淡经营
鲜为人知
脱颖而出
摧枯拉朽
舍我其谁花
琳琅满目
养虎遗患
便宜从事
诚惶诚恐
炯炯有神
谈笑自若
面面相觑礴
忍俊不禁
不容置喙
不以为然
恒河沙数
屡试不爽
巧舌如簧
画地为牢深
高山仰止
屈指可数
摩肩接踵
莘莘学子
抛砖引玉
难以释怀
白头如新绝
百里挑一
精彩纷呈
旁征博引
新颖别致
熟视无毛遂自叹为观走马观气势磅讳莫如坚苦卓
擦边球
毕其功于一役
不分青红皂白
大水冲了龙王庙 2004年:
纸醉金迷
不谋而合豆蔻年华
纷至沓来
九牛一毛
匪夷所思
事倍功半
相濡以沫
差强人意
鳞次栉比
桀骜不驯
耿耿于怀
每况愈下
不可或缺
从长计议
一文不名
文不加点
名噪一时
无出其右
不以为意
世外桃源
不厌其详
火中取栗
海市蜃楼
雪上加霜
马首是瞻
春意阑珊
七手八脚
头角峥嵘
勉为其难
别无长物
慷慨解囊
短小精悍
弹冠相庆
杀回马枪
忍无可忍
相得益彰
顺藤摸瓜
差强人意
在劫难逃
玲珑剔透
稍纵即逝
弄巧成拙
相濡以沫 捕风捉影
欲壑难填
不屑一顾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
墙倒众人推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山不转水转
磨洋工
陈芝麻烂谷子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三下五除二 2003年
捉襟见肘
未雨绸缪
自惭形秽
如数家珍 2002年 光怪陆离
雨后春笋
有口皆碑
偃旗息鼓
2001年 安步当车
颐指气使
车水马龙
蓬荜生辉
2000年 汗牛充栋
淋漓尽致
洗心革面
左右逢源
1999年 殚精竭虑
美伦美奂
炙手可热
一劳永逸
1998年 望其项背
处心积虑
火中取栗
拭目以待
1997年 莘莘学子
不孚众望
趋之若鹜
万人空巷
高2012级词语、成语、熟语复习教案教学设计理解意义结合语境细致区分一、导入: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惊惶失措”、“不知所云”、“如释重负”、“一如既往”四个......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时间:教学目辬:1、了解成语(熟语)的特点;2、辨析成语(熟语)误用的原因,归纳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重在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的失误原因,并针......
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能够辨析成语错用的主要类型。2、掌握辨析成语的几个主要方法。 考点说明1、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正确使用。2......
熟语复习教案教学目的:通过学新增考点知识的复习,提高学生能力。 难点:知识的运用 课时;一课时一、“成语与熟语互换”例题:1、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高考成语熟语复习课件,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