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税法教案专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会计税法教案”。
《税法》课程教案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单位:会计系
授课对象:本科层次会计专业 学时与学分:36学时,2学分 使用教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06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___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税法》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税收法规是我国现行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主要由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等税收法律体系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要求学生:
1、了解我国税收管理体系;了解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了解各税种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纳税义务人;了解各税种的纳税申报及缴纳;了解关税的征收管理;
2、熟悉我国现行税收体系;熟悉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关税等财产税、行为税税种的计算、征收管理及税收优惠等税制要素的规定;
3、熟练掌握:税法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货物退(免)税、进口货物征税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消费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税收优惠以及税额扣除;个人所得税的所得来源、确定应纳所得税项目、税收优惠、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税收优惠以及税额扣除;税收征收管理。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税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并能根据税法的原理、方法进行实务处理。
二、课程内容
学时:18周,共36学时
第一章 税法概论(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税法构成要素的全部内容;理解税收和税法的关系;了解我国现行税法体系。学习本章后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各个税种中。
教学重点:税法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对税率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税法的概念
一、税法的定义
二、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三、税法的构成要素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征税环节,税目,税率等要素的具体含义。
四、税法的分类
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行为目的税类等。
五、税法的作用
第二节 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一、税法的地位
二、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税收的立法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公平原则
三、民主决策的原则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 我国税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税法的制定
税收法规的法律级次
二、税法的实施
第五节 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一、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的内容
现行税法体系的内容,税法的分类。
二、我国税收制度的沿革
第六节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
三、税收执法权限的划分
四、税务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范围划分
属于国税系统征收的范围,属于地税系统征收的范围。
第二章 增值税法(8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标准,熟练掌握增值税的计算;理解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熟悉有关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规定;学习本章后使学生具备能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进行增值税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七种特殊销售行为的销售额的确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项目。
教学难点:对价外税的理解,视同销售行为。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一、征税范围
现行增值税的基本征税范围以及属于征税范围的一些特殊项目和特殊行为,包括视同销售的几种特殊行为。
二、纳税义务人
第二节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
一、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
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
二、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
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认定办法。
三、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
第三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税率
基本税率,适用低税率的货物,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二、销售税额的计算
销售额的确定,七种特殊销售方式下的销售额。
三、进项税额的计算
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计算应纳税额的公式,时间限定以及几个重要规定。
五、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三节
出口货物退(免)税及进口货物征税
一、我国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基本政策
二、出口货物退(免)税的适用范围
三、出口退税的计算
四、进口货物征税
第四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申报
第五节 增值税发票的适用及管理
一、专用发票领购使用范围
二、专用发票开具范围
三、专用发票开具要求
四、专用发票开具时限
五、专用发票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规定
六、开具专用发票后发生退货或销售折让的处理
第三章 消费税法(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消费税的计算;理解消费税的纳税环节;学习本章后使学生具备能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进行消费税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销售、委托加工等环节消费税额的计算。教学难点:销售额的确定,已纳税款扣除的计算。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一、纳税人
二、征税范围
消费税的税目。
第二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消费税的税率
消费税的三种税率形式
二、销售数量的确定
三、从价定率计算办法和从量定额计算办法
计税依据,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的扣除。
四、兼营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
兼营、兼有不同税目、套装产品等情况的税务处理规定
第三节
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
一、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含义
二、用于其他方面的规定
三、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税率)
第四节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确定
委托加工的含义
二、代收代缴税款的规定
三、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
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四、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的已纳税款的扣除
第五节
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
一、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消费税政策
二、出口应税消费品退税的计算
三、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六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申报
第四章 营业税法(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营业税的计算;理解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了解营业税的减免。学习本章后使学生具备能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进行营业税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营业税的征税范围,营业额的确定,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教学难点:营业税征税范围的确定,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一、纳税人
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判断营业行为是否为境内的依据。
二、征税范围及税率
税目,税率
第二节
计税依据
一、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的一般规定,计税依据的具体规定。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三节
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
一、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目应税行为
二、混合销售行为
三、兼营应税劳务与货物或非应税劳务行为
四、营业税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划分
第四节
税收优惠
一、起征点
二、税收优惠规定
免征及减免的有关项目。
第五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申报
第五章 城市维护建设税(1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基本征税原理,掌握城市维护建设税的三档税率的适用范围,掌握该税种的特点。了解这是一个附加税,是一个特定目的税。
教学重点: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特点,税率,计算。
教学难点: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人。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
一、征税范围
二、纳税义务人
第二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税率
二、计税依据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三节 征收管理
一、税收优惠
二、纳税环节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期限
五、纳税申报
第六章 关税法(1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关税的基本征税原理,掌握关税完税价格的审定,具备根据具体经济业务正确计算关税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
教学难点:进口货物成交价格的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征税对象及纳税义务人
一、征税对象
准许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
二、纳税义务人
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
第二节
进出口税则
一、进出口税则概况
二、税则商品分类目录
三、税则归类
四、税率及运用
进口关税税率,出口关税税率,特别关税
第三节
关税完税价格一、一般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以成交价格为基础的完税价格,进口货物海关估价方法。
二、特殊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及其制成品,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货物,运往境外进行修理或加工的货物。
三、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四、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中的运输及相关费用、保险费的计算
六、完税价格的审定 第四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从价税
二、从量税
三、复合税
四、滑准税
第五节
关税减免
一、法定减免税
二、特定减免税
三、临时减免税
第六节
关税征收管理
一、关税缴纳
二、关税的强制执行
关税滞纳金的征收,强制征收。
三、关税退还、补征、追征
第七章 资源税(1学时)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一、纳税义务人
二、税目
资源税的7个税目,不属于征税范围的项目,单位税额。
第二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课税数量
确定资源税瞌睡数量的基本办法和特殊情况瞌睡数量的确定。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三、税收优惠
减税、免税项目,出口应税产品不退(免)资源税的规定
第三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申报
第八章 土地增值税法(1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地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具体判定标准,了解有关该税种纳税义务人的有关规定,熟练掌握扣除项目、税率、计税依据的有关规定,能够正确进行土地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理解税收优惠的有关政策,了解纳税期限及纳税地点的规定。
教学重点:土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增值额的确定,税收优惠。
教学难点: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及征税范围
一、征税范围
二、征税范围的界定
征税范围的判定标准
三、对若干具体情况的判定
出售、继承、赠与、出租、抵押、交换、投资、合作建房等具体情况是否属于征税范围的判定。
四、纳税义务人 第二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税率
特殊的税率形式,超率累进税率
二、应税收入的确定
三、扣除项目的确定
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房地产开发费用,与房地产转让有关的税金,其他扣除项目。旧房及建筑物转让的扣除项目。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增值额的确定,运用超率累进税率计算。
第三节 税收优惠
一、对建造普通标准住宅的税收优惠
二、对国家征用收回的房地产的税收优惠
三、对个人转让房地产的税收优惠
第四节
税收征管
一、加强土地增值税的增收管理
二、纳税地点
三、纳税申报
第九章 企业所得税法(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企业所得税的计算;理解应纳税所得额和会计利润的关系;了解税收优惠、资产的税务处理。学习本章后使学生具备能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进行企业所得税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联营企业分回利润、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教学难点:准予扣除项目的标准,联营企业分回利润、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一、纳税义务人
二、征税对象
所得额的确定原则,与会计利润的区别联系。
第二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税率
三档税率
二、收入的确定
收入确定的基本规定,收入确定的特殊规定
三、准予扣除的项目
准予扣除项目的基本范围,部分扣除项目的具体范围和标准。
四、不得扣除的项目
五、亏损弥补
亏损弥补的含义,弥补年限和弥补来源的规定。
七、关联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八、核定征收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使用范围,征收办法。第三节
资产的税务处理
一、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
二、无形资产的计价和摊销
三、递延资产的扣除 第四节 股权投资与合并分立的税务处理
第五节 税收优惠
第六节 税额扣除
一、境外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
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的计算,定率抵扣的办法。
二、境内投资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
分回利润的还原,税收扣除抵免额。
第七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征收缴纳方法
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年度终了汇算清缴。
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
三、纳税地点
四、纳税申报
第十章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该税种的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熟悉不同地区适用的税率,掌握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掌握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税收优惠政策。
教学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税率的优惠,生产性企业、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再投资退税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收优惠政策在所得税计算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纳税业务人及征税对象
一、纳税义务人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和虽未设立机构场所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然所得的外国企业。
二、征税对象
包括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的含义。
三、税率
企业所得税率,不同地区的优惠所得税率,预提所得税率。
第二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应纳税所得额的概念
应税的经营收入的一些具体规定。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
三、准予列支的项目
借款利息、交际应酬费、技术开发费、捐赠等扣除项目的具体规定。
四、不得列为成本、费用和损失的项目
五、对若干专门行业或项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具体规定
第三节 自产的税务处理
一、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
二、无形资产的计价和摊销
三、递延资产的摊销
四、存货的计价
第四节
税收优惠
一、减免税优惠
特定地区直接投资的优惠,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能源、交通等项目的优惠。
二、再投资退税
不同再投资方向的退税比例,退税额的计算、管理。
三、亏损弥补
四、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
第四节
境外所得已纳税款的扣除
境外所得已纳税款扣除的有关规定及计算。
第五节
关联企业业务往来 第六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征收管理的基本规定
二、纳税年度
三、申报缴纳的具体方法
四、纳税申报表
第十一章 个人所得税法(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所得来源地的认定、应税所得项目,熟悉各项所得的适用税率,能够熟练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并对有关税收优惠和境外所得税额扣除,个人所得税的申报、扣缴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重点:个人所取得的各项收入的费用扣除标准,税率,计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计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
一、居民纳税义务人
居民的含义、纳税义务,临时离境的标准。
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非居民的含义、纳税义务。
第二节
征税范围
一、应税所得项目
十项所得的具体内容和确定。
二、所得来源的确定
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判断。
三、税率
各项所得适用的税率。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一、费用减除标准
各项来源的收入税法均规定了具体的费用减除标准。
二、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
三、每次收入的确定
四、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他规定
将所得用于捐赠的,允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规定的比例。
第四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
十、偶然所得
十一、其他所得
十二、应纳税计算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包括年终奖、年薪、特定行业职工工资、退职费等等特殊问题的计税规定。
十三、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
第五节 税收优惠
一、下列各项个人所得税,免纳个人所得税
二、下列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六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自行申报纳税
需自行申报的情况及纳税期限、申报方式、申报地点。
二、代扣代缴
代扣代缴的范围,扣缴义务人的责任,代扣代缴期限。
三、核定征收
核定征收的范围及有关管理规定。
四、个人所得税的管理
第十二章 其他税种(4学时)
教学目的:将教材中的财产税、行为税合并一章讲授,有助于税种之间的联系和理解。主要掌握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及计算,熟悉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的征税范围及有关规定,掌握契税的征税范围及计税依据、纳税义务人等税制要素,了解各税种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教学重点:印花税的计税依据、税率,房产税的计算,车船使用税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契税的征税范围。
教学难点:印花税税率,车船使用税的计税依据。
教学内容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
(一)纳税义务人
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土地使用权共有、未确定或权属纠纷未解决等特殊情况下纳税义务人的确定。
(二)征税范围
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内的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
(三)征税依据
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具体确定的办法。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实际占用应税土地面积×适用税额
(四)税收优惠
免缴土地使用税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确定减免的土地。
(五)税收征收管理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征收机构、纳税申报。
二、房产税
(一)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
(二)征税范围
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
(三)计税依据和税率
从价计征的计税依据与税率,从租计征的计税依据与税率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房产余值的确定,年租金收入的确定。
(五)税收优惠
(六)税收征收管理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征收机构、纳税申报。
三、车船使用税
(一)车船使用税的征税对象
机动车,非机动车,机动船,非机动船。
(二)车船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税率,计税依据,对车辆税额和船舶税额的几个具体规定。
(四)车船使用税的税收优惠
(五)税收征收管理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征收机构、纳税申报。
四、印花税
(一)印花税的纳税人
立合同人,立据人,立帐簿人,权利许可证照的领受人。
(二)印花税的征税对象
十种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帐簿,权利许可证照。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印花税的税率,计税依据的一般规定,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
(四)税收优惠
(五)税收征收管理
纳税环节和纳税地点,印花税的缴纳方法,印花税票,印花税的违章处理。
五、契税
(一)契税的征税对象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屋买卖,房屋赠与,房屋交换,承受国有土地使用权应支付的土地出让金。
(二)契税的纳税人
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契税的税率,契税的计税依据,(四)税收优惠
契税优惠的一般规定,特殊规定。
(五)税收征收管理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征收机构、纳税申报。
第十三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税收征管法》的基本内容,掌握关于税务登记、发票管理以及纳税申报的有关规定,掌握税款征收的具体方式和税款征收制度,特别是熟练掌握税收保全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具体性是和适用条件。了解有关法律责任的内容。教学重点:税务管理,税款征收方式,税务检查。
教学难点:税收抱拳于强制执行措施的形式及适用条件,偷税等妨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税收征收管理法概述
一、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立法目的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适用范围
三、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体
四、税收征收管理权利和义务的设定
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节 税务管理
一、税务登记管理
开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税务登记,停业、复业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税务登记证的作用和管理。
二、帐簿、凭证管理
帐簿、凭证、发票的管理以及税控管理。
三、纳税申报管理
纳税申报的对象、内容、期限、要求、方式,延期申报的管理
第三节 税款征收
一、税款征收的原则
二、税款征收的方式
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委托代征税款,邮寄纳税。
三、税款征收制度
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制度,延期缴纳税款制度,税收滞纳金征收制度,减免税收制度,税额核定和税收调整制度,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欠税清缴制度,税款的退还和追征制度,税款入库制度。
第四节 税务检查
一、税务检查的形式和方法
二、税务检查的职责
第五节 法律责任
一、违反税务管理基本规定行为的处罚
二、扣缴义务人违反帐簿、凭证管理的处罚
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的法律责任
四、对偷税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
五、进行虚假申报或不进行申报行为的法律责任
六、逃避追缴欠税的法律责任
七、骗取出口退税的法律责任
八、抗税的法律责任
九、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少缴税款的法律责任
十、扣缴义务人不履行扣缴义务的法律责任
十一、不配合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的法律责任
十二、非法印制发票的法律责任
十三、有税收违法行为而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法律责任
十四、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拒绝配合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的法律责任
十五、擅自改变税收征收管理范围的法律责任
十六、不移送的法律责任
十七、税务人员不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
十八、渎职行为
十九、不按规定征收税款的法律责任
二十、违反税务代理的法律责任 第六节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一、纳税保证
纳税保证人,纳税担保范围,纳税保证责任,纳税担保书的填列内容,纳税担保时限。
二、纳税抵押
可以抵押的财产,不得抵押的财产,抵押办理程序。
三、纳税质押
动产质押,权利质押,质押的处理
四、法律责任
本课程参考文献:
1、李金龙主编,《税收案例评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樊虹国、满莉编著,《新避税与反避税实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年6月;
3、高金平著,《纳税疑难案例精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9月;
4、王曙光主编,《税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5、傅广军主编,《新会计制度下的税务案例》,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年1月;
6、吴坚真主编,《税法与税务会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7、苏春林主编,《税法及纳税操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执笔人:易茜
2006年10月25日
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共分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税务会计基础理论,介绍了税务会计的概念、特点及纳税会计凭证与纳税义务流程;第二模块为流传税会计,系统介绍了四个流传税的计算、会......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会计税法考试题,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会计税法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1992年公布的新的《海关进出口税则》是以《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为基础,结合我国进出口商品的实际而编排的,全部应税商品共分为()大类。A......
《税法学》教案第一章税法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税法及其调整对象,税收及其特征。1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利,依法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一种形式。2税收三大特征......
《税法》实 验 授 课 教 案实验一、税务登记与开具增值税发票实验名称:税务登记与开具增值税发票 实验项目编号:0001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演示型 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实验目的......